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32)
2023(18563)
2022(15740)
2021(14682)
2020(11997)
2019(27681)
2018(27210)
2017(51955)
2016(27705)
2015(31087)
2014(30935)
2013(30362)
2012(28034)
2011(25285)
2010(25354)
2009(23320)
2008(21800)
2007(18928)
2006(16589)
2005(14553)
作者
(78366)
(65068)
(64410)
(61065)
(41328)
(31131)
(29456)
(25551)
(24864)
(23032)
(22235)
(21945)
(20423)
(20350)
(20152)
(19818)
(19227)
(19055)
(18562)
(18527)
(16090)
(15812)
(15653)
(14933)
(14677)
(14473)
(14310)
(14244)
(13047)
(12798)
学科
(114280)
经济(114164)
管理(78928)
(76886)
(62452)
企业(62452)
方法(48516)
数学(42125)
数学方法(41571)
中国(37214)
(33623)
地方(29597)
(28829)
(28610)
金融(28608)
业经(27630)
(27430)
银行(27389)
(26427)
农业(23169)
(22680)
(22399)
(19652)
贸易(19633)
理论(19022)
(19005)
环境(18372)
(18292)
财务(18209)
财务管理(18173)
机构
学院(384989)
大学(384329)
(154930)
管理(153164)
经济(151486)
理学(132267)
理学院(130806)
研究(129586)
管理学(128509)
管理学院(127805)
中国(101935)
(81949)
科学(79147)
(70807)
(63771)
(61332)
中心(60917)
研究所(58102)
财经(56613)
业大(56041)
(55948)
(52047)
北京(51886)
师范(51568)
(51566)
(47479)
农业(47399)
经济学(46685)
(46511)
财经大学(42308)
基金
项目(266048)
科学(209624)
研究(196812)
基金(192313)
(166714)
国家(165265)
科学基金(142730)
社会(124320)
社会科(117860)
社会科学(117829)
(104227)
基金项目(101987)
自然(91720)
教育(90208)
自然科(89526)
自然科学(89506)
自然科学基金(87859)
(87248)
编号(81182)
资助(78763)
成果(64925)
(59716)
重点(59414)
(58395)
课题(55530)
(55354)
创新(51576)
国家社会(51176)
科研(50541)
教育部(50359)
期刊
(169456)
经济(169456)
研究(113596)
中国(77111)
学报(58544)
(56918)
管理(55695)
科学(54843)
(52909)
(45179)
金融(45179)
大学(45085)
教育(44342)
学学(42233)
农业(39233)
技术(34296)
业经(29736)
财经(27098)
经济研究(26777)
(23225)
问题(21852)
图书(21486)
(19373)
理论(18753)
科技(18188)
技术经济(18065)
资源(18055)
商业(17338)
(17268)
现代(17222)
共检索到571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文彬  
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深度剖析城乡发展现状可知:高效集聚、科学配置发展资源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内容。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典型病症表现为资源配置进程的异化,而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资源双向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在于高效充实农村发展资源。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及资源流动经验,有助于清楚认识城乡资源流动机理。既应营造低成本开放性的流动环境生态,并将精准界定资源价值作为流动基础;也要创建高互补共享型的资源流动机制,同时借助资源匹配化解要素短缺来保障资源高效流动。为此,应该通过全面掌握城乡资源状况、构建城乡一体化资源市场、科学诊断城乡差异性需求和推动发展资源适当向乡村倾斜等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树强  周国华  戴柳燕  吴国华  贺艳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玉环   张冬雪   梁雨萩   丁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3—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7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体系并结合熵值法衡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程,在此基础上,考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仍然稳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各系统层面融合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主要基于环境效应和就业效应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东部和中部板块城乡融合发展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西部板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海鹏  彭思雨  沈倩岭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及要素流动对我国城乡融合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焕峰  张蕊  周锐波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路径。研究方法: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和交互项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1)城市更新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作用效果介于0.7%~1.0%,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分异;(2)城市更新从城乡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城市更新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主要基于要素空间流动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以及人居福利效应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城市更新是一种资源要素空间配置、部门配置和绿色配置的优化过程,通过破除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快产业置换与重构的步伐、着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培霞  
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探讨了产业融合的不同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从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联动发展、加强全域统筹建设与促进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别强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外部环境支撑和要素支撑,加快推动以产业融合为内驱动力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熊万胜  袁中华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基于中国城市传统以及地方与城市关系的独特性,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到城市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既有研究普遍忽视了这一视角。近代已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地方与城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地方体制和城乡关系紧密化的态势。结果是,地方政府在行政上服从于城市政府,地方社会系统服从于城市社会系统。在这种城市主导地方社会的城乡格局中,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一个如何发挥出地方政府相对于城市立场的自主性问题。而这需要地方政府找准政策平衡点,在城乡之间均衡分配发展权。在现阶段,如果说全局性的大城市中心主义一时难以撼动的话,走出市县内部的城区中心主义是一个可能的出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新智   周韩梅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活动的载体,其优化配置是促进城乡关系进一步融合的关键纽带。通过成渝地区土地资源配置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配置对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城乡经济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土地资源配置对城乡社会融合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农用地边际收益的提高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非农用地边际收益的增加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在政府干预下,土地资源配置、农用地边际收益和非农用地边际收益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明显缩小。在城乡融合发展和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加大的新形势下,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增加农用地边际收益,是切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宸梓  白永秀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之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数字技术以其高通用性、高渗透性、高共享性等属性快速渗透城乡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打通城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存在的诸多堵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从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内涵入手,阐释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数字化变革,探讨数字技术在城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上如何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盘活城乡商品和要素流通和促进城乡消费协同升级等方面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城乡关系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天帷   高帆  
城乡融合发展对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提出“基础—过程—绩效”的分析框架,据此明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并尝试从学理层面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1990—2022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先平缓后上升”态势,四大区域间的差异持续增大且呈现俱乐部趋同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的地理空间溢出效应普遍大于经济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强化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研究,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和促进城乡制度融合,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姣姣  陈家泽  廖祖君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脱贫地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归根到底需要回答“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新型城乡关系下,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流动性困局,对更好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扩大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难是当前“三农”领域广泛存在的流动性困局,最为典型的是农村土地担保物权和发展权存在权能缺失,使得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能与金融机构产生对价。因此,本文从制度层面溯源,系统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流动性困局的症结所在,提出从财产权入手还权赋能,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确权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成就城乡融合的崭新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启平  
随着乡村中由人口、户籍与土地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关系逐渐被打破,农村人口流动在其嵌入性制度安排的变迁与结构性约束弱化下呈现出新特征,出现一些新问题,对城乡融合发展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治理应着重保障流动人口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权,切实提高其自我赋能发展的效用水平,实现人口流动的内生性发展和自由全面发展,推动城乡融合战略迈向新阶段。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媛媛   刘维奇  
要素流动和城乡产业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城乡两地区、农业与制造业两部门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来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非农产品消费偏好的增加会增强农业劳动力在短期内的转移动力,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会弱化劳动力转移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将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并有效缩小城乡劳动力福利差异;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差距过大会阻碍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区域内与区域间技术溢出分别对产业产生集聚与分散作用;贸易自由度和劳动力迁移成本较低时能促进产业集聚,当城乡融合水平较高时,则会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扩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宗泽  王兴伟  赵丹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辽宁省城乡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城乡要素流动方式、城乡产业形态、城乡空间布局等角度提出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增安  何兴隆  
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的时代特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社会有益成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深邃科学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