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0)
- 2023(10770)
- 2022(9161)
- 2021(8515)
- 2020(7165)
- 2019(16405)
- 2018(16413)
- 2017(31707)
- 2016(16895)
- 2015(19121)
- 2014(18867)
- 2013(18134)
- 2012(16220)
- 2011(14367)
- 2010(14100)
- 2009(12333)
- 2008(11495)
- 2007(9584)
- 2006(8103)
- 2005(6682)
- 学科
- 济(67837)
- 经济(67782)
- 管理(54543)
- 业(46147)
- 企(39204)
- 企业(39204)
- 方法(35740)
- 数学(31938)
- 数学方法(31306)
- 环境(18729)
- 农(16877)
- 财(16737)
- 学(15330)
- 中国(14919)
- 业经(14773)
- 地方(13610)
- 理论(12336)
- 划(12293)
- 和(12259)
- 务(11854)
- 财务(11788)
- 财务管理(11767)
- 农业(11390)
- 企业财务(11203)
- 贸(10997)
- 贸易(10988)
- 技术(10901)
- 易(10702)
- 资源(9990)
- 制(9214)
- 机构
- 学院(230972)
- 大学(228882)
- 管理(96112)
- 济(88833)
- 经济(87080)
- 理学(84171)
- 理学院(83351)
- 管理学(81489)
- 管理学院(81078)
- 研究(69914)
- 中国(51602)
- 京(46876)
- 科学(45792)
- 财(38504)
- 业大(36891)
- 农(36145)
- 中心(34540)
- 所(33193)
- 江(32354)
- 财经(32128)
- 研究所(30850)
- 经(29331)
- 范(28466)
- 北京(28398)
- 农业(28199)
- 师范(28137)
- 经济学(26715)
- 院(26489)
- 州(26190)
- 技术(25379)
- 基金
- 项目(172073)
- 科学(136745)
- 基金(126509)
- 研究(122364)
- 家(111464)
- 国家(110675)
- 科学基金(96709)
- 社会(77345)
- 社会科(73488)
- 社会科学(73472)
- 省(68107)
- 基金项目(67437)
- 自然(65464)
- 自然科(63900)
- 自然科学(63886)
- 自然科学基金(62690)
- 划(57422)
- 教育(56897)
- 资助(51776)
- 编号(49296)
- 重点(38914)
- 成果(37000)
- 部(36956)
- 发(36714)
- 创(36464)
- 创新(34112)
- 科研(33607)
- 课题(32556)
- 国家社会(32439)
- 计划(32321)
共检索到311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萍 李平衡 莫路锋 周国模 李金荣
基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塔2013年全年数据,应用通量源区模型(flux source area model,fsam),分析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不同风向和不同时间段该观测点通量信息的贡献区的分布,并基于贡献区分析结果,从通量观测值中分解出来自雷竹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信息。结果表明:90%贡献水平的通量贡献区在观测塔为中心的2.0 km×2.0 km范围内,大气稳定度相同时,4个不同方向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差别不大。通量贡献区长度在稳定的大气条件下要显著大于在不稳定大气条件下,前者为96.19~941.63 m,后者为28.62~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浩 王绍强 黄昆 周蕾 王辉民 韩士杰 周国逸 Takeshi Ohta Nobuko Saigusa Ichiro Tamagawa Takashi Hirano
东亚地区森林类型多样,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时应考虑森林类型的差异。论文利用基于叶氮浓度-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关系的PnET-CN模型,对东亚地区8个森林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GEE)和生态系统呼吸(RE)进行模拟,以探讨模型的适用性并对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PnET-CN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东亚地区大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站点的GEE和RE;2模型的适用性排序依次为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模型未能很好地模拟热带湿地森林GEE和RE的季节与年际变异;3在同一气候区中,PnET-CN模型更加适用于针叶林碳交换的模拟;4PnET-CN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东亚森林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胡海波
为了研究栎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机制,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运用涡度相关法技术,对江苏省下蜀镇栎林进行为期1年的碳通量及气象因子观测。结果表明: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呈现出显著的负对数相关关系,对称时间段的拟合度在各季节均优于非对称时间段;碳通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对数相关关系,对称时间段拟合效果优于非对称时间段;碳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对数相关关系,非对称时间段碳通量与土温的拟合效果在各季节均均优于对称时间段。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镇华 王妍 任海青 孙启祥 周金星
以安徽安庆长江外滩地杨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监测,得到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间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动态变化过程:从7:30左右生态系统开始吸收CO2,午间13:30左右达到全天碳吸收最高峰,然后开始降低,到17:30左右生态系统逐渐转入碳排放;同时分析了生态系统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温度、土壤热通量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变化关系:PAR>1μmol.m-2.s-1时,在不同温度范围内,PAR与碳通量的响应关系不同;平均夜间碳通量与月平均气温呈线性相关;平均夜间碳通量与5 cm处土壤日平均温度呈指数相关;月平均碳通量与2 cm深处土壤热通量也呈指数相...
