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48)
- 2023(17573)
- 2022(15211)
- 2021(14271)
- 2020(12117)
- 2019(27754)
- 2018(27465)
- 2017(53470)
- 2016(28661)
- 2015(32023)
- 2014(31995)
- 2013(31291)
- 2012(28505)
- 2011(25509)
- 2010(25375)
- 2009(23593)
- 2008(23113)
- 2007(20200)
- 2006(17468)
- 2005(15569)
- 学科
- 济(110533)
- 经济(110381)
- 管理(87416)
- 业(83334)
- 企(69723)
- 企业(69723)
- 方法(54328)
- 数学(46948)
- 数学方法(46327)
- 财(33298)
- 中国(28895)
- 农(28275)
- 贸(27067)
- 贸易(27051)
- 易(26288)
- 制(25216)
- 业经(24876)
- 学(23462)
- 务(22107)
- 财务(22023)
- 财务管理(21980)
- 企业财务(20869)
- 地方(20275)
- 理论(19664)
- 银(19300)
- 银行(19255)
- 农业(18358)
- 行(18199)
- 融(18089)
- 金融(18084)
- 机构
- 大学(407643)
- 学院(403945)
- 济(163104)
- 管理(161129)
- 经济(159629)
- 理学(139694)
- 理学院(138204)
- 管理学(135629)
- 管理学院(134886)
- 研究(130986)
- 中国(99505)
- 京(85058)
- 科学(79957)
- 财(78634)
- 所(64299)
- 财经(62876)
- 农(62619)
- 中心(60223)
- 业大(59749)
- 研究所(58519)
- 江(58223)
- 经(57237)
- 北京(53095)
- 范(50715)
- 师范(50176)
- 经济学(49716)
- 农业(49171)
- 院(48304)
- 财经大学(47229)
- 州(47209)
- 基金
- 项目(279065)
- 科学(220188)
- 基金(205050)
- 研究(202222)
- 家(178312)
- 国家(176924)
- 科学基金(153046)
- 社会(128172)
- 社会科(121562)
- 社会科学(121531)
- 基金项目(108673)
- 省(107554)
- 自然(100970)
- 自然科(98660)
- 自然科学(98634)
- 自然科学基金(96836)
- 教育(93358)
- 划(90763)
- 资助(84987)
- 编号(81496)
- 成果(65497)
- 部(62217)
- 重点(62013)
- 创(58086)
- 发(57573)
- 课题(55273)
- 创新(54304)
- 科研(53973)
- 教育部(53815)
- 国家社会(52970)
- 期刊
- 济(171191)
- 经济(171191)
- 研究(118224)
- 中国(73505)
- 学报(64287)
- 财(61337)
- 管理(58814)
- 科学(57837)
- 农(55522)
- 大学(49632)
- 学学(46895)
- 教育(40480)
- 农业(38169)
- 融(37621)
- 金融(37621)
- 技术(34812)
- 财经(30687)
- 经济研究(27843)
- 业经(27321)
- 经(26173)
- 问题(23079)
- 贸(21603)
- 图书(19504)
- 理论(19454)
- 业(19401)
- 版(19046)
- 技术经济(18868)
- 科技(18655)
- 国际(18542)
- 实践(17756)
共检索到585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经纬 李守伟 刘晓星 王虎
2008年金融风暴等全球性经济危机标志着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业务日趋增长的关联性会推进跨国风险传染,在研究不同国家作为风险源时的传染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风险韧性,对于系统评估我国跨国贸易、投资活动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构建贸易-投资网络并建立系统性风险在国家内部贸易、投资等不同渠道和不同国家间的传染模型,将2003—2019年中国和OECD国家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数据作为分析数据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1)主要投资国家作为传染源会对系统造成显著破坏,中国作为重要贸易国家对于网络的影响程度远低于G7国家,但在研究时间段内影响力持续提升。(2)与风险传染源无关,网络起始损失与最终损失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3)中国对于北美、东亚、西欧地区的风险韧性较弱,对东欧、南美、亚欧交界国家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强;G7国家对中国贸易、投资渠道的负面影响极为显著。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玉鹏 娄云深
基于18个经济体760家金融机构SRISK系统性风险数据,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方差分解法测度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时变传染网络,进而采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各经济体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合SRISK数据和时变传染网络能有效识别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均会产生风险净输出效应,且会通过直接输出或香港地区间接输出风险至中国大陆;在全样本与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事件期间,中国皆为风险净溢入国且新冠疫情期间溢入效应达历史最高;美英两国在重大风险事件期间均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产生显著影响,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遭受外部冲击的形势最为严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朱明皓 范颖岚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LASSO分位数回归构建金融系统的极端风险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染性和脆弱性指数测度金融机构的传染性风险水平。同时,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后的CoVaR指标来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详细分析了风险传染如何影响不同时期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传染性分别取决于其不同的特征变量,并且两者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错配。一方面,规模较大或者期限错配较高的机构,其传染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资本较小的证券公司以及业务关联较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脆弱性。(2)相同行业以及同种类型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且跨行业、跨类型的风险传染具有不对称性。(3)在"平静"时期,传染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其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但当危机发生时,脆弱性较高的机构接受的传染性风险大幅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春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入了外生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测算了我国各省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采取空间溢出效应对该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染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具备较强非对称性质,风险的传染源主要来自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的省份受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更高。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向量自回归 传染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兆成
本文基于CCA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杠杆率对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杠杆率的攀升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风险水平上升,并且会通过股权与债权渠道助推系统性风险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传导。具体来说:一是债务杠杆的上升会推升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随着金融市场波动性的上升,同样程度的损失将会对各部门带来更大的冲击。三是当债务杠杆率在宏观网络模型中由较高水平的部门向较低水平的部门进行转移时,两个部门的宏观风险水平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且整个宏观金融网络会更加稳健。四是增加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股权融资能够提升宏观金融网络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
杠杆率 系统性风险 传染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大龙 白雪梅
