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6)
2023(13882)
2022(12336)
2021(11527)
2020(9731)
2019(22570)
2018(22234)
2017(43253)
2016(23383)
2015(26297)
2014(26032)
2013(25571)
2012(23437)
2011(20914)
2010(20385)
2009(18357)
2008(17340)
2007(14653)
2006(12514)
2005(10483)
作者
(67770)
(56544)
(55892)
(53211)
(35880)
(27252)
(25407)
(22407)
(21635)
(19857)
(19365)
(19048)
(17861)
(17621)
(17597)
(17288)
(17024)
(16907)
(16179)
(16125)
(14075)
(13687)
(13541)
(12927)
(12648)
(12443)
(12368)
(12367)
(11277)
(11264)
学科
(91294)
经济(91192)
管理(65208)
(61443)
(51109)
企业(51109)
方法(45500)
数学(40057)
数学方法(39495)
(24043)
(23204)
(22446)
中国(21817)
业经(19414)
地方(17572)
农业(16243)
(15359)
贸易(15354)
(14905)
理论(14898)
环境(14491)
(14485)
(14466)
财务(14416)
财务管理(14385)
(14280)
技术(14266)
企业财务(13638)
(12382)
(11475)
机构
大学(325081)
学院(322547)
管理(129954)
(123452)
经济(120788)
理学(114110)
理学院(112797)
管理学(110496)
管理学院(109944)
研究(108068)
中国(78049)
科学(71572)
(69466)
(58012)
(54403)
业大(54081)
(53736)
研究所(50462)
中心(49310)
农业(46077)
(45106)
财经(44431)
北京(42996)
(42170)
师范(41649)
(40737)
(40355)
经济学(36623)
(36606)
技术(34692)
基金
项目(236628)
科学(185287)
基金(172535)
研究(166621)
(153063)
国家(151871)
科学基金(129832)
社会(103312)
社会科(97789)
社会科学(97760)
基金项目(92277)
(92121)
自然(88428)
自然科(86352)
自然科学(86326)
自然科学基金(84736)
(78857)
教育(76406)
资助(71369)
编号(67246)
重点(53426)
成果(52103)
(51576)
(49854)
(49061)
科研(46391)
创新(45858)
课题(45668)
计划(45034)
大学(43565)
期刊
(125741)
经济(125741)
研究(87390)
中国(58212)
学报(57768)
科学(52551)
(51379)
管理(45710)
大学(42956)
学学(40679)
(39849)
农业(36048)
教育(32868)
技术(27866)
(21740)
金融(21740)
业经(21193)
财经(20662)
经济研究(20039)
(18387)
(17610)
图书(17105)
问题(16501)
资源(16475)
科技(16472)
(15855)
业大(15612)
理论(14991)
技术经济(14919)
实践(13900)
共检索到448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存建  徐育建  冯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 hm2,林地减少2220 hm2,草地增加8042 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光进  张增祥  王长有  刘斌  魏成阶  
利用1986、1996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图像,得到海口市1986~1996和1996~2000年土地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海口市的土地变化规律表现为耕地、林地、滩涂及未利用地转化为城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建设用地。通过分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口市林地、水体等自然景观随着人类的干扰,分维度降低;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分维数降低;城镇扩大,斑块数量减小,用地趋于集中;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增加,用地趋于分散,复杂度增加。海口市土地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城镇面积的扩大,其次是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的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用地扩大,海口市土地结构表现为利用程度逐渐深化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晓波  孙燕  周万村  李爱农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方式、强度、结构和趋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利用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为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遥感技术提供巨大而丰富的信息源,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功能;二者的结合有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技术手段,对重庆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良健,包浩生,彭补拙  
本文以广西苍梧县沙头、石桥两镇为例 ,利用航空遥感调查方法结合GIS技术 ,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运用马尔柯夫原理 ,建立齐次马尔柯夫链模型中的转移概率矩阵 ,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预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晓旭  邹学勇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乌审旗1986-2005年5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经历着"涨势"与"落势"的波动。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方向来看,林地、草地和沙地相互转换频繁;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沙地;水域主要向其他未利用地转换,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向草地和沙地转换,工矿用地没有转出。从200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来源看,耕地主要是由林地、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林地主要由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草地主要是由沙地和林地转变而来;水域主要是由沙地和耕地转变而来;居民地主要是由沙地、草地和林地转变而来;其他未利用地主要是由草地、水域和林地转变而来。(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除居民点外各类景观斑块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除水域外,各类景观斑块密度下降、分离度减少;全旗景观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升高。(3)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起重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路云阁,许月卿,蔡运龙  
根据贵州省平坝县克酬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89、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灌草用地为主,1973-2000年林地和灌草地减少,农田、水域、村镇、交通用地增加,林地转化为灌草、灌草转化为农田及农田转化为村镇居民点和公路用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有密切关系。1973-2000年农田、林地和灌草分布的海拔高程和坡度均呈增加趋势,这和上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规律相一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姜庆虎  刘艳芳  刘茜  黄浦江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宏  何政伟  安艳玲  张聪  邓辉  
利用2009年TM影像和11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同时在缓冲区和子流域尺度上,分析了赤水河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水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响应模型。由相关性分析得:从缓冲区尺度到子流域尺度,建设用地与氨氮的相关性由显著正相关变为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36;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则由普通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6。耕地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由显著正相关增加为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3;与氨氮的相关系数也增加到0.782;而耕地与溶解氧则由缓冲区尺度的一般负相关变为子流域尺度的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09。...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善勤  郭宏俊  周勇  王庆云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提出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研究的方法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使用遥感图像提供的信息和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 ,采用数学统计、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灰色预测等手段 ,对秭归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动态地分析和预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转弟  彭培好  王玉宽  傅斌  陈颖锋  何小玲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顾蕾  吴春骏  王鑫  
以浙江省临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8年和2007年3期遥感获取资料和地形图,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动态度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进行探讨分析,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临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耕地锐减,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林地小幅减少,水域略增。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度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程度差异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仁东  隋晓丽  彭映辉  唐万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年和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建立了湖北省近10年来两个不同时期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了0.68%,林地减少了0.18%,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7.92%,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3.0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转型主要发生于上述4类之中,尤其是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动态度计算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江汉平原、鄂东的大部分地区及鄂西的宜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鄂西山区绝大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匡文慧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洪义  蒋贵国  何伟  周介铭  
本文以ERDAS9.2为遥感平台对1992和2002年遥感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将土地利用变化结果与产能核算成果统一转入ARCGIS10.0平台,得出两期不同层次农用地生产能力变化,并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运算模型得出两期不同层次下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研究期间农用地数量大量减少,生产能力降低。②从空间上看,农用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武侯区、锦江区、高新区,占总面积的66.27%。③基于产能核算的3个层次的农用地承载力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海霞  冯仲科  高守英  张秋红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有利于准确、及时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该文以济南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利用ERDAS软件对济南市1995、2000和2005年三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济南市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水体、耕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但是下降的速度在减缓;城镇交通用地增加最快;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正在日趋合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