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42)
2023(19243)
2022(16412)
2021(15123)
2020(12771)
2019(29259)
2018(28809)
2017(55698)
2016(30200)
2015(33858)
2014(33410)
2013(32910)
2012(29992)
2011(26831)
2010(26793)
2009(24876)
2008(24615)
2007(21710)
2006(19158)
2005(16929)
作者
(87242)
(72805)
(72255)
(68719)
(46309)
(34752)
(32782)
(28433)
(27681)
(25844)
(24875)
(24808)
(23164)
(22907)
(22416)
(22263)
(21733)
(21588)
(20869)
(20867)
(17936)
(17856)
(17635)
(16764)
(16164)
(16164)
(16133)
(16060)
(14600)
(14351)
学科
(123100)
经济(122929)
(105233)
管理(99936)
(92650)
企业(92650)
方法(57097)
数学(46941)
数学方法(46288)
(38681)
(37332)
业经(35058)
中国(29908)
(26405)
(26200)
财务(26122)
财务管理(26079)
农业(25785)
企业财务(24750)
(24407)
地方(22594)
理论(22588)
技术(22355)
(21364)
(20528)
贸易(20518)
(19888)
(19832)
(19365)
环境(18980)
机构
学院(434293)
大学(433671)
管理(173768)
(172719)
经济(169113)
理学(150767)
理学院(149095)
管理学(146409)
管理学院(145607)
研究(140084)
中国(105246)
(91809)
科学(87645)
(82203)
(73606)
(69685)
业大(66141)
财经(65807)
(64431)
中心(63575)
研究所(63403)
(59872)
农业(57818)
北京(56955)
(55844)
师范(55304)
经济学(52058)
(51184)
(51004)
财经大学(48925)
基金
项目(297257)
科学(235760)
基金(217816)
研究(215840)
(189940)
国家(188339)
科学基金(163310)
社会(137323)
社会科(130236)
社会科学(130199)
(116139)
基金项目(115875)
自然(107295)
自然科(104886)
自然科学(104858)
自然科学基金(103004)
教育(99379)
(97438)
资助(88880)
编号(87035)
成果(69818)
重点(66425)
(65621)
(63240)
(62427)
课题(59526)
创新(58646)
科研(56883)
国家社会(56740)
教育部(56408)
期刊
(190168)
经济(190168)
研究(124748)
中国(78821)
学报(68329)
(67505)
管理(66517)
(65746)
科学(63849)
大学(52666)
学学(49840)
农业(46540)
教育(44211)
技术(38637)
(35235)
金融(35235)
业经(32653)
财经(32410)
经济研究(28985)
(27758)
(25603)
问题(25193)
技术经济(22171)
(21099)
科技(20672)
现代(20444)
理论(19633)
图书(19611)
财会(19152)
商业(19090)
共检索到627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玉梅  刘修岩  李锐  
文章利用详细的地理信息和企业层面数据,把离散空间转化为连续的距离,运用改进的集聚测度方法,研究了我国制造业84个细分行业集聚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小范围地理区域和细分行业层次上,中间投入共享是影响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最重要因素,劳动力成熟度和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验证了马歇尔外部性的重要性。规模报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此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而国有企业比例过大的行业则不容易形成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东  高洪玮  
基于2007—2017年的地级城市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视角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河南省和江西省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优势城市群,并且我国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工业规模和房价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工业规模还对邻近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存在"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从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分解来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特征,工业规模、房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直接效应大于短期直接效应,工业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间接效应呈"倒U型"曲线,短期间接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锦其  徐蔼婷  李金昌  
基于253家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微观数据,文章在运用连续距离的测度方法测算众创空间集聚水平的基础上,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众创空间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在杭州和宁波市辖区,选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回归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均对众创空间的地理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效应;尽管不能直接促进众创空间的集聚,政策引导与创新能力之间具有较显著的互补效应。据此,文章从培育创新能力和优化创新激励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霞  张丽君  秦耀辰  张晶飞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中文  黄研  
首先采用Ellison-Glaeser空间集聚指数计算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然后对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FDI和出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促使该产业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弱,而国有企业份额对其空间集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万里洋  董会忠  
通过构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测度模型,选取2006—2014年全国31省市制造型企业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测度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时空演化与聚类特点,利用回归分析检验全国、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总体呈不断攀升之势,但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按照效率值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间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值存在较大差异,青海、甘肃、西藏水资源效率值最低;水资源量与制造业需求增速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情况下,东部地区制造业环保形式不容乐观,中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万里洋  董会忠  
通过构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测度模型,选取2006—2014年全国31省市制造型企业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测度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时空演化与聚类特点,利用回归分析检验全国、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总体呈不断攀升之势,但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按照效率值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间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值存在较大差异,青海、甘肃、西藏水资源效率值最低;水资源量与制造业需求增速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情况下,东部地区制造业环保形式不容乐观,中部地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仍需提高,西部地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亟需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宗平  朱勤丰  
运用E-G指数测度2006—201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占比与排名变化,藉此观察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态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均向外围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一直集聚在珠三角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因素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均较微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帅邦  
根据已有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原理,借助数学思想构建了一种新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B系数法,并运用B系数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产业集聚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整体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制造业集聚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倒"N"型变化趋势。集聚程度高的产业多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分两种情况,依赖资源的产业在资源禀赋高的中西部地区集聚度高,其他产业主要集中于东南部沿海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B系数法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懂的特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芊芊  余菜花  李廉水  
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愈发凸显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以2001—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驱动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FDI都与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吴茜  
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文章以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能源、投资、产值等碳排放演变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进行综合性、阶段性以及贡献值累积性分析,发现产出规模、能耗规模、投资规模对碳排放具较强的促进作用、碳强度效应较强的抑制作用以及碳效率效应比较微弱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引导制造业投资流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调并举、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实现双降的碳减排措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梁琦  
集聚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反过来,距离将改变集聚的中心。距离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均衡和区域不均衡。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规模经济大于成本节约效应,制造业会更趋于集中而不是分散;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有利,小国和穷国有可能沦为外围;从国内经济着眼,开发大西部对东部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来(1998—2003)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趋势以及影响行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呈上升态势。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和动态估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缺陷。我们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吉  吴凌燕  秦波  
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对其空间集聚状况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离散平面的集聚测度方法则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基于连续平面的测度方法 DO指数,探究北京市域范围内三位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就业分布表现出多种类型,但大多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尤其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显著集聚。(2)各类行业在不同尺度的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和就业均在小尺度上呈高度集聚的空间格局;而在大尺度上,企业与就业的行业集聚程度排名并不吻合。(3)相较于劳动力池、资源禀赋等因素,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小尺度内更为明显。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以紧凑的空间为载体来促进人际交流并传播缄默知识。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吉  吴凌燕  秦波  
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对其空间集聚状况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离散平面的集聚测度方法则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基于连续平面的测度方法 DO指数,探究北京市域范围内三位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就业分布表现出多种类型,但大多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尤其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显著集聚。(2)各类行业在不同尺度的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和就业均在小尺度上呈高度集聚的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