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20)
- 2023(16290)
- 2022(14032)
- 2021(13359)
- 2020(11064)
- 2019(25438)
- 2018(24957)
- 2017(47935)
- 2016(25971)
- 2015(29285)
- 2014(29193)
- 2013(28098)
- 2012(25642)
- 2011(22518)
- 2010(22418)
- 2009(20115)
- 2008(19423)
- 2007(16422)
- 2006(14015)
- 2005(11774)
- 学科
- 济(95193)
- 经济(95065)
- 管理(77681)
- 业(71656)
- 企(60849)
- 企业(60849)
- 方法(46032)
- 数学(40053)
- 数学方法(39495)
- 财(35872)
- 农(26961)
- 中国(26499)
- 业经(21557)
- 学(21393)
- 制(20036)
- 务(19795)
- 财务(19714)
- 财务管理(19656)
- 地方(19619)
- 企业财务(18665)
- 理论(17605)
- 农业(17267)
- 贸(16055)
- 贸易(16049)
- 易(15591)
- 和(15565)
- 技术(15425)
- 体(15344)
- 环境(15081)
- 银(14666)
- 机构
- 大学(351713)
- 学院(350415)
- 管理(140908)
- 济(134946)
- 经济(132008)
- 理学(123073)
- 理学院(121751)
- 管理学(119502)
- 管理学院(118870)
- 研究(113410)
- 中国(83173)
- 京(73569)
- 科学(71220)
- 财(68873)
- 农(55459)
- 所(55351)
- 业大(53109)
- 财经(52556)
- 中心(52177)
- 研究所(50523)
- 江(49890)
- 经(47972)
- 范(46185)
- 师范(45701)
- 北京(45610)
- 农业(43353)
- 院(42200)
- 经济学(40369)
- 州(39958)
- 财经大学(39380)
- 基金
- 项目(249771)
- 科学(196248)
- 研究(183456)
- 基金(181066)
- 家(158240)
- 国家(156684)
- 科学基金(134897)
- 社会(114802)
- 社会科(108561)
- 社会科学(108530)
- 省(97707)
- 基金项目(96247)
- 自然(88008)
- 自然科(85957)
- 自然科学(85931)
- 教育(85169)
- 自然科学基金(84355)
- 划(82107)
- 编号(75247)
- 资助(73854)
- 成果(60695)
- 重点(55543)
- 部(55053)
- 创(52102)
- 发(52030)
- 课题(51400)
- 创新(48567)
- 科研(48038)
- 教育部(47548)
- 国家社会(47112)
- 期刊
- 济(142146)
- 经济(142146)
- 研究(100969)
- 中国(65512)
- 学报(57596)
- 财(56646)
- 科学(51248)
- 管理(50421)
- 农(50013)
- 大学(44223)
- 学学(41666)
- 教育(41343)
- 农业(34828)
- 技术(30785)
- 融(25730)
- 金融(25730)
- 财经(25292)
- 业经(24081)
- 经济研究(22982)
- 经(21545)
- 问题(18270)
- 图书(18108)
- 版(17729)
- 业(17339)
- 科技(17127)
- 理论(16156)
- 财会(15812)
- 技术经济(15516)
- 现代(14873)
- 实践(14866)
共检索到500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勇
政府财政职能的优化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分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博弈的结果,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改革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在事实上的不对等以及主体行为的异化是导致当前地方政府治理中种种问题的主要成因。基于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围绕财权、财力、事权均衡发展的财政分权改革目标,深化财政分权改革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包括了激发地方政府治理积极性的扩财权与保财力,调整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推进地方政府治理权责法制化,改进财政监管职能,实施"乡财县管"与"省直管县"的治理模式,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在短期内逆周期调节、在长期内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彭双红
财政制度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性制度之一,应充分发挥财政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优势,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向,达到更好地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文章从府际关系视角出发,分析当前财政制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对府际关系的优化,完善财政制度,实现财政能力建设的转向,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制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撑作用,并给出相应的保障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陆成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并着重强调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十三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明确财政职能定位,建设现代财政制度,进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静 姚东旻
我国正处于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是国家创新体系转型与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演化范式构建创新市场选择的演化分析框架,刻画国家创新体系内发生创新“突变”时所面临的不同市场选择,以及政府借助不同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影响科技创新的“遗传与扩散”过程。国家创新体系转型需遵循创新市场演化的基本规律,顺应科技创新演化规律的财政科技支持手段方能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成功转型。创新体系有效转型需从物质基础、市场选择、关键动力、融资机制四方面着力,为面向重大应用的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以财政手段引导多元主体融合参与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共生演化过程,遵循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市场选择规律,最终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循环动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春根 王雯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西方财政理论在转型期的中国已经逐步丧失其现实解释力。本文在分析西方财政理论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立足于新中国主要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财政制度与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一脉相承、不断演进的关系,明确了新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维治理主体中的主要职责,并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立体分析框架内进一步明确了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代财政定位与重构,即以"平等共治、法治包容、持续共赢"为基本理念与核心要义的"多中心、多层次、多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学安 钟红菲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是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财政支出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萌芽在古代就出现了,但具有现实意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是在20世纪初产生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由建立法律制度、确定评价对象和内容、确定实施方式、全面组织实施以及扩大评价结果的应用领域等方面组成。