- 年份
- 2024(10261)
- 2023(13603)
- 2022(11206)
- 2021(10333)
- 2020(8884)
- 2019(19743)
- 2018(19615)
- 2017(38213)
- 2016(20048)
- 2015(22232)
- 2014(21762)
- 2013(21482)
- 2012(19252)
- 2011(16968)
- 2010(16793)
- 2009(15591)
- 2008(15219)
- 2007(13713)
- 2006(11885)
- 2005(10283)
- 学科
- 业(94809)
- 济(90668)
- 经济(90571)
- 企(77431)
- 企业(77431)
- 管理(71327)
- 农(46648)
- 方法(43519)
- 数学(35481)
- 数学方法(35106)
- 业经(31049)
- 农业(31011)
- 财(27549)
- 技术(21529)
- 中国(20446)
- 务(20278)
- 财务(20240)
- 财务管理(20214)
- 企业财务(19178)
- 制(17163)
- 策(16007)
- 贸(15345)
- 贸易(15339)
- 划(15075)
- 易(14999)
- 和(14691)
- 理论(14377)
- 地方(14170)
- 体(13805)
- 技术管理(12900)
- 机构
- 学院(289258)
- 大学(279396)
- 济(128660)
- 经济(126571)
- 管理(124201)
- 理学(108365)
- 理学院(107490)
- 管理学(106021)
- 管理学院(105483)
- 研究(85557)
- 中国(68582)
- 农(57856)
- 京(55730)
- 财(55276)
- 科学(49705)
- 业大(45641)
- 财经(45104)
- 农业(44139)
- 江(43197)
- 中心(42146)
- 经(41255)
- 所(40676)
- 经济学(38744)
- 研究所(36753)
- 经济管理(35916)
- 经济学院(35326)
- 商学(33505)
- 北京(33391)
- 商学院(33232)
- 财经大学(33226)
- 基金
- 项目(199123)
- 科学(160790)
- 基金(148653)
- 研究(147603)
- 家(127739)
- 国家(126535)
- 科学基金(112480)
- 社会(98912)
- 社会科(93828)
- 社会科学(93805)
- 基金项目(79152)
- 省(79111)
- 自然(71596)
- 自然科(70095)
- 自然科学(70082)
- 自然科学基金(68889)
- 教育(66174)
- 划(63848)
- 资助(59291)
- 编号(59138)
- 部(44940)
- 创(44917)
- 成果(43771)
- 发(43384)
- 重点(43368)
- 业(42447)
- 国家社会(41882)
- 创新(41312)
- 制(39413)
- 人文(39380)
- 期刊
- 济(142417)
- 经济(142417)
- 研究(76281)
- 农(59699)
- 中国(50367)
- 管理(48013)
- 财(44703)
- 农业(40834)
- 科学(39713)
- 学报(37557)
- 大学(31023)
- 业经(30773)
- 技术(30658)
- 学学(30099)
- 融(25141)
- 金融(25141)
- 财经(22047)
- 业(21536)
- 经济研究(20566)
- 教育(19553)
- 问题(19412)
- 经(19056)
- 技术经济(18787)
- 世界(15025)
- 农村(14341)
- 村(14341)
- 科技(14284)
- 现代(14179)
- 统计(14053)
- 版(14028)
共检索到412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博文 孙树强
在农业部门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Household Production)的条件下,本文讨论了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动轨迹。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具有部门偏向性,随着工业部门劳动者逐渐增多,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并提高了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随着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者会逐渐增加劳动力供给、缩短家庭生产的时间;随着农业部门劳动者用于家庭生产时间的减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会逐渐缩小。
关键词:
生产率 家庭生产 技术进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海燕 王群勇 陆凤芝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已渗透到中国各行业领域尤其是工业部门,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本文基于Acemoglu (2002)的技术适宜性理论框架,将数据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到包含资本、劳动以及能源等传统要素的常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中,形成了工业碳生产率的动能分解以及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技术进步偏向并非能够始终促进工业碳生产率增长,其主要取决于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所引起的技术进步偏向的变化。进一步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工业碳生产率之间呈现出“U”形的曲线关系,根据“U”形曲线的拐点值以及要素的替代弹性可知,在当前阶段数字经济会增加能源消费强度进而抑制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而技术进步偏向能够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从而促进工业碳生产率提升,并且在技术进步偏向的作用下,数字经济能够提前发挥对工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平 吴雪松 王天琛
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和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匹配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在考虑农业生产投入结构的基础上,基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和资本深化程度的ATFP函数,系统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要素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基期相比,我国农业部门的资本深化水平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均出现了较大增长,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匹配关系会显著影响二者交互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交互效应进一步对ATFP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因为省份和农业主产区间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同时也解释了1985年至今我国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与ATFP相对稳定的矛盾所在,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及当前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下ATFP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启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庆元
运用2000—2013年的数据,借助于索罗余值法测算2001—2013年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4年,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带动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阶段。第二阶段为2005—2007年,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阶段。第三阶段为2008—2013年,我国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上升水平,两者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从两者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整体经济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过程。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 经济 对比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胡永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度量问题在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测量之前,有必要面对两个夸大官方GDP增长率的度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GDP增长测算必须是建立在一个一致的基年价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世川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孙学涛 王振华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及技术进步偏向,采用空间SARAR模型验证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中国农业部门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效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稳健;农业部门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廖国民 钟俊芳
本文运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货币政策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效力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在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效力差异,在工业部门的效力总体上要强于农业部门的效力。文章对中国货币政策在两部门之间产生效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基于本研究,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万平 张琪
基于Antonelli的技术一致性理论,设定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三要素标准化CES生产函数,利用泰勒展开法和近似技术推导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ATFP(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要素配置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对中国ATFP增长的驱动机制;检验ATFP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促进了ATFP增长率提升,且一致性程度逐渐加深,成为A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土地效率增长率低下是ATFP增长损失及后期ATFP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若能破除土地效率扭曲,ATFP增长率将提高3.28%;要素效率增长效应差异是中国ATFP增长率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李谷成 蔡根女 冯中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农村工业化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钰 李冉 姜崧
技术进步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聚焦林业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为充分发挥林业技术进步的带动力提供量化支持,助力我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全样本及四大区域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状态是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同;技术进步偏向并不总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四大区域的林业技术进步在多数年份偏向于资本与林地;部分地区的林业全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状态未完全相适应,要素配置有待改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调整生产技术进步方向、改善要素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李小克
本文基于Kmenta近似技术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中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TFP增长率函数,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下TFP增长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增长、资本深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数据对理论机制的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增长相对滞缓的资本,引发的"资本低效率陷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业的TFP增长潜力,而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融合推动了TFP增长率增长;相比较而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工业TFP增长率的大部分增长。本文为开发和引进有利于TFP增长率提升的适宜技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石景云
目前,有些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二元经济的情况。所谓二元经济是指,一国在推行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等部门已逐步地基本地转到运用现代机器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