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53)
- 2023(18875)
- 2022(16391)
- 2021(15412)
- 2020(12819)
- 2019(29820)
- 2018(29573)
- 2017(56951)
- 2016(31014)
- 2015(34906)
- 2014(34759)
- 2013(34231)
- 2012(31324)
- 2011(28129)
- 2010(28159)
- 2009(25642)
- 2008(25003)
- 2007(22015)
- 2006(19232)
- 2005(16475)
- 学科
- 济(125178)
- 经济(125041)
- 业(88661)
- 管理(84655)
- 企(66493)
- 企业(66493)
- 方法(57065)
- 农(51039)
- 数学(50001)
- 数学方法(49143)
- 农业(34039)
- 中国(31746)
- 业经(30235)
- 财(29910)
- 地方(27508)
- 学(26522)
- 制(22736)
- 理论(21098)
- 贸(20954)
- 贸易(20939)
- 易(20292)
- 技术(19616)
- 环境(18730)
- 务(18706)
- 财务(18612)
- 财务管理(18572)
- 和(18416)
- 企业财务(17553)
- 银(17019)
- 银行(16976)
- 机构
- 学院(433263)
- 大学(430567)
- 管理(170077)
- 济(169201)
- 经济(165476)
- 理学(148411)
- 理学院(146709)
- 研究(144327)
- 管理学(143602)
- 管理学院(142826)
- 中国(107174)
- 京(92747)
- 科学(92403)
- 农(86372)
- 财(74527)
- 所(72571)
- 业大(71685)
- 中心(67220)
- 农业(66862)
- 研究所(66492)
- 江(63266)
- 财经(60129)
- 北京(58067)
- 范(58051)
- 师范(57483)
- 经(54986)
- 院(52399)
- 州(51160)
- 经济学(49827)
- 技术(46645)
- 基金
- 项目(303215)
- 科学(237945)
- 研究(219448)
- 基金(218655)
- 家(191896)
- 国家(190269)
- 科学基金(163266)
- 社会(136781)
- 社会科(129314)
- 社会科学(129277)
- 省(119901)
- 基金项目(116092)
- 自然(107766)
- 自然科(105250)
- 自然科学(105225)
- 自然科学基金(103288)
- 教育(101509)
- 划(100896)
- 资助(90566)
- 编号(90281)
- 成果(71754)
- 重点(68086)
- 部(66241)
- 发(65025)
- 创(62664)
- 课题(62146)
- 创新(58435)
- 科研(58095)
- 教育部(56200)
- 大学(56074)
- 期刊
- 济(183763)
- 经济(183763)
- 研究(121923)
- 中国(83971)
- 农(83657)
- 学报(72036)
- 科学(65856)
- 管理(59417)
- 农业(57296)
- 财(56286)
- 大学(55235)
- 学学(52055)
- 教育(50007)
- 技术(40214)
- 融(34925)
- 金融(34925)
- 业经(34787)
- 业(29107)
- 经济研究(27823)
- 财经(27722)
- 问题(25179)
- 经(23743)
- 版(22759)
- 图书(21414)
- 科技(21309)
- 技术经济(21065)
- 资源(20752)
- 统计(20656)
- 业大(19879)
- 现代(19021)
共检索到624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晗 何春阳 杨洋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基本农田划分过程中只注重耕地适宜性而未考虑其生产潜力的不足,发展了一个综合考虑耕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基本农田综合划分模型,提高当前基本农田划分的合理性。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利用基本农田划分综合模型,在京津唐地区划分的基本农田平均生产潜力为106.83 g·m~(-2)·a~(-1),比适宜性评价模型划分结果提高了18.03%。研究结论:该模型同时考虑了耕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比常用的适宜性模型能够更加合理地反映耕地的实际质量状况,提高了当前基本农田划分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涛 吕昌河 于伯华
研究利用近40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借助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的生产潜力,通过与实际产量的比较,探讨了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与措施。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地区(除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冬小麦光温潜力介于6 934~9 143 kg/hm2之间,从冀中南部向京津地区和冀东北地区逐渐增大,区域平均生产潜力为8 037 kg/hm2;②冬小麦雨养潜力介于4 515~6 639 kg/hm2之间,由东部和南部随降水量降低依次向西北递减,到冀西北区降至最低,区域平均产量为5 771 kg/hm2;③影响冬小麦产量的自然因子中,水分是关键限制要素,北部地区也受低温霜冻的影响;④京津冀中部和南部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贝贝 金晓斌 杨绪红 周寅康
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方法,划分综合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结合对关中地区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①使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风险差异,可减少风险定量化的模糊不确定性;②综合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筛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提供依据;③综合风险等级、集中连片程度和整治潜力共同确定土地整治时序,可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青 李国蓉 俞音 慕长龙 丁明涛
在系统分析自然生产潜力经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土、肥、水、种、密、保、管、工8个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社会经济生产潜力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并引入社会经济修正函数对现有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进行完善,构建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模型。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为定量评估农业资源利用程度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超 杜昭阳 陈召亚 许皞 陈亚恒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霈珈 吴克宁 赵华甫 高硕
研究目的: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补充完善区域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对研究区基本农田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运用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分析法,确定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温县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后不仅面积增加了37 hm2,调入的基本农田利用等、肥力、环境健康、地化综合质量都大幅提高,有益元素N、P富集区面积大幅增加59.30 hm2和185.61 hm2,有害重金属元素Pb的2—3级富集区面积大幅减少195.45 hm2。研究结论: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是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华元春
谈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综合效益华元春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为防止基本农田遭受侵占、毁坏,质量衰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方法。通过规划、地区确定必须实施特殊保护的基本农田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立将能更好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好的综合效益。一、从人口、粮食、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宇 李双异 裴久渤 汪景宽
