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93)
2023(17617)
2022(15296)
2021(14099)
2020(11918)
2019(27194)
2018(27028)
2017(52758)
2016(28576)
2015(31967)
2014(31385)
2013(30912)
2012(28214)
2011(25510)
2010(25261)
2009(23218)
2008(22114)
2007(19273)
2006(16777)
2005(14358)
作者
(80977)
(67134)
(66813)
(63488)
(42371)
(32121)
(30505)
(26415)
(25416)
(23727)
(22799)
(22486)
(21102)
(20903)
(20785)
(20381)
(20151)
(20058)
(19238)
(19061)
(16489)
(16385)
(16153)
(15282)
(15096)
(14864)
(14716)
(14689)
(13403)
(13185)
学科
(113889)
经济(113767)
管理(81400)
(76860)
(62988)
企业(62988)
方法(53992)
数学(47366)
数学方法(46751)
(31846)
中国(31013)
(28253)
业经(25882)
(24577)
地方(21941)
(21485)
(21095)
贸易(21086)
农业(20775)
(20514)
环境(19852)
理论(18392)
(17965)
技术(17917)
(17809)
财务(17734)
财务管理(17695)
(17137)
银行(17084)
企业财务(16737)
机构
学院(402418)
大学(402365)
(161225)
管理(159508)
经济(157870)
理学(139403)
理学院(137898)
管理学(135348)
管理学院(134633)
研究(130746)
中国(95858)
(84303)
科学(81361)
(73121)
(64513)
(63591)
业大(60992)
财经(59847)
中心(59457)
研究所(59011)
(56620)
(54393)
(52772)
北京(52617)
师范(52209)
农业(50091)
经济学(49060)
(47829)
(45952)
财经大学(44710)
基金
项目(279766)
科学(220400)
研究(204054)
基金(203072)
(176866)
国家(175453)
科学基金(151136)
社会(128675)
社会科(122010)
社会科学(121979)
(109632)
基金项目(107965)
自然(98584)
自然科(96267)
自然科学(96245)
自然科学基金(94521)
教育(94478)
(92339)
资助(83689)
编号(83647)
成果(66521)
重点(62898)
(61613)
(60237)
(58176)
课题(56960)
创新(54296)
科研(53910)
教育部(53003)
国家社会(52789)
期刊
(169277)
经济(169277)
研究(114889)
中国(67986)
学报(63090)
科学(58540)
管理(57240)
(56770)
(53799)
大学(48188)
学学(45583)
教育(42538)
农业(39661)
技术(35170)
(30775)
金融(30775)
业经(29965)
财经(28330)
经济研究(27908)
(24308)
问题(22814)
理论(19516)
(19512)
图书(19432)
技术经济(19323)
科技(19213)
商业(18872)
统计(18619)
(18242)
实践(17812)
共检索到565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作人  周德群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我国节能减排面临新的挑战,202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更多的要从结构调整上考量策略。本文基于迪氏指数分解法,设计综合影响分解模型,对人口、产业、能源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国家强制减排措施效果明显;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已经超过城镇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水平;城市化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已经显著高于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贡献;能源结构碳强度下降主要依赖于煤炭消费比例的下降,但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耗的过度依赖造成下降幅度有限,能源结构碳强度较为稳定,减少碳基能源消费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庆友  尹洁婷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中华  于孟君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我国石化行业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演变进行分解,进行阶段性及累计效应分析,考察投资、产出、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强度、能源强度和投资效率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投资、产出及能源消费规模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能源碳强度、投资效率和能源强度作用较弱,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是未来石化行业减碳政策制定的主要着手点。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以及产出等五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工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变化特性,从而为中国工业能源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基于三个层面(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使用LMDI分解法研究中国1994~2008年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计量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1994~2004年期间提高了能源强度,但是,在2004~2008年期间却降低了能源强度,主要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一直在提升能源强度,子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2002~2008年期间显著弱化了能源强度;能源替代效应一直在降低能源强度,影响作用甚小。此外,我们发现,在2003~2004年期间能源强度的意外反弹是源于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变动幅度较大而非技术效应变小的缘故。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齐帅  孟繁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李鹏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磊  刘继  
新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与能耗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制订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文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方法,对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分解结果表明:1994~2001年工业二氧化碳强度略有上升,其正向驱动因素是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是能耗强度和能耗结构;2002~2007年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强度的上升,能耗结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虽有负向贡献但相对较小。此外,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强度普遍呈上升趋势,主要资源型工业行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滞后是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制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佛关  吴立军  
文章利用对数平均除数指数法(LMDI分析法)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在总效应的分解中,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人口效应所发挥的贡献分别为-2.45%、-87.95%、180.44%、9.32%,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了主导性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贡献不大。从4种效应在时间中的贡献来看,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均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且始终贡献较小;而经济效应作用呈上升趋势继续加强;技术效应成为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作用在2010年之后得到迅速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臻  汝醒君  
运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因素分解法,构建了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0~2012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造成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居民能源消费支出占总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的减少,是抑制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力量。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生活用能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降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段庆锋  
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绩效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中,对2002—2009年我国29个省区的碳排放绩效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变化规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碳排放绩效出现了显著提升;三大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局面;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且中部地区的进步速度最显著;大部分省份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较低,这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