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98)
2023(16894)
2022(14043)
2021(12943)
2020(10765)
2019(24910)
2018(24668)
2017(46974)
2016(25088)
2015(28341)
2014(28363)
2013(28044)
2012(26219)
2011(23659)
2010(23546)
2009(21656)
2008(21220)
2007(18911)
2006(16439)
2005(14455)
作者
(71620)
(59989)
(59535)
(56630)
(37812)
(28909)
(27393)
(23412)
(22765)
(21418)
(20269)
(20242)
(18960)
(18546)
(18453)
(18261)
(18216)
(17666)
(17112)
(17087)
(14729)
(14702)
(14536)
(13835)
(13564)
(13417)
(13354)
(13133)
(12042)
(11966)
学科
(110188)
经济(110077)
(68889)
管理(67401)
(51472)
企业(51472)
方法(44758)
(39711)
数学(39530)
数学方法(39041)
中国(31410)
地方(30106)
业经(26582)
农业(26524)
(25874)
(20094)
(20015)
(19605)
贸易(19593)
(18926)
(17172)
银行(17142)
环境(16944)
(16766)
金融(16763)
(16459)
(16440)
技术(15875)
(15735)
地方经济(15157)
机构
学院(354441)
大学(349974)
(145869)
经济(142602)
管理(136613)
研究(119536)
理学(117357)
理学院(116024)
管理学(114001)
管理学院(113321)
中国(91310)
(73543)
科学(72789)
(65679)
(63345)
(59418)
中心(57265)
(54978)
研究所(53754)
业大(53058)
财经(51542)
(48874)
农业(48539)
师范(48420)
(46634)
北京(45764)
经济学(44135)
(44050)
(43172)
经济学院(39831)
基金
项目(238341)
科学(187805)
研究(177088)
基金(170915)
(147571)
国家(146232)
科学基金(126226)
社会(112593)
社会科(106435)
社会科学(106408)
(96676)
基金项目(91140)
教育(81006)
自然(79954)
(79601)
自然科(78079)
自然科学(78058)
自然科学基金(76598)
编号(73487)
资助(68517)
成果(58942)
(56125)
重点(53491)
(51975)
课题(50743)
(50002)
创新(46670)
国家社会(46023)
科研(45601)
发展(44907)
期刊
(166582)
经济(166582)
研究(101775)
中国(74076)
(62094)
学报(52513)
(50951)
科学(49901)
管理(48140)
农业(41849)
大学(40532)
教育(39075)
学学(38039)
(34690)
金融(34690)
技术(32630)
业经(31498)
经济研究(25351)
财经(24352)
问题(22541)
(20946)
(20692)
(17667)
图书(17476)
技术经济(17409)
资源(17197)
商业(16592)
统计(16476)
(16056)
科技(16053)
共检索到532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集成传统地理学调查分析、数量模型模拟及"3S"决策支持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协调转型度模型,基于"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搭建"乡村转型度—综合协调度—协调转型度"三维平台,从"转型"与"协调"视角分析了1990-2009年间山东省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整体转型速度与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协调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转型度空间结构逐渐由局部集聚向全局分散转变;综合协调度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转型度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与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不同的耦合特点;②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与协调转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61,表明山东省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的全面流动促使了其乡村系统的协调转型;③"转型"与"协调"分别代表了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量"与"质",乡村转型发展应秉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持续稳定推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推动力与城市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共同推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乡村的人口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和产业发展转型;21990—2010年期间,山东省"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尚不完善,各要素转型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转型与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的互馈作用均明显不足,这与研究期间我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有关。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互馈作用机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互馈作用将逐步增强;3山东省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的持续高效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李红梅  
[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是否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关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地评价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为青海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学理支撑。[方法]文章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3个系统为导向,构建31项具体指标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容量耦合理论对2008—2017年青海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1)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度从2008年的0.006到2017年的0.871,协调程度从失调阶段到中级协调阶段,总体呈现向好态势。2008年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程度均为失调阶段,2017年均为中级协调阶段,近年来其协调度均发展相对较好,但生产发展与生态良好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年均增长0.033,涨幅相对较慢。(2)2008—2011年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活富裕系统,2011年之后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态良好系统。劳均农业增加值是生产发展系统发展的重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来水受益的村比重、每千人拥有村卫生人员数和农牧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额是生活富裕系统发展的重点,化肥施用强度、围栏草场面积、年内人工草地增加面积、旅游人次和草场危害防治率是生态良好系统发展的重点。[结论]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各系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要进一步提升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协调水平,就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制度供给。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海  冯英梅  
本文在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构建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的时间序列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测度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滞后于城市发展综合水平,但二者的线性相关性较强;2001~2010年,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秩相关系数为0.899,二者的协调发展度等级不断提高;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比西部内陆城市的协调发展度等级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逄杰武  孙凤芝  
有限非均衡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分析了省域经济有限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对山东省区域发展非均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省域经济有限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刘素春  智迪迪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山东省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的耦合协调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为中度耦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且二者相互作用中耦合协调度逐渐趋好。同时,针对山东省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调发展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最大化协调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久田  尹建中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德军  张靖会  樊丽群  
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陆及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山东省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差异和各经济板块不均衡状态,与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十分相似。文章以山东为例,从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公共投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探讨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财税政策,以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刘素春  智迪迪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山东省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的耦合协调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为中度耦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且二者相互作用中耦合协调度逐渐趋好。同时,针对山东省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调发展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最大化协调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马浩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到均衡发展的过程,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是山东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为推动山东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区域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一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二要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潇  刘卫东  范辉  吕添贵  王向东  
研究目的:评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阐述地方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其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分别适用于线性和S型;(2)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从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3)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17地市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半岛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普遍大于西部内陆城市,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研究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宇明  
本文揭示了“八五”期间广西乡村──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及其地理动力机制.预测未来15—25年内乡村──城乡转型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促进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勇  葛国钦  万丹  刘玉龙  邱瑛  
村镇道路网络与建设空间协调发展是促进村镇地区健康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以山东省招远市14个乡镇单元为例,构建路网通达发展度、空间扩展发展度和"路网—空间"协调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协调发展规律。研究表明:招远市村镇道路网络建设较之空间扩展呈现滞后特征,主要表征为路网成熟性和对外联系便捷性较差,层级结构失衡与层级衔接较差是其主要成因;招远市村镇道路网络建设与空间扩展作用关系可以抽象为"两圈层,三类型,三传导"结构模式。文章可以为我国村镇地区道路网络与空间扩展协调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凯  房艳刚  周宇航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能指数测度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深度剖析山东省1636个镇域乡村“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划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2)“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和局部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局部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根据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的理论逻辑进行类型划分,将山东省镇域乡村划分为8种功能类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量差异,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为差异化的乡村功能协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纯光  程钰  任建兰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及绿色化(以下简称"新五化")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在解析"新五化"的理论内涵与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采用数理模型、定量分析和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新五化"协调发展模型,研究2000—2013年山东省"新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新五化"综合发展水平上升速度较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增长较快,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较低;2山东省"新五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介于0.703~0.980之间,属于中高度耦合水平,山东省"新五化"协调发展测度介于0.301~0.823之间,协调发展等级不高;3从"新五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来看,济南、淄博、青岛、威海等鲁中、鲁东地区"新五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较高,菏泽、聊城、滨州、德州、临沂、日照等鲁西、鲁北、鲁南地区"新五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较低。研究从促进五化同步发展、加强五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制定区域化的五化发展战略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