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72)
2023(16842)
2022(14615)
2021(13811)
2020(11332)
2019(26155)
2018(25922)
2017(49878)
2016(26851)
2015(30229)
2014(29946)
2013(29492)
2012(27147)
2011(24085)
2010(23906)
2009(21752)
2008(20574)
2007(18004)
2006(15758)
2005(13258)
作者
(74868)
(62903)
(61810)
(59207)
(39715)
(30200)
(28167)
(24658)
(23833)
(21951)
(21428)
(20988)
(19656)
(19380)
(19328)
(18835)
(18763)
(18352)
(17975)
(17771)
(15374)
(15174)
(15073)
(14556)
(14068)
(13964)
(13787)
(13619)
(12554)
(12456)
学科
(110602)
经济(110485)
(75439)
管理(71101)
(53059)
企业(53059)
(52143)
方法(48084)
数学(42480)
数学方法(41913)
农业(34622)
业经(27705)
中国(27465)
地方(25796)
(25365)
(21892)
(19414)
(18340)
贸易(18333)
(17749)
环境(16691)
技术(16417)
理论(16349)
(15419)
(15316)
(14869)
财务(14799)
财务管理(14765)
(14565)
银行(14531)
机构
学院(370412)
大学(366434)
管理(148447)
(146637)
经济(143367)
理学(129801)
理学院(128345)
管理学(125933)
管理学院(125266)
研究(121120)
中国(90572)
(76832)
科学(76469)
(74158)
(63440)
业大(60778)
(59252)
中心(57627)
农业(56702)
(54281)
研究所(54279)
财经(51264)
(50517)
师范(50119)
北京(47488)
(46904)
(45190)
(44028)
经济学(42736)
经济管理(40545)
基金
项目(263239)
科学(207283)
研究(194029)
基金(190309)
(164818)
国家(163369)
科学基金(141581)
社会(122214)
社会科(115311)
社会科学(115279)
(104632)
基金项目(102519)
自然(92069)
自然科(89886)
自然科学(89864)
教育(88325)
自然科学基金(88206)
(86228)
编号(81073)
资助(76662)
成果(63421)
重点(58145)
(57467)
(56703)
课题(54406)
(54256)
创新(50582)
科研(50124)
国家社会(49736)
教育部(49081)
期刊
(162747)
经济(162747)
研究(104228)
(74570)
中国(69370)
学报(58440)
科学(54602)
农业(51053)
管理(49494)
(46524)
大学(45585)
学学(43081)
教育(39974)
业经(32880)
技术(32837)
(31669)
金融(31669)
(23788)
经济研究(23524)
财经(23223)
问题(22646)
(19730)
(19519)
图书(18809)
资源(18716)
科技(18208)
理论(17408)
技术经济(17271)
现代(16505)
业大(16238)
共检索到532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玮莹  李仕冀  邵长秀  杨婷  胡华浪  邓祥征  孙志刚  
【目的】“合村并居”作为农村发展与城乡融合的一种典型的地理空间形式,但是目前缺少定量刻画与评估“合村并居”地理空间演变的科学方法,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基于卫星遥感与地理景观理论的定量刻画农村居民点地理景观格局的方法,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自2007年以来的地理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方法】以山东省德州市为研究区,通过2007、2015、2020年Landsat遥感数据刻画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筛选景观格局指数,并基于熵权法定量分析县域农村居民点演变进程。【结果】①市域尺度上,相比于2007—2015年,2015—2020年农村居民点变化进程加快,原自然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减少趋势明显;②斑块尺度上,较小面积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幅度大,现存农村居民点形状的不规则程度与复杂程度降低;③县域尺度上,各县之间农村居民点变化进程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德城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进程最快,夏津县进程最为缓慢。【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有效刻画了农村居民点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可为“合村并居”科学评估、规划设计与政策推进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贵全  曲凯  
以2000年Landsat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14278.38h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3569.60hm2/a,扩展强度指数为0.091%,用地比重为8.05%。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增加了906个,斑块平均密度为33.27个/100km2,斑块平均面积为24.20hm2。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谢萍   苏昶丞   雷海荔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区域空间人口聚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山地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以南江县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哨兵数据和DEM数据等为基础,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南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合缓冲区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南江县农村居民点在中南部的低山地区分布密集,而北部中山区分布稀疏,且南江县农村居民点从单核式的大集中格局,逐渐转变为多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2)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2016—2022年间,高程、坡度、河流、道路、镇区五个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景观破碎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河流、道路、镇区三个因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结合地理探测器和景观格局指数,高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镇区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河流的重要性略有降低。并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殷小彤  
文章以西安市2013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源数据,基于arcgis10.0与Fragstats3.4软件,运用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从斑块、类型等2个水平上分析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空间格局粒度效应。结果表明:(1)粒度效应敏感的指数有斑块密度、斑块个数、分离度指数、邻近度指数,粒度效应比较敏感的指数有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粒度效应最不敏感的指数有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及结合度指数。(2)大致可将上述9种景观指数分为3类:第一类,随着粒度的增大,景观指数值表现为下降的变化趋势;第二类,随着粒度的增大,景观指数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第三类,随着尺度的增大,具有显著的尺度转折,可预测性差。(3)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焕侠  张小林  李红波  
利用ArcGIS 9.3软件从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中提取丰县农村居民点数据作为数据源,采用中心属性值原则得到20种空间粒度下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借助Fragstats 3.3软件对选取的8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并据此确定适宜粒度范围。研究表明:除景观面积指数及景观分离度指数外,其他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较明显,即景观格局对空间粒度的依赖性较强,若避开粒度谈论景观格局意义不大;空间粒度由10m增大到200m,斑块个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结合度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均下降,最大斑块指数上升,说明最大斑块的优势度上升,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形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闪闪  刘庆  王静  
