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7)
2023(9462)
2022(8203)
2021(7715)
2020(6636)
2019(15611)
2018(15215)
2017(29484)
2016(15558)
2015(17402)
2014(16865)
2013(16251)
2012(14716)
2011(12971)
2010(12633)
2009(11295)
2008(10637)
2007(8886)
2006(7453)
2005(6302)
作者
(41336)
(34663)
(34484)
(32884)
(21863)
(16631)
(15869)
(13747)
(13360)
(11963)
(11753)
(11699)
(10784)
(10760)
(10620)
(10473)
(10325)
(10262)
(9970)
(9769)
(8312)
(8258)
(8256)
(7935)
(7868)
(7559)
(7434)
(7364)
(6972)
(6916)
学科
(63619)
经济(63527)
管理(42962)
(39174)
(32033)
企业(32033)
方法(30399)
数学(27681)
数学方法(27276)
中国(18363)
(15368)
(15362)
地方(13939)
业经(12041)
(11186)
(10492)
(10089)
贸易(10087)
环境(10072)
农业(10044)
(9742)
(9485)
财务(9441)
财务管理(9418)
企业财务(8972)
技术(8963)
(8937)
理论(8694)
(8155)
(7769)
机构
大学(207903)
学院(206849)
(85285)
管理(84344)
经济(83451)
理学(73704)
理学院(72878)
管理学(71592)
管理学院(71195)
研究(66735)
中国(48841)
(45613)
科学(40763)
(37444)
中心(32041)
业大(31385)
(31352)
(31270)
财经(30691)
研究所(28846)
(28368)
北京(28355)
(28137)
(26844)
师范(26581)
经济学(26559)
(25460)
农业(24545)
经济学院(24089)
财经大学(23080)
基金
项目(152696)
科学(121486)
基金(112329)
研究(110455)
(97831)
国家(97057)
科学基金(84749)
社会(71914)
社会科(68231)
社会科学(68212)
基金项目(60425)
(58683)
自然(55132)
自然科(53892)
自然科学(53880)
自然科学基金(52854)
教育(50649)
(50495)
资助(44970)
编号(43608)
重点(34356)
(34048)
成果(33232)
(32797)
(31997)
国家社会(30204)
创新(30017)
课题(29769)
科研(29676)
教育部(29350)
期刊
(84818)
经济(84818)
研究(56125)
中国(36037)
学报(30197)
管理(29100)
科学(29052)
(28844)
(26525)
大学(23989)
学学(22604)
技术(19440)
教育(18868)
农业(18376)
(14858)
金融(14858)
财经(14623)
业经(13692)
问题(13198)
经济研究(12984)
(12557)
资源(10287)
统计(10232)
(10037)
技术经济(9986)
(9629)
(9531)
现代(9427)
科技(9318)
(9198)
共检索到285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廖涌泉  孙晓亮  贾利民  董宏辉  张清华  
鉴于传统道路负荷度(V/C)可能对应两种交通状态的情况,基于时间占有率重新定义了道路负荷度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确定了北京市快速路道路负荷度的分级标准。该方法能够根据交通流检测器数据对道路交通负荷程度进行实时、动态评价,并通过北京市二环路数据的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谌丽  张文忠  褚峤  王鹏  李加忠  
居民交通出行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越来越多的地理和规划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街区尺度成为相关政策的重点,但细化讨论建成环境对居民交通感知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为例,结合街区尺度等建成环境客观数据与居民交通评价调查主观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逻辑模型探讨街区尺度特征对居民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交通安全性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街区的模式下交叉路口多,易于设置公交站点,有利于提高居民交通便捷性评价,并且避免了大马路带来的交通隐患,对居民的交通安全性评价也有提升作用;容积率、区位、公交站点等对交通评价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分析表明,交通评价还与居民自身属性有关,交通建设需充分考虑不同居民的需求及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结论可为推行街区制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刘晓明  张玉钧  
以北京二环快速路为着眼点来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二环路的建设给北京城市形态带来影响,历史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二环路的形成是新旧两种城市文化发展冲突的结果,曾是造成古城风貌的破坏典型工程,逐渐转变成为北京新城市文化的载体。二环路形成一种老北京和新北京交织融合的城市形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宗刚  袁博文  
将综合运输系统概念引入城市公共交通进行分析,把公交、地铁以及出租车视为组成城市公共交通的3个子系统,并以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公交、地铁、出租车的发展状况,选取2006—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北京公共交通的综合运输效率以及公交、地铁、出租车这3个子系统的运输效率进行评价,利用DEAP软件求解,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效率分析,包括综合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柳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得到了较快发展,占城市通勤出行的比重越来越高,有效缓解了北京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文章在总结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经济发展、科学规划、"奥运效应"、制度创新是提升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最主要的四大推动因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齐子翔  吕永强  
本文在传统有限马尔科夫链的随机过程中,加入时间因素和空间属性,构造时空马尔科夫链,并以北京市2011年人口密度、林木绿化率、学校密度、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张数为基期数据,预测至2020年北京城乡人口流动状态和趋势。研究发现:在2018年以前,北京市城乡人口流动状态是不稳定的,城乡转移概率曲线呈现先凸后凹的雁阵特征,空间分异趋势明显;至2018年,北京市城乡人口迁移概率趋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城乡转移概率的差距并未缩小,城乡二元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为缓解特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联合制定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实行区域经济政府政绩一体化考核,加快新城建设,发展功能互补的中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连生,冯嘉苹  
