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26)
2023(17747)
2022(15362)
2021(14215)
2020(11977)
2019(27545)
2018(27075)
2017(52184)
2016(27942)
2015(31173)
2014(30900)
2013(30434)
2012(27915)
2011(25342)
2010(25183)
2009(23016)
2008(22169)
2007(19181)
2006(16854)
2005(14619)
作者
(80746)
(67612)
(66937)
(63891)
(43071)
(32558)
(30542)
(26490)
(25838)
(23933)
(23188)
(22952)
(21527)
(21321)
(20905)
(20775)
(20007)
(19958)
(19445)
(19338)
(16730)
(16556)
(16277)
(15526)
(15186)
(15023)
(14825)
(14671)
(13754)
(13206)
学科
(128055)
经济(127935)
管理(82225)
(73618)
(61745)
企业(61745)
方法(54062)
数学(47270)
数学方法(46606)
中国(29156)
(29098)
地方(28557)
(27982)
(27958)
业经(25844)
环境(21388)
农业(19868)
(19293)
(19293)
理论(19143)
(18369)
贸易(18360)
(18057)
财务(17976)
财务管理(17942)
(17702)
(17333)
技术(17172)
企业财务(17091)
地方经济(16260)
机构
大学(397515)
学院(396395)
(161992)
经济(158531)
管理(156257)
理学(136015)
研究(135151)
理学院(134448)
管理学(131876)
管理学院(131149)
中国(97990)
科学(85479)
(84575)
(71309)
(67609)
(63231)
研究所(62144)
中心(60902)
(60248)
业大(59926)
财经(58038)
(52791)
(52693)
北京(52431)
师范(52159)
(50038)
农业(49549)
经济学(49143)
(46395)
经济学院(44053)
基金
项目(278339)
科学(219065)
基金(202434)
研究(199679)
(177453)
国家(176060)
科学基金(151543)
社会(126666)
社会科(120138)
社会科学(120105)
(108974)
基金项目(107692)
自然(100001)
自然科(97575)
自然科学(97551)
自然科学基金(95745)
(91629)
教育(91550)
资助(83756)
编号(80128)
成果(63338)
重点(62577)
(60944)
(59392)
(56956)
课题(55155)
科研(53460)
创新(53243)
国家社会(52398)
教育部(51997)
期刊
(176289)
经济(176289)
研究(113770)
中国(72152)
学报(64426)
科学(58963)
管理(57123)
(55082)
(54469)
大学(48410)
学学(45712)
教育(39913)
农业(38434)
技术(35766)
(29308)
金融(29308)
经济研究(28730)
财经(28316)
业经(27382)
(24305)
问题(22623)
图书(20849)
资源(20595)
技术经济(20305)
(19842)
统计(19125)
科技(18775)
(18041)
理论(17719)
现代(17556)
共检索到571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建军  雷征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房俊峰  
县域旅游业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县域投资环境适宜性评价很有必要。文章构建了度假村项目县域投资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探讨了指标体系取舍的原则、权重确定的方法选择、指标打分的依据等细节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所得结论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德林  王姣娥  焦敬娟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与协调性的研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产权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更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该文构建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象限法以及耦合协调度等研究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及空间演化,并与经济发展进行耦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知识产权资源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布局特征;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是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较好同时较为均衡的区域;整体上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多数城市的知识产权布局仍略为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创新驱动仍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关联度模型,对2010-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等级类型主要为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两类,多数城市呈现为城镇化滞后型,表明制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呈现由下游城市沿中上游城市下降的空间差异特征,空间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因子对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压力和状态因子对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益敏  
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人居环境有其特殊性。怒江峡谷区人居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坡度、坡向、交通、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将指标分级量化后,采用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定位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怒江峡谷人居环境适宜区域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两侧,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怒江峡谷人居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各县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96,各乡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76。同时分析了怒江峡谷三县各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其环境难以承载现有人口。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郝庆  单菁菁  邓玲  
研究目的:基于"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和实现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相匹配的现实需求,研究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并选择西藏自治区开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简化、指标集成方法缺乏科学逻辑、数据精度不高、评价结果与规划编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2)改进形成了新的评价方法,选取了海拔、坡度、温度等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影响因子间的内在逻辑确定了指标集成方法;(3)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证实了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指标和阈值、采用高质量数据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科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有助于识别人地矛盾、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当被纳入"双评价"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改进和完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瑜鑫  杨忍  林元城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沿“胡焕庸线”两侧“两极化”的空间格局,东南部高,西北部低;(2)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呈现出了逐步增强的趋势;(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间存在要素耦合、结构耦合、路径耦合和逻辑耦合4种耦合机制,两者共同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逐渐强化的态势,两者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共同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华  王云鹏  陈永品  沈奎  杨静学  马跃良  
