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52)
2023(10306)
2022(8539)
2021(8354)
2020(6630)
2019(15249)
2018(15015)
2017(27113)
2016(14983)
2015(17082)
2014(16638)
2013(15155)
2012(13337)
2011(11582)
2010(11311)
2009(9265)
2008(8346)
2007(7007)
2006(5354)
2005(4092)
作者
(35440)
(29843)
(29796)
(28603)
(18835)
(14189)
(13483)
(11771)
(11427)
(10372)
(10146)
(9966)
(9222)
(9210)
(9064)
(9007)
(8946)
(8929)
(8555)
(8489)
(7186)
(7161)
(7157)
(6850)
(6779)
(6682)
(6673)
(6360)
(6050)
(5929)
学科
(48440)
经济(48399)
管理(38611)
(33346)
(27167)
企业(27167)
方法(25660)
数学(23442)
数学方法(23043)
(19593)
中国(15320)
(14784)
理论(11543)
业经(11079)
教育(10615)
财政(10451)
教学(10180)
地方(9853)
农业(9582)
(8785)
(8433)
技术(8350)
(8241)
贸易(8237)
(8190)
(8077)
(8054)
财务(8045)
财务管理(8020)
企业财务(7622)
机构
学院(184318)
大学(183435)
管理(69747)
(69187)
经济(67789)
理学(61582)
理学院(61010)
管理学(59745)
管理学院(59412)
研究(53104)
中国(36902)
(35946)
(35380)
科学(32003)
(27125)
财经(26990)
师范(26845)
业大(26754)
(26243)
中心(25731)
(25434)
(24831)
(23524)
技术(22870)
经济学(22241)
研究所(21616)
北京(21013)
师范大学(20967)
(20828)
财经大学(20357)
基金
项目(135432)
科学(106816)
研究(105452)
基金(95244)
(81190)
国家(80446)
科学基金(70644)
社会(65295)
社会科(61829)
社会科学(61814)
(55936)
教育(53379)
基金项目(50705)
(45932)
编号(44898)
自然(44030)
自然科(43070)
自然科学(43058)
自然科学基金(42235)
资助(37567)
成果(35895)
课题(31769)
重点(30938)
(30119)
(29941)
(29156)
项目编号(27768)
创新(27718)
大学(27388)
(27151)
期刊
(66628)
经济(66628)
研究(51496)
中国(38354)
教育(37763)
(30070)
学报(26429)
管理(24959)
科学(22666)
大学(22123)
(22098)
技术(20350)
学学(19932)
农业(15860)
财经(13298)
职业(11950)
业经(11887)
(11496)
经济研究(11359)
(10999)
金融(10999)
图书(10431)
问题(8750)
(8538)
科技(8135)
财会(8119)
(8067)
理论(7661)
(7650)
论坛(7650)
共检索到255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万春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目标的必然举措,其理念目标、方法维度与时代新人培育具有逻辑契合性。高校时代新人培育要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及担当精神,契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高校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教育,挖掘各门课程教育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将时代新人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概述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理念,阐述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要求,探讨课程思政与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关系;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时代新人培育现状,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的时代新人培育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志国  金萍女  鲍婷婷  吴志军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通形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育人合力,对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立足于新时代工匠培育视角,在厘清内涵意蕴的基础上,剖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双驱”的客观诉求与现实困境,并进一步刻画二者深度融合的应然图景,理性呈现其逻辑理路以及达成双向奔赴的内在契合点。为了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双驱”的理想状态,从一体化育人范式、立体式顶层设计、教师成长新生态、高质量评价新机制等层面全方位打造新时代工匠培育的实现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原  
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已经连续多年呈下滑趋势,加强基础教育中的体育建设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时代、新背景、新要求下,相关工作者需要解决校园视域下尤其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体育教育发展问题,并推动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为后续体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娟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及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构建,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而言,工匠精神包括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与人文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专业精神培育缺乏理性支撑、职业态度培育过度依赖技术理性、人文素养培育缺乏理性约束等问题,导致工匠精神培育陷入困境。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依托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借助思政课平台来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雪梅  周斌  
探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对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影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个方面。目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部分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欠缺;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缺失。通过对部分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们提出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全方位+融合”“全员+融合”“全过程+融合”以及“全评价+融合”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即“四个融合”的独特模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实践的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江颉  罗显克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未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从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协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建设、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功能以及打造特色校园文化5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红灿  
高校系统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应聚焦"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科学内涵,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五育融通",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育人能力,以智慧校园赋能育人资源汇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东照  邓宏宝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术界现有研究更多是基于教育学的视角,突出了政府和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关键性作用。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出发,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工匠精神培育存在“多重场域”,且在培育场域与惯习涵养间存在“互动困境”。应通过积极建构现代工匠的文化认同、有效促进学习场域的融合衔接、切实涵养行动主体的工匠惯习、大力增强工匠实践的资本转化等方式,不断契合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客观结构,将现代工匠由被社会生产异化的“工具人”还原为学会自我反思的“实践人”,以促进社会主体工匠惯习的养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卢海燕  姜明房  
隐性知识理论为我们更全面认识"什么是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对社区教育课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基于隐性知识的逻辑再先性、社区教育目标要求、社区教育个性化地位和独有价值的要求以及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要求,结合现阶段社区教育课程现状,社区教育课程中培育社区居民的隐性知识应遵循以下路径:要给社区居民更多的实践和表达机会;注重教师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深度交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教师本人基于隐形知识的专业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一凡  
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对于凝聚国民力量,实现国家稳定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在高校思政管理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对于提升和拓展大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思政教育和管理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思政管理作为高校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方式,也通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凸显其价值。然而随着当前互联网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逐渐趋于浮躁化,这对于其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培育造成一定的挑战。因此笔者将结合沈壮海编著的《论文化自信》,探寻思政管理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试图消除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建立方面的障碍,进一步坚定其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整体实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琼  宋洁绚  
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并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在高等教育战略重点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高的背景下,国家聚焦高校教学质量,高度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推动高校培养和造就大批教学名师。依据政策界定,教学名师是指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培养优秀青少年有突出贡献,对教育思想和方法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孙杰  常静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党委肩负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基层单位和各级党组织紧密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隋牧蓉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在地要求高校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大格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各主体对课程思政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与对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加强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以育人为目标导向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实效,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意识与课程思政能力,求真务实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统一、与思政课程的协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曜  
"课程思政"的实施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生态信仰、生态文明行为不够理性,教育实效有限。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文清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新指示,再次提醒我们培育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迫切性。高校思政课要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向,应遵循素质教育的价值向度,在坚持共性教育的同时,必然需要责无旁贷地助推学生的个性保持与本色彰显,这已经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