评价制度体系。美国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该法案主要目的是通过设定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比较绩效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扬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中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明确提出"国家治理"。在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就更加需要成熟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晓路 郭庆旺
本文从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角度,将近代以来的财政学发展划分为三个100年左右的时期,分别为官房学时代、政治经济学时代和经济学时代,探讨了这三门学科及其国家治理理念对财政学所产生的影响。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财政学发展是一种演化而非进化的观点。官房学时代的财政学,极其重视国家的作用,奠定了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政治经济学时代的财政学,强调国家要顺应经济规律,构建了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时代的财政学,主张财政要依据民意,满足社会需要,形成了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当前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应当融合三个学科的相关合理内涵,而不仅限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财政基础理论 财政思想史 国家治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闫坤 刘陈杰
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匹配,就是要在合理增长的前提下,保障均衡发展,共赢共享,建设经济发展型财政体制。财政体制应该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对接,在国家治理层面寻找到新的定位,广义预算财政赤字管理机制也是如此。广义财政赤字管理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理念,力求稳定、安全、可持续,避免出现财政风险,鼓励提升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于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立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于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骁男
财政和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财政法治"与"法治财政"的内涵和侧重点有所相同,前者意指财政的法治化,后者是财政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良好运行状态。财政和法治在起源、成型、演进的源流上具有密切关联。我国财政法治化过程面临着法治政府建设滞后、对纳税人重视不足、财税改革方式自身问题等障碍,出路在于以法治财政为目标,发挥好财政和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
关键词:
财政 法治 国家治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婕
我国的税制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对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不完全符合税收负担转嫁与否的定义,影响了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利于扩大财政有效供给,应重构税制体系。文章对直接税和间接税进行了新划分,研究了两者的相对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现直接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有效的作用。财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税制体系重构重点是,深化"营改增"改革,降低工业增值税税率;发挥特定消费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完善企业所得税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
财政供给侧改革 税制体系 重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婕
我国的税制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对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不完全符合税收负担转嫁与否的定义,影响了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利于扩大财政有效供给,应重构税制体系。文章对直接税和间接税进行了新划分,研究了两者的相对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现直接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有效的作用。财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税制体系重构重点是,深化"营改增"改革,降低工业增值税税率;发挥特定消费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完善企业所得税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
财政供给侧改革 税制体系 重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婕
我国的税制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对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不完全符合税收负担转嫁与否的定义,影响了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利于扩大财政有效供给,应重构税制体系。文章对直接税和间接税进行了新划分,研究了两者的相对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现直接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有效的作用。财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税制体系重构重点是,深化"营改增"改革,降低工业增值税税率;发挥特定消费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完善企业所得税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
财政供给侧改革 税制体系 重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若云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建立和落实,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2013年达到12039亿斤,实现了世所罕见的"十连增"。但在粮食供求平衡方面,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潜在威胁,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粮食生产"十连增"(一)坚持多予少取,不断完善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