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9)
- 2023(14514)
- 2022(12701)
- 2021(11999)
- 2020(10011)
- 2019(23197)
- 2018(23031)
- 2017(45081)
- 2016(24127)
- 2015(27262)
- 2014(27126)
- 2013(26715)
- 2012(24244)
- 2011(21711)
- 2010(21334)
- 2009(19411)
- 2008(18550)
- 2007(16077)
- 2006(13913)
- 2005(11550)
- 学科
- 济(98155)
- 经济(98054)
- 业(72452)
- 管理(65467)
- 企(51174)
- 企业(51174)
- 农(48579)
- 方法(45592)
- 数学(40191)
- 数学方法(39664)
- 农业(32264)
- 业经(24969)
- 中国(23531)
- 财(22793)
- 学(20302)
- 地方(19773)
- 贸(17111)
- 贸易(17102)
- 制(17041)
- 易(16664)
- 技术(15450)
- 环境(15091)
- 理论(14775)
- 务(14365)
- 财务(14295)
- 财务管理(14262)
- 和(14200)
- 策(13689)
- 发(13494)
- 企业财务(13454)
- 机构
- 学院(336932)
- 大学(333729)
- 管理(137935)
- 济(133940)
- 经济(131159)
- 理学(121374)
- 理学院(120081)
- 管理学(117869)
- 管理学院(117272)
- 研究(108329)
- 中国(80954)
- 农(70873)
- 京(69666)
- 科学(69486)
- 业大(57631)
- 财(56760)
- 农业(54550)
- 所(53340)
- 中心(51092)
- 研究所(49124)
- 江(47557)
- 财经(46596)
- 范(43673)
- 师范(43284)
- 经(42810)
- 北京(42792)
- 院(39387)
- 经济学(38834)
- 州(38498)
- 经济管理(37973)
- 基金
- 项目(242438)
- 科学(191028)
- 研究(176806)
- 基金(176512)
- 家(153943)
- 国家(152633)
- 科学基金(131937)
- 社会(110943)
- 社会科(104800)
- 社会科学(104771)
- 省(95390)
- 基金项目(94963)
- 自然(87005)
- 自然科(84951)
- 自然科学(84933)
- 自然科学基金(83371)
- 教育(79955)
- 划(79504)
- 编号(73375)
- 资助(71551)
- 成果(56726)
- 重点(53662)
- 部(53290)
- 发(51841)
- 创(50265)
- 课题(48540)
- 创新(46853)
- 科研(46559)
- 国家社会(45365)
- 教育部(45261)
- 期刊
- 济(143638)
- 经济(143638)
- 研究(90954)
- 农(70991)
- 中国(59797)
- 学报(54712)
- 科学(50872)
- 农业(48573)
- 管理(45684)
- 大学(42277)
- 财(41621)
- 学学(40262)
- 教育(33075)
- 业经(29564)
- 技术(29402)
- 融(26792)
- 金融(26792)
- 业(22885)
- 财经(21178)
- 经济研究(20318)
- 问题(20075)
- 经(17978)
- 版(17705)
- 资源(17152)
- 科技(16905)
- 技术经济(16101)
- 图书(15873)
- 理论(15665)
- 业大(15352)
- 现代(15013)
共检索到470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洪义 蒋贵国 何伟 周介铭
本文以ERDAS9.2为遥感平台对1992和2002年遥感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将土地利用变化结果与产能核算成果统一转入ARCGIS10.0平台,得出两期不同层次农用地生产能力变化,并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运算模型得出两期不同层次下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研究期间农用地数量大量减少,生产能力降低。②从空间上看,农用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武侯区、锦江区、高新区,占总面积的66.27%。③基于产能核算的3个层次的农用地承载力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关键词:
遥感 产能核算 农用地 承载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冯铭坤 蒋贵国 周介铭 何伟 潘洪义
以四川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和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成都市农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农用地利用效率总体较好,从空间分布上看,区域农用地利用效率差异较为明显,成都市中心城区、近郊的农用地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要高于远郊的农地利用效率,各农用地利用无效的区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规模报酬状态也有所不同,需要合理配置投入资源,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农用地 数据包络分析 产能核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存建 徐育建 冯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 hm2,林地减少2220 hm2,草地增加8042 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俭富 王艳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空前的繁荣,同时也给城市水资源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通过构建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测度方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优化模型,对成都市未来年份的适度人口容量加以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缺水型城市水资源安全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人口容量 水资源安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屈冉 聂忆黄 熊文成 娄启佳 张雅琼
乌海市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乌海市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而生态承载力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利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监测乌海市工矿企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其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004年相比,2014年乌海市新增加工矿企业41个,增幅达49.4%.由于乌海市人口增加以及新增加的工矿企业占用草地、水体等生态型用地,致使乌海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309公顷/人下降到0.265公顷/人.
