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9)
2023(12228)
2022(9806)
2021(8998)
2020(7500)
2019(17002)
2018(16781)
2017(32892)
2016(17520)
2015(19367)
2014(19126)
2013(18650)
2012(16534)
2011(14641)
2010(14187)
2009(12718)
2008(12092)
2007(10221)
2006(8794)
2005(7605)
作者
(47547)
(39824)
(39269)
(37946)
(25098)
(18904)
(18006)
(15567)
(15248)
(13869)
(13509)
(13487)
(12501)
(12391)
(12378)
(12102)
(11933)
(11603)
(11355)
(11244)
(9737)
(9631)
(9525)
(9072)
(8955)
(8949)
(8475)
(8387)
(7902)
(7794)
学科
(76507)
经济(76449)
管理(51726)
(48905)
(40038)
企业(40038)
方法(34380)
数学(30241)
数学方法(29883)
(21194)
中国(20124)
业经(18643)
(17104)
地方(16882)
环境(14872)
农业(14402)
(14307)
产业(13298)
(12502)
(12468)
(12090)
贸易(12082)
技术(12030)
(11752)
(11088)
(11086)
(11072)
财务(11025)
财务管理(11002)
理论(10885)
机构
学院(241026)
大学(238563)
(102828)
经济(101048)
管理(97774)
理学(85703)
理学院(84842)
管理学(83377)
管理学院(82940)
研究(77620)
中国(57412)
(49295)
科学(47887)
(43237)
(37209)
(36817)
中心(36276)
财经(35815)
业大(35633)
(34382)
研究所(34026)
(32782)
经济学(32325)
(30818)
师范(30494)
北京(29933)
经济学院(29358)
(29148)
农业(28871)
(27376)
基金
项目(175487)
科学(140660)
基金(129629)
研究(127866)
(112904)
国家(112044)
科学基金(98018)
社会(84312)
社会科(80270)
社会科学(80252)
基金项目(69214)
(68968)
自然(62888)
自然科(61287)
自然科学(61274)
自然科学基金(60173)
教育(57588)
(57244)
资助(51555)
编号(50497)
重点(39894)
(39495)
(38690)
成果(38105)
(37036)
国家社会(36074)
创新(34627)
课题(33752)
科研(33525)
教育部(33447)
期刊
(107029)
经济(107029)
研究(62835)
中国(41499)
学报(35987)
管理(35876)
科学(34530)
(33207)
(32817)
大学(27814)
学学(26364)
农业(23084)
技术(21876)
教育(20000)
业经(19231)
财经(17393)
(17376)
金融(17376)
经济研究(16874)
(15137)
问题(15085)
资源(14085)
(12698)
技术经济(11935)
科技(11549)
商业(11031)
现代(11002)
统计(10983)
图书(10929)
(10886)
共检索到334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贵明  
传统产业结构注重产业构成比例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注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却忽视了生态要素的制约,忽视产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难以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产业生态学理论,探讨以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的生态化结构调整,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注意与环境的适应性和产业多样化,并加强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解决产业与环境冲突,对于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鹏  傅泽强  杨俊峰  李林子  
水生态承载力研究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开展,并受到较多关注。论述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起源、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以及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估技术方法研究现状,同时总结了目前以系统动力学结合情景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基于承载力的产业结构调整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文章提出了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并基于符合水生态系统耦合作用分析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建立了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结构演化情景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丹  吴凤平  
文章在对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探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通过严格控制初始水权和初始排污权,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保障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贵明  匡耀求  
资源与生态问题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转型期,主体功能区与资源承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石,产业生态经济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以及经济与环境冲突的根本途径。将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网络型可循环产业组织,传统的产业集聚转变为产业生态化集聚战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潜力,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趋势在增强。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金辉  徐维祥  陈希琳  刘程军  
探索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108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熵值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支撑力3方面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存在下游>总体>中游>上游的特征,区域差异则存在下游>上游>总体>中游的空间异质性,且差异的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的地区内部差异。(2)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级递增的空间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均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不显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是在工业集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干预诸多因素交互叠加、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为实现长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应重视城市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区域协同互动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空间适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葛敏  许长新  
金融产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产业生态系统和谐的生态承载力由经济金融资源承载力、产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和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生态弹性力这三者的合力表征。其内涵包括时空内涵、技术内涵和社会经济内涵三个方面;其演化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和动态稳定性等特征。它可以衡量一定时空条件下,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维持其系统和谐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金融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子系统承载一定质量和规模的金融产业和谐发展的能力。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必须考虑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敏  许长新  
借鉴生态系统的有关理论,提出了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界定了其时空、技术和社会经济内涵,分析了其演化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动态稳定性特征。重点分析了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控制因素:经济金融资源承载力、产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系统生态弹性力。认为金融产业生态系统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吉婷婷  陈童  毛广雄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沈鹏  高宝  李林子  
从产业布局的概念出发,梳理了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总结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得出,目前针对产业布局与生态承载力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产业布局的生态承载力约束方面,而产业布局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方面尚未有直接的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产业布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针对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的研究多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提出优化措施,基于生态承载力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未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未来还应加强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互动关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优化方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晶  
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徐州改进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并用2007年数据计算了江苏徐州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徐州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3.7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冠岑  刘友兆  
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博  姚顺波  郭亚军  赵敏娟  
为了客观地评价生态承载力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构建以价值量为单位的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选取2000~2015年陕西省9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LISA集聚图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分布特征、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及三大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先快速升高后缓慢降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低值集聚现象明显,且向关中地区集中。(2)林地面积和当量因子价值是促进生态承载力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价值是抑制生态承载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3)影响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陕西省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减缓人均消费价值增长速度,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承载力政策,以达到改善生态承载力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