异质的金融网络结构中,危机传染效应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不同。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三种金融网络中危机传染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构建有向加权的银行间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并根据网络结构确定网络中每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其次模拟分析两类随机冲击和两类目标冲击下,不同网络结构中风险传染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状况。结果显示:无标度网络面对冲击时的稳定性更高,但当连接最多的银行遭受冲击时,这种网络结构极端脆弱;随机网络面对目标冲击具有最高的稳定性,但面对随机冲击则更加不稳定;金融网络呈现出"稳健而脆弱"的特性。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蔡宁 邓小路 程亦沁
关系网络的"传染"效应指的是由网络的信息传导带来的网络内个体的行为趋同。对这一问题的检验是关系网络研究的重要领域,也为关系网络的信息功能提供了直接证据。因此本文以我国的风险投资网络为对象,以上市公司超薪酬问题为切入点,考察风险投资网络的"传染"效应问题。研究发现:第一,风险投资网络具有传染效应。即当与超薪酬公司具有共同的风险投资联结时,样本公司更有可能出现超薪酬现象;第二,"强联结"会加强网络的传染效应。风险投资所联接的样本公司与超薪酬公司的相似性越强,包括地域、成长性、风险等方面的相似,样本公司出现超薪酬的可能性也越大;第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也有可能加强网络的传染效应。当风投向投资项目派出高管时,样本公司更有可能出现超薪酬现象。在控制内生性等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发现拓展了我国的关系网络研究,也从关系网络视角说明,风险投资作为积极投资者,有激励介入项目的公司治理。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徐欣
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前提下,建立资金融通的金融网络结构可以降低个体机构的破产概率,但转移的风险会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和正反馈效应实现交叉传染,从而增加整个市场奔溃的概率。文章通过DCC-MGARCH模型和无向有权型网络阐释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多元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时变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动态关联能够较好解释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且我国的金融市场符合无标度网络的风险传染特征。其中,银行部门的市场中介地位不断强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中应强调关联度指标的重要性和金融机构的网络属性,构建具有风险包容性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风险传染 金融网络 关联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本文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脆弱性银行及传染风险等指标有机结合,提出并度量了系统重要性传染路径指标。系统重要性传染路径以风险生成银行为起点,以风险承受银行为终点,从微观机构角度刻画了系统性风险在风险生成银行与风险承受银行之间的传染,兼具深入理解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及直接面向金融监管实践的优点。本文通过实证发现,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性风险和各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均与规模因素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风险生成银行往往是那些遭受外生冲击较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承受银行则通常是遭受外生冲击较小、且与风险生成银行持有资产结构类似(高度关联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本文对系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以往国际监管组织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评指标体系偏重于银行群落与机构规模特征,影响了中国金融监管及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产品空间等方法构建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可视化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风险传染路径,并通过节点出度、传染轮次、K-核分解值、LeaderranK值等指标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风险网络传染的速度、范围、深度及风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多层次、多通道的复杂关联,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积聚与跨群落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规模与风险传染能力并非完全线性相关,机构关联性及负面信息传播速度等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打破既有群落式监管模...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网络传染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书斌 王雅俊
本文从资产价格波动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市场中银行资产价格变动的分析,构建相应资产价格模型,阐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6~2009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银行不良资产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不良资产的增加导致银行贷款规模下降。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微观基础,防范和抑制系统性风险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微观视角 面板数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守伟 何建敏
2007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更加强调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更为广泛的关注。文章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梳理的基础上,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形传染渠道和无形传染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最后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银行系统性风险 传染渠道 网络理论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鹏 付延平 李文贺
本文基于合成数据的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对银行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只能获取支付系统和银行年度报表数据的约束下,采用合成数据的方法,估算出我国支付系统中银行间的交易数据,从而得到交易矩阵。以此合成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系统性风险传染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最强,城商行和农商行这类小型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最后形成了若干政策建议。以上成果有可能为金融风险传染理论的发展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完善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晨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促使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剧增,系统性风险积累严重,而系统性风险大小与各家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路径与规模有关。通过考察现有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交易特征,引入一系列假设和变量对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利用网络模型估测风险传染及规模,并最终运用Logit模型找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并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度依赖,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2)在复杂的金融网络结构下,商业银行风险传染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与偿付性风险的交叉传染过程。当前我国银行系统体现为较强的流动性风险;(3)风险传染与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有关,而非系统性风险与银行资产配置、交易头寸以及资本金等多项因素有关。
关键词:
非系统性风险 网络传染 风险传染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