为了更好地反映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有效地确定该区域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基本农田的位置、类型、数量和质量。本研究选择桓仁县作为研究区域,并以耕地地力评价为基础,从基础地力、自然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农田划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中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值,采用熵权法客观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理想点逼近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科学合理,为今后基本农田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姚晓东
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反映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和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并成为支撑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城市群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构建科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提升综合承载力的建设性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利用TOPSIS法、针对局部变权TOPSI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给出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辖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排序和"短板子承载力",并针对10个城市各自特点,分别给出提升其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差异性发展策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冯晓利 何伟 蒋贵国 潘洪义
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的数学方法评价双流县农用地适宜性,根据因素因子选择原则及研究区域农用地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以白家镇这一评价单元为例介绍并演示了模糊综合评价具体实施过程,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研究区域农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双流县现有Ⅱ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5.53%,Ⅲ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81.17%,Ⅳ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13.30%,无Ⅰ级和Ⅴ级适宜度农用地,双流县农用地总体适宜度为Ⅲ级,并对各适宜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提出了相应建议。经实际操作以及确定结果的检验,证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勇 刘志伟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研究结果:(1)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2)根据评价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将各评价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得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研究结论:通过实地踏勘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定量直观,不仅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可快速选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现慧 赵敏娟 刘婧鸣 张道军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索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农田布局方法不仅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首要任务,更是构建土地利用开发新格局的主要内容。目前,针对基本农田布局的相关研究仍侧重于耕地的资源属性,忽视了耕地在区域生态系统中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加重。论文借鉴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耕地与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兼顾生态协调性和建设适宜性的基本农田布局方法,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布局方法不仅保证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优质耕地的内在要求,而且突出了耕地与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尺度上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山区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可为今后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定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研究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采用三维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的PVAR模型,运用面板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效应,从而探寻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发现:(1)科技文化承载力变动冲击能推动土地人口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水平的发展,但土地人口承载力标准差新息冲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2)内生变量波动都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度分别保持在95.54%、87.70%、86.50%、82.10%;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经济社会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次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国辰 冀雪华
在国家政策与相关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在遵循指标选取原则基础上,从供应、经济、需求、环境、物流五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结合网络层次分析法与理想解法对2013-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能力尽管有所波动,但整体呈递增趋势,且北京物流发展能力提速显著,天津、河北差距逐步缩小,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莹 杨芳萍 张雪婷 杜久元 刘小莉
为发掘适应甘肃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饲用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新品种(系),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3个小黑麦品系的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饲用参数等21个性状进行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CIMMYT六倍体小黑麦(春性、粮饲兼用型)的饲草生产潜力大,茎叶赖氨酸含量高,适应性广,饲用价值与国内冬性小黑麦一致。2)不同品种(系)的适应性有差异,T-133、T-138在正常灌溉、水分胁迫条件下均表现优良,两水分处理下主成分综合评分较高,说明其适应性广,不同生态区域均可种植;T-128和T-137的籽粒、生物产量等较稳定,水分胁迫下纤维素含量稍有降低,相对饲用价值有所提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抗旱性较好,可在天祝、甘南迭部等寒、旱牧区推广种植;T-134抗旱性较差,在正常灌溉下其各性状指标表现突出,可在黄羊、民乐等灌区或临夏、天水等降水量较高的区域种植;T-152矿质元素含量较高,饲草品质较好,但其产量较低,可作为小黑麦育种亲本。本研究丰富了小黑麦育种的亲本类型,推进了饲草多元化发展,为CIMMYT小黑麦在甘肃及气候条件相似区域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