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31)
2023(12869)
2022(10979)
2021(10346)
2020(8885)
2019(20922)
2018(20526)
2017(38985)
2016(20949)
2015(24128)
2014(23983)
2013(23922)
2012(21945)
2011(19849)
2010(19313)
2009(18086)
2008(17736)
2007(15544)
2006(13051)
2005(11531)
作者
(60706)
(51140)
(50821)
(48472)
(32051)
(24609)
(23317)
(20045)
(19396)
(17837)
(17343)
(17158)
(16034)
(15919)
(15871)
(15849)
(15535)
(15142)
(14708)
(14616)
(12510)
(12485)
(12337)
(11546)
(11544)
(11440)
(11132)
(11061)
(10333)
(10230)
学科
(93122)
经济(93031)
管理(59470)
(57561)
方法(48400)
(46073)
企业(46073)
数学(43762)
数学方法(43207)
(24432)
中国(24310)
(23181)
(18647)
贸易(18641)
(18217)
业经(17910)
(17769)
农业(15983)
(15298)
地方(15028)
(14771)
财务(14722)
财务管理(14683)
企业财务(13920)
环境(13855)
(13620)
(12878)
银行(12849)
技术(12792)
(12437)
机构
大学(307119)
学院(304921)
(134056)
经济(131721)
管理(120680)
理学(105081)
理学院(103984)
研究(103852)
管理学(102204)
管理学院(101653)
中国(79283)
(64550)
科学(63202)
(57540)
(52771)
(51956)
中心(48291)
研究所(47795)
财经(47349)
业大(46716)
(43311)
(42459)
经济学(42414)
农业(41879)
北京(40386)
经济学院(38438)
(37698)
师范(37301)
(37271)
财经大学(35394)
基金
项目(210697)
科学(166902)
基金(156457)
研究(150357)
(137391)
国家(136371)
科学基金(117082)
社会(97639)
社会科(92841)
社会科学(92812)
基金项目(82111)
(79925)
自然(76261)
自然科(74554)
自然科学(74530)
自然科学基金(73205)
教育(68959)
(68441)
资助(65544)
编号(58666)
(48190)
重点(47688)
成果(46280)
(44964)
(43531)
国家社会(41881)
科研(41346)
教育部(41170)
创新(40963)
课题(40050)
期刊
(134369)
经济(134369)
研究(84406)
中国(53385)
学报(47923)
(46053)
科学(44882)
(44801)
管理(41485)
大学(36464)
学学(34566)
农业(32299)
技术(28073)
教育(25489)
(23297)
金融(23297)
财经(23116)
经济研究(22990)
业经(20555)
(19931)
(18830)
统计(18613)
问题(18356)
技术经济(16877)
(16254)
(16212)
世界(15076)
决策(15011)
(14581)
资源(14438)
共检索到431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忠昕  郭翔宇  
2004—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正向增长,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粮食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高。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效率较低、生产要素投入冗余或不足、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未能达到最优配置等问题。超效率DEA投影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耕地红线问题需要被高度关注。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平衡区"横向协调机制;除经济直补外适当考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和补偿,探讨实施粮食虚拟水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补充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祝志勇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各省市粮食生产效率评价中国粮食生产综合绩效,并从支农政策、要素投入等维度考察其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基于2004—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运用面板Tobit随机效应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研究期内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总体达到DEA有效,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作用偏低,"单引擎"驱动特征明显;化肥、农用机械、灌溉及支农政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化肥投入对技术效率作用不显著,各因素作用强度排序为"支农政策>化肥>农业机械>灌溉",且这些影响同样具有区域差异。[结论]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要注重农业技术更要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通过改革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转变要素投入结构来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效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宁  
应用超效率Output-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处于技术有效的省份仅有4个,其超效率值存在较大差距。多数省区技术无效率是规模效率低造成的。如果能够提高无效率省区的技术效率,发挥有效率省份的生产潜力,对提升全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各无效率省区还存在投入的冗余,减少这些投入冗余对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作为粮食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优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玲  周玉玺  
[目的]提高粮食用水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规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度中国31个省(市区)的粮食用水效率,揭示了其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方法]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评价,揭示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水资源投入松弛量,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差异特征;其次,采用各省(市区) 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全要素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中国大多数省(市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影响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多数省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近50%的省份粮食生产用水存在冗余,应适当减少粮食生产用水量;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与区域水资源丰沛程度负相关。[结论]国家应加大对粮食灌溉设施的技术投资,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亢霞  刘秀梅  
本文利用1992~2002年分省的成本和产量数据,估计了小麦、玉米、大豆、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上述作物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动趋势。本研究发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粮食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但进一步增加肥料、种子和机械投入的增产潜力极为有限。从今后的发展前景看,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增加粮食产量的现实选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凡凡  张启楠  李福夺  傅汇艺  杨兴洪  
[目的]在耕地面积有限、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评价粮食生产效率、认清粮食生产现状、探索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6—2015年主产区13个省域数据,采用三阶段DEA和DEA-Windows相结合的方法,既关注外部环境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又注重主产区各省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更加精准地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外生环境变量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受灾面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阻碍粮食生产效率,而人均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剔除环境影响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发生了较大变化,江苏省和河南省成为粮食生产效率最高的省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其余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均有所提升;从剥离环境影响后的区域效率分布情况来看,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从中部地区向东西两边逐级递减的趋势,但就其自身发展而言,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增长速度最快,区域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主产区内部的粮食生产效率演变处于收敛过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粮食生产效率仍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三阶段DEA-Windows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水平,应结合地方实际,有侧重的制定效率提升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旭  王善高  