关键词:
碳通量 杨树林 环境因子 响应关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树全 姜春前 周国模 李翠环
该文利用比较生态学方法 ,对丰产栽培雷竹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旨在指导雷竹林生态系统修复与维护 .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林分布最多的几个乡镇 ,经过与天然状态下生长的对照竹林相比较发现 :在强烈的人为胁迫下 (丰产栽培措施 ) ,雷竹林生态系统健康全面恶化 .具体体现在 :①组织简化 ,灌木层消失 ,草本层高度降低 ,物种以短命种和r 对策种占优势 ,物种丰富度下降了 5 4 5 %,多样性指数下降了 32 %;②活力维持力差 ,丰产栽培措施提高出笋量 2 4 6 5 %,增长产值 2 6 7%,但持续时间不长 ,一般 3~ 4年 ,竹子开花率和感病率上升 ,竹林退化 ;③土壤健康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如何确定合理的挖笋量是毛竹林丰产经营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在建瓯设立 5 0块毛竹林标准地 ,分别建立了毛竹林笋产量预测模型与林分平均胸径预测模型 ,在此基础上 ,运用经济阈值的手段对毛竹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提出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经济阈值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建立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经济阈值模型 ,并结合实例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经济阈值模型的应用给予了说明。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经济阈值的研究内容与应用范畴 ,而且也为毛竹林的优化经营和丰产培育提供新的依据与技术。
关键词:
毛竹 生态系统 经济阈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展小云 于贵瑞 郑泽梅 王秋凤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将有助于构建区域尺度土壤呼吸定量评价模型,也可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典型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碳平衡状况的能力。本文整合了中国区域土壤呼吸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温度敏感性(Q10)和土壤呼吸(Rs)的统计特征和区域差异,定量评价了中国区域Rs的时空格局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呼吸的Q10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气候越寒冷,土壤呼吸Q10越大,并且中国区域的Q10值相对于其他国家偏低;②R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Rs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并且,中国区域Rs低于全球Rs;③月尺度上Rs随着经纬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异,随着经度的增加,Rs的季节变幅也逐渐增加;④1995-2004年中国区域Rs的年总量的平均值为3.84 PgC,占全球土壤CO2排放的比例4.78%。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元 纪小芳 花雨婷 张银龙 李楠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CO_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CO_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_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_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_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表1参6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妍 彭镇华 江泽慧 刘杏娥 张旭东 周金星 孙启祥
The eddy-covariance system monitored the carbon flux of Populus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Yueyang,Hunan Province.Daily and monthly variation of carbon flux between forest eco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arbon flux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关键词:
杨树林 碳通量 环境因子 响应关系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蔺恩杰 江洪 陈云飞
利用涡度相关观测技术研究了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人工高效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对净辐射的响应。结果显示:雷竹林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夏季最高,春秋季变化特征相似,冬季最低,最高月份为7月,最低月份为1月。实验区全年降水量为1 201.72 mm,蒸散量为669.84 mm,蒸散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74%,较人工针叶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柞树Xylosma racemosum林,杂木林,杉木Cunnin...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元 赵敏 姚鑫 郭智娟 何毅 张立平 林文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林 温学发 孙晓敏 王玉英
陆地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过程和模型开发的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的研究对把握作物生产力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齐穗期水碳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C3作物冬小麦构成的农田生态系统晴天CO2通量、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均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午休"的原因是晴天强光造成的"光抑制";CO2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呈米氏响应,其表观量子效率为0.002997 mg/μmol,潜在最大碳通量为3.3494 mg/(m2.s);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均存在极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晓光,于沪宁
本文利用二氧化碳分析系统,配合波文比装置,测定了夏玉米农田群体二氧化碳浓度差及农田小气候特征,并计算了农田冠层瞬时的二氧化碳通量和群体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夏玉米群体二氧化碳通量、二氧化碳浓度差及群体水分利用率存在明显的日、季节变化规律。其中水分利用率呈“L”型曲线,上午8时左右达到一天的峰值。拔节后随着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率逐渐增大,灌浆后期由于群体光合能力下降、呼吸消耗增强而逐步下降。太阳总辐射、二氧化碳浓度、空气饱和差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以不同机制及过程影响水分利用率。在生产实际中,可通过秸秆覆盖、喷灌等措施降低蒸腾驱动势,提高水分利用率。
关键词:
二氧化碳通量,群体水分利用率,蒸腾驱动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秋红 王兵
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区分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过程中光合和呼吸通量,蒸散通量中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展。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切实可行,为进一步解释森林生态系统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国内外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该方法在森林生态系统应用中还存在诸如Keeling图技术和涡度相关技术的假设条件难以满足等问题,期待今后在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勇 李首成 税伟 康银红
本文利用1995—2010年农业和经济数据对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了计算和时空特征分析,并建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对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总量均呈增长趋势;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强度增长较快,碳吸收增长缓慢,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呈增长态势,农业生态系统碳库能力有缩小的趋势;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表现为线性增长关系,而未出现EKC关系,并强调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同时,应注重农业生产监管,制定和完善农业环境政策,建立国民经济全系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