[方法]以江苏省大丰市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将其分别转化为50~500m以内以50m为间隔的10组栅格数据,利用fragastats3.4对9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目的]分析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粒度效应。[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小斑块所占比例较大,面积在1hm2以下的斑块占总斑块数的80%以上,整体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有平均斑块面积、景观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粒度增大而降低的有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指数为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具有中等敏感性的指数为平均斑块面积、分离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和景观总面积对粒度响应的敏感性较低。[结论]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变化特点发现,粒度的增大最终将导致研究区居民点景观斑块形状更加规则,最大斑块的优势度上升,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斑块间连通性降低且分布趋向分散。该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生态评价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闪闪  刘庆  王静  
[方法]以江苏省大丰市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将其分别转化为50500m以内以50m为间隔的10组栅格数据,利用fragastats3.4对9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目的]分析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粒度效应。[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小斑块所占比例较大,面积在1hm2以下的斑块占总斑块数的80%以上,整体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有平均斑块面积、景观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粒度增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冰雪  夏敏  符海月  
选取宜兴市为研究区,在GIS和RS技术的支撑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模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速度逐年减慢,主要新增来源是农用地,主要转移去向是城镇建设用地;2在地形平坦、距离水源和农用地较近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3经济发展、人口减少、交通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闵婕  杨庆媛  唐璇  
以三峡库区重要区万州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核密度、邻近距离测度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万州区农村居民点从三峡工程蓄水之前(1995年)到后三峡时代(2012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因此划分了空间格局演变类型。结果表明:万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从"单点高值集中"向"多点中高值集中"转变,整体呈"西密东疏"的空间差异;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强,地形的限制作用减弱;空间演变速度呈"东增西缓中减少"的特征。依据基础分析结合区域位置和生态条件将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投影在村级单位上,并分为自然演变、加剧演变、剧烈演变和三峡工程扰动四种类型。空间格局演变类型的确定为后期驱动机制研究、空间重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具备更好的操作性,未来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则需要根据不同空间格局演变类型的特点加以引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为探索高原湖泊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利用核密度、缓冲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法,从村域视角对2006—2015年大理市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2015—2024年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多点高值集中"向"带状中高值集中"变动的态势,单位面积范围内分布密度明显提升;区位布局受地形环境及交通通达度影响减弱,而受"亲水性"影响增强;基于村域居民点用地动态度值,综合考虑旅游、交通、城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陈佑启  张凤荣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点在规模、数量、占用土地面积上是增加的,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形状的不规则发展状态; ②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占用土地多少等,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均大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开发历史短暂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旭东  王鹏  马众模  
以安徽淮北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充分利用1993年时相1∶5万土地利用背景空间数据库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2003年遥感图像研究采用基于主分量和形态学分析的区域聚类分类方法,自动识别提取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及各市1993和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及其变化进行监测,分析了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方法利用了土地利用背景空间数据的先验知识,将形态学和传统的分类手段相结合,使识别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经检验精度达到90%以上,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监测需求。1993~2003年,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共增加面积33 179.95 hm2,年均动态度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德坤  谷树忠  沈飞  
研究目的:探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规模逐渐下降,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却呈现扩张态势的原因。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规模及数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人口变动、人均农地变动等对农村居民点规模有显著影响;农民土地产权观、宅基地制度不完善是导致"一户多宅"、土地闲置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在科学规划引导下,通过建立退出补偿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宅基地合理有效利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荣清  张凤荣  张军连  薛永森  窦敬丽  
研究目的: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提供现实数据支持和政策支撑。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统计分析法和文献阅读法。研究结果:农村宅基地占居民点比例较小;户均拥有宅基地宗数较高,但每宗宅基地面积不大,闲置状况严重。农村居民点潜力存在易释放、应释放、可释放和难释放4种潜力形态。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应完善宅基地产权,赋予农户宅基地完整使用权,允许其自由流转;逐步实现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提高闲置成本;构建城乡住宅用地统一市场,实现农村宅基地的资产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佳  韩桐魁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假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像一个工厂或是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均质分布的。在这里,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的生产要素,都被转化成产出。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C-D生产函数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探讨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腹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佳人均投入量估算,并以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为例进行实证,估算了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近郊区代表——新铺镇的最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86 m2,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现状水平,由此可见,新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从调查获取信息得知,基于农户意愿的人均居民点用地的可接受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