近年来,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而测算环境效率能直观反映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4-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并用TobiT模型考察农户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均值分别为0.802和0.489,并且两种效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考虑环境效率后,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均值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欣雨  穆月英  
[目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具有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意义。[方法]运用碳足迹工具,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21年的粮食主产区农户样本数据,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对农户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和无效率来源进行分析,并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碳视角下的粮食生产系统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碳生态效率平均为3.125,生产投入的碳排放以化肥施用和机械使用为主。(2)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平均为0.514,进一步对无效率项的分解表明,农药超标使用、人工投入冗余是造成环境技术无效率的主要原因。(3)购买农业保险、采纳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户主受教育年限、提升耕地质量促进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结论]农户粮食生产普遍缺乏效率,要素利用率低与污染过量是限制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应加快推动中低产田改造,推广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增加农田污染监测点位,指导农户农药科学使用,推进粮食生产有机肥与化肥的结合施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锦英  韩晓娜  方行明  
2004~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七连增",但随着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供给缺口仍然巨大,而以化肥、农药等生产性资源高投入所推动的粮食产量增长则具有明显的粗放性,不利于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增长。更为严峻的是,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本文基于Malmquist-DEA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来计算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对其要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在粮食产量"七连增"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下降了0.7%,而技术进步年均指数的大幅度下降则成为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DEA方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即要素投入的粗放性)问题突出。因此,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文斌  徐通  王雅鹏  
中部地区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湖北省在粮食安全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运用DEA方法分析1990-2004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揭示湖北省在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方面的运行效率,发现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投入过多,要素投入有松弛量,尤其是2004年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同时发现,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规模过小的制约,需要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发挥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赵凯  
文章基于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视角,采用2004-2013年的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SFA模型,测算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劳动力、种粮机械动力、种粮农药使用量和时间变量与粮食产出显著相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逐年递减,且长江流域的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排名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长江流域的湖南和江苏以及松花江流域的吉林,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和第二,排名最后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安徽和江西,均属于长江流域;在省际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较高和较低省份的技术效率差异变化较大,处于中间水平的省份变化较小;在流域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同流域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递减趋势,在总差异中,流域内差异占主导地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赵凯  
文章基于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视角,采用2004-2013年的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SFA模型,测算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劳动力、种粮机械动力、种粮农药使用量和时间变量与粮食产出显著相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表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逐年递减,且长江流域的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松花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排名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长江流域的湖南和江苏以及松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璇  洪名勇  潘东阳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林静  王雅鹏  吴娟  
本文采用2001—2012年的全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解,从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技术效率变化源泉和变化趋势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和时间维度变化,并借助经典收敛回归模型对全国范围及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限内,粮食主产区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主要得益于较高的规模效率水平;全国粮食技术效率水平变化幅度较平缓,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平衡区粮食生产效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省份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会慢慢缩小同时各省份自身的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莹  穆月英  
粮食生产既是产生能量物质,也是消耗能源的过程。在当今全球性能源紧缺、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从能源视角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能值核算出发,对主要投入的能源要素进行无量纲整合,在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运用改进的随机前沿(SFA)模型对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并进一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粮食生产能源效率变化进行解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能耗上升但相应能效却呈现周期式下降;劳动力产出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