关键词:
乌海 遥感 工矿企业 生态承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文宽 李兰图 孙沁谷 刘松
本文在对成都平原9县26镇53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劳动力状况、土地利用类型、作物类型等,以从事农业人员的劳动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最优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等概念。通过调查数据测算出成都平原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的标准,以此作为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的计算标准。并对大邑县永兴村的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进行了测算。为统筹城乡发展、农地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农业富余劳动力测算、农业劳动力解放和转移安置等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宇明 赵中华
都市旅游容量和承载力问题是事关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谐旅游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命题。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跨入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重要转型发展期,面临着旅游容量问题的严峻挑战。都市旅游容量管理与调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旅游容量管理与调控不是剥夺或限制公民进入都市旅游和体验的权利,而是根据这种区域的极限容量阀值,疏导进入大都市的旅游流,使之保持着一种合理的、持续的容量态势发展,维系整个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要创新都市旅游容量与承载力管理的制度安排,通过都市旅游产品转型与创新、基础设施技术升级和扩能、都市旅游布局空间战略调整、区域协调与联动、实施旅游可持续指标行动等举措,进一步释放都市旅游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翟腾腾 郭杰 欧名豪
通过构建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建设用地总量测度模型,测算江苏省62个县(市、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合理规模,据此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域,并探索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优化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373.93万元/hm2,资源禀赋较好、经济高度发达,其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也较高,是江苏省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扩张的优先区域;适度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68.89万元/hm2,建设用地仍有一定拓展空间,可以允许其适度扩张;合理缩减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15.20万元/hm2,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其资源承载力,满足其建设用地需求应立足存量挖潜;快速缩减区单位建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魏宁宁 林奕冉
在城镇用地适宜性与城镇用地承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区位因素两方面选取九个指标构建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城镇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制作城镇用地适宜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而评估出城镇用地承载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不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临界适宜区、较适宜区和极适宜区面积分别为594.84 km~2、518.23 km~2、726.06 km~2、407.91 km~2、1 062.79 km~2,优质承载区(极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22.33%,可承载区(极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临界适宜区)占比为33.35%,2015年南京市现状城镇用地离优质承载区尚有712.34 km~2的潜力空间,离可承载区尚有1 368.60 km~2的潜力空间;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南京市城镇用地承载能力在1 050.50万人~2 196.76万人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城镇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支持。
关键词:
土地资源 适宜性 承载力 城镇用地 南京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郧文聚 王洪波 王国强 张蕾娜
研究目的:建立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建立了依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核算农用地远景理论产能的技术方法,建立了依据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核算农用地当前理论产能的技术方法,建立了依据农业统计数据核算农用地实际产能的技术方法,并且形成了通过三层次产能比较优化农用地利用的机制。研究结论:将农用地产能划分为农用地远景理论产能、当前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三个层次并且分别核算,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农用地产能安全问题并合理开发农用地生产潜力。
关键词:
土地管理 产能核算 农用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凤金 许鹏 程慧
本文在分析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要素对全国14个大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评价,并以广州为例判断大城市人口承载现状,进而提出了增强大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
大城市 适度人口规模 承载力短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系统结构 系统模型 实证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 陈爽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雁慧 李阳兵 梁鑫源 冉彩虹
为探讨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从承压、压力、协调、管理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探讨2000~2015年中国水资源承载力,使用M-K趋势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R/S分析法预测其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差,其中北纬35°~40°之间水资源承载力普遍较差,南北两侧地区较好。时空变化上,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恶化状态,其中东北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呈恶化状态,东南大部分地区呈改善状态,西北地区变化不显著。未来趋势上,水资源承载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将呈现持续恶化趋势,持续恶化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青海和湖南可能有恶化趋势;其他地区将呈现改善或可能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对未来水资源承载力调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东南沿海地区承载潜力较大,山西、山东、北京等地几乎枯竭,东北及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优势在逐渐丧失,应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系统、管理系统以及承压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压力系统中的污染物排放可控性较大,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