本文在探讨城市交通环境结构和交通事故潜育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边缘带交通事故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并阐明北京城市边缘带事故频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其交通环境的城乡过渡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人和驾驶员的心理失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曾曾   赵志龙   于法稳   张贵祥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论文对2010—2020年北京16个区的城市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20年,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的总体水平由较低升至中等。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数的最高值一直在海淀区,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也一直以海淀区为中心,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中心城区是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其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要高于非中心城区,城市扩展情况、建设用地面积、财政支出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道路里程等因素是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2030年,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数的最高值和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延续了自2010年以来形成的“高者恒高”“热点恒热”局面。论文深入探究北京城市韧性的演化特征,对于厘清首都城市韧性发展规律、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承水  王强  周秀玲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治理环境的基础和依据。为了改善目前城市环境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基于二维向量结构的城市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各区县的环境评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维向量结构的城市评价方法在客观评价城市环境水平的同时,也能为城市环境下一步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路径,从而为美丽中国诉求下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曾曾   赵志龙   于法稳   张贵祥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论文对2010—2020年北京16个区的城市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20年,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的总体水平由较低升至中等。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数的最高值一直在海淀区,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也一直以海淀区为中心,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中心城区是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其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要高于非中心城区,城市扩展情况、建设用地面积、财政支出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道路里程等因素是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2030年,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指数的最高值和城市生态韧性的热点区延续了自2010年以来形成的“高者恒高”“热点恒热”局面。论文深入探究北京城市韧性的演化特征,对于厘清首都城市韧性发展规律、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静  张景秋  
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效率,它不仅是决定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北京城区除4号线以外的现有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客观对比研究的方式,分析和评价北京城区轨道交通换乘便捷度水平,研究各换乘站点便捷度的强弱及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目前北京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分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茂成  张景秋  李孟飞  
以写字楼为主要载体的办公活动正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关注城市办公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及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为城市办公空间及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而且对城市建成环境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宜业城市建设的推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为调查采样地,选取安全性、通达性、舒适度和便利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来评价从业人员对其所在写字楼周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1)被调查者对北京城市办公空间外部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轨道交通和办公配套服务网点建设滞后导致舒适度和便利度的满意程度较低,是当前急需改善的地方。(2)性别、年龄、学历、职位等个体因素对办公集聚区外部环境的评估结果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职位较高的从业人员对其办公场所的外部环境要求更高。(3)根据主观评价结果,城市办公集聚区可划分为成熟优越型、发展提升型、滞后型以及不协调型4类。北京市各类型办公集聚区的评估结果揭示了办公空间外部环境现状与从业人员实际需求的差异程度,并为分类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提供了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茂成  张景秋  李孟飞  
以写字楼为主要载体的办公活动正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关注城市办公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及其环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为城市办公空间及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而且对城市建成环境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宜业城市建设的推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为调查采样地,选取安全性、通达性、舒适度和便利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来评价从业人员对其所在写字楼周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1)被调查者对北京城市办公空间外部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轨道交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