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47)
2023(14707)
2022(12334)
2021(11629)
2020(10049)
2019(23345)
2018(23274)
2017(44729)
2016(24440)
2015(28367)
2014(28567)
2013(27629)
2012(25131)
2011(22510)
2010(22644)
2009(20623)
2008(20395)
2007(18256)
2006(15489)
2005(13741)
作者
(68728)
(57519)
(57519)
(54885)
(36492)
(27579)
(26359)
(22543)
(21739)
(20617)
(19606)
(19406)
(18334)
(18083)
(17937)
(17744)
(17733)
(17118)
(16726)
(16459)
(14312)
(14182)
(14116)
(13098)
(12925)
(12919)
(12907)
(12839)
(11662)
(11389)
学科
(94847)
经济(94717)
管理(74287)
(68813)
(58123)
企业(58123)
方法(47889)
数学(42512)
数学方法(41768)
(27667)
(25755)
中国(24330)
(21584)
业经(20915)
理论(18412)
(17966)
(17673)
财务(17600)
财务管理(17553)
(17033)
贸易(17027)
企业财务(16609)
农业(16592)
(16573)
地方(16320)
技术(15969)
(15018)
银行(14981)
(14664)
(14630)
机构
学院(348402)
大学(342704)
(136764)
管理(134444)
经济(133725)
理学(116491)
理学院(115264)
管理学(112910)
管理学院(112274)
研究(107530)
中国(80584)
(70982)
科学(65778)
(65316)
(54447)
(53197)
(52836)
财经(51929)
中心(51217)
业大(50816)
研究所(48178)
(47031)
(44336)
北京(43926)
师范(43865)
农业(42795)
经济学(42127)
技术(42098)
(41742)
(39036)
基金
项目(233967)
科学(184648)
研究(173337)
基金(168153)
(145284)
国家(144065)
科学基金(124922)
社会(107652)
社会科(101978)
社会科学(101948)
(94272)
基金项目(88764)
教育(84661)
自然(81335)
自然科(79494)
自然科学(79472)
(78691)
自然科学基金(78008)
编号(73065)
资助(69683)
成果(58804)
重点(53219)
(52342)
课题(50933)
(49635)
(49060)
创新(46250)
(45803)
教育部(45505)
科研(45194)
期刊
(144796)
经济(144796)
研究(95439)
中国(69233)
(53377)
学报(51502)
管理(49376)
(48739)
科学(47226)
教育(46547)
大学(40086)
学学(37684)
技术(36327)
农业(32840)
(28389)
金融(28389)
财经(25733)
业经(24354)
经济研究(23169)
(22025)
问题(18930)
统计(17838)
(17800)
职业(17262)
技术经济(17041)
(16574)
(16519)
理论(15782)
财会(15471)
科技(15254)
共检索到499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谭福河  
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处于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是决定这种转换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具有明显的行政性、封闭性、单向性、滞后性和孤立性印记。既有模式的转换需要突破来自行政化的组织体系、学科化的专业结构、消耗型的资源使用方式等方面约束,也有单向性的人才培养标准的约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需要从改变现有反馈机制的孤立性着眼,提升反馈机制对决策的影响能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希田  常永青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出发,结合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进一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改革方面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明宇  刘柏霞  
作为一种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测试方式,职业技能大赛正逐渐被高职院校所重视。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奋进精神和团队意识,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文章基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视角,提出职业技能大赛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令秋  秦琼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多元化、动态性、实效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生源结构混乱、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以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以期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艳青  邱岚  朱玉静  
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核心价值赋予高职"跨界教育"新内涵。文章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勾画的基础上,提出应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搭建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育人平台,以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质量评估四大模块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一系列运营保障体系,保障高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顺利实施和推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但是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中,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存在着种种困惑和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构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做法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鲁叶滔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是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文章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资源组织不力、质量评估效能较低等方面揭示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并从高职教育制度环境创新、师资建设强化、办学资源运作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新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孝理  陈宏图  
经济体制改革、制度供给不足、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难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必须依赖良好的制度环境,主要通过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自主权、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体系实现。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海平  
针对我国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存在着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问题及培养机构与人才需求机构缺乏有效联动的现象,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以劳动力就业市场供需为导向,创新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开拓产、学、研多维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卢兵  
本文基于当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方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评价手段的传统教学督导机制,从观念、管理、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到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永良  张学琴  
从“订单式”培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讨了订单式培养有效机制的建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秦欣梅  匡文婷  朱微晔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竞争核心力的今天,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树立和倡导能力教育本位观的同时,应非常注重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能力的内化与创新。文章重新审视了当今形势下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特征,基于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视角,提出了"伞"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厚的知识、良好的智力、活跃的思维、健康的心理和厚积薄发贡献过程,并对"伞"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伟贤  
本文结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轴承班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这一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市场背景、培养模式的内容,并着重探讨了"订单式"培养的利弊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伟强  刘晓明  
"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包含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方式两个部分。其构成要素包括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市场四个方面,其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市场是中介。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与目标达成离不开决策指挥机构的外部保障、咨询参谋机构的技术支持、具体执行机构的关键驱动和监督反馈机构的重要保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海宗  陈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彰显高职特色、提升自身竞争力、完善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自我国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办以来,各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开始争相进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然而,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构成要素出发,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在各要素中的作用,来分析如何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有效的保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