采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技术导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在250米格网下,计算了全区的人居环境指数(HEI),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岗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4.32~86.06之间,平均人居环境指数为69.27,总体上属于比较适宜区(HEI范围61~80,占88%),局部地区处于一般适宜区(HEI范围24~60,占11%),局部地区属于高度适宜区(HEI范围81~90,占1%)。研究发现人居环境指数高的地方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HEI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东区街>夏港街>永和街>九龙镇>萝岗街>联和街。萝岗区人居环境适宜度整体分布态势是:从西向东呈带状递增,从低山、丘陵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何波  殷旅江  贾静  付雅琴  
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与此同时,物流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物流-经济-环境系统(简称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其耦合发展时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则呈现出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份LEES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正向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现象不断减弱,区域间差异越来越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LEES耦合协调水平局部空间自相关性逐年下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向作用开始减弱,负向作用开始增强。因此,应结合长江经济带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发展的互动作用和良性价值循环机制,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环境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同时加强各省级政府的统领引导作用,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志远  段学军  王磊  王雅竹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问题的战略举措和基本路径。重构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析框架,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了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同步发展情况、耦合协调特征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别以共享性、资源环境治理能力为主要驱动力;两者的空间匹配度较高,下游“双同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滞后”类型居多,中上游分别以“区域发展滞后”和“双滞后”类型为主。(2)耦合协调度呈低水平上升态势,空间上下游和中上游分别为空间扩散、集中特征;等级演进表现出稳定性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下中游城市等级转变活跃,上游城市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基于分析框架,从动力因素、相对和绝对发展水平将长江经济带城市划分为20种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建议未来以有效性、创新性、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忱  
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中用地布局的方案比选以及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地布局环境合理性的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叠合分析,结合Delphi法进行因子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了一套初步的方法体系。将五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环境敏感性用地、环境服务性用地和污染源性用地三类,形成居住用地布局适宜性、工业用地布局适宜性、交通用地布局适宜性和绿地广场布局适宜性四个评价系统。并以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较为直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比较性,从环境合理性角度对判断不同规划用地布局方案的优劣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烜  曹学琳  
基于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测度并探究其省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耦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外部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耦合效率,其中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制约耦合效率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耦合效率的提升。对比是否剔除环境因素可知,长江经济带耦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掣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动农业新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制度和技术的创新,以促进耦合效率提升。调整后,耦合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有6个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高,其余的5个省份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空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韦薇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6年数据,测算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值不断提升,处于弱耦合协调等级城市数量不断减少,处于中级以上等级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得分高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滞后于生态环境优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制度质量促进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而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降低耦合协调度。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提高外资准入门槛、建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是提高耦合协调度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烜  曹学琳  
基于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测度并探究其省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耦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外部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耦合效率,其中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制约耦合效率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耦合效率的提升。对比是否剔除环境因素可知,长江经济带耦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掣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动农业新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制度和技术的创新,以促进耦合效率提升。调整后,耦合效率有所提高,其中有6个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高,其余的5个省份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