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2)
- 2023(13468)
- 2022(11938)
- 2021(11314)
- 2020(9516)
- 2019(22196)
- 2018(22057)
- 2017(43075)
- 2016(23129)
- 2015(26212)
- 2014(26097)
- 2013(25345)
- 2012(22797)
- 2011(20313)
- 2010(20103)
- 2009(18134)
- 2008(17085)
- 2007(14558)
- 2006(12352)
- 2005(10290)
- 学科
- 济(90348)
- 经济(90253)
- 管理(67145)
- 业(63473)
- 企(53839)
- 企业(53839)
- 方法(48207)
- 数学(42435)
- 数学方法(41674)
- 农(23171)
- 财(22060)
- 中国(21322)
- 业经(19864)
- 学(19772)
- 理论(16841)
- 地方(16799)
- 农业(15570)
- 贸(15283)
- 贸易(15275)
- 技术(14934)
- 务(14884)
- 易(14833)
- 财务(14796)
- 财务管理(14764)
- 和(14547)
- 制(14047)
- 环境(14041)
- 企业财务(13935)
- 划(12680)
- 银(11931)
- 机构
- 大学(320939)
- 学院(320294)
- 管理(132975)
- 济(121935)
- 经济(119251)
- 理学(117078)
- 理学院(115851)
- 管理学(113383)
- 管理学院(112822)
- 研究(98916)
- 中国(72152)
- 京(67114)
- 科学(64296)
- 财(53460)
- 业大(49799)
- 农(49387)
- 所(48049)
- 中心(46032)
- 财经(44519)
- 研究所(44481)
- 江(44246)
- 北京(41582)
- 范(41551)
- 师范(41058)
- 经(40648)
- 农业(38891)
- 院(37034)
- 州(36420)
- 经济学(35957)
- 技术(35264)
- 基金
- 项目(232087)
- 科学(182810)
- 基金(168875)
- 研究(167422)
- 家(147272)
- 国家(146109)
- 科学基金(126931)
- 社会(103766)
- 社会科(98377)
- 社会科学(98351)
- 省(90953)
- 基金项目(89971)
- 自然(85258)
- 自然科(83329)
- 自然科学(83308)
- 自然科学基金(81766)
- 教育(78370)
- 划(76652)
- 资助(70705)
- 编号(68814)
- 成果(53326)
- 重点(51580)
- 部(50719)
- 创(48387)
- 发(48243)
- 课题(46350)
- 创新(45048)
- 科研(44955)
- 教育部(43613)
- 大学(43554)
- 期刊
- 济(122293)
- 经济(122293)
- 研究(85847)
- 中国(53318)
- 学报(50906)
- 管理(47428)
- 科学(46931)
- 农(42857)
- 财(40250)
- 大学(39028)
- 学学(36730)
- 教育(35411)
- 技术(31290)
- 农业(30432)
- 业经(21349)
- 融(21185)
- 金融(21185)
- 财经(20454)
- 经济研究(19814)
- 图书(17396)
- 经(17336)
- 技术经济(15920)
- 科技(15885)
- 问题(15679)
- 业(15430)
- 统计(15308)
- 理论(15257)
- 版(14848)
- 资源(14286)
- 实践(14197)
共检索到436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海卓
构建南海近海渔场混合养殖模型代替目前的单一养殖。利用层次结构模型、Agent模型和计算机MAR仿真技术,得出了南海珊瑚礁混合养殖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代表性物种最佳比例,在最优水质条件下种群的最佳数量。混合养殖系统中,绿藻、兔子鱼、蛤、虾、海胆、石斑鱼的最佳比例为的0.056,0.065,0.067,0.072,0.064,0.676。最优水质条件下,各种群的最佳数量为:石斑鱼种群密度为6.3×104个.hm-2,文蛤3.3×106个·hm-2,海胆3.75×106个.hm-2,虾2.25×107个·hm-2,兔子鱼9.0×106个·hm-2,海藻5.0×109个·m-3。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国欢 孙省利 侯秀琼 陈春亮
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作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期间在徐闻珊瑚礁海区采集到的鱼类样本分类鉴定后,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鱼类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δ13C值和δ15N值的跨度都很大,δ13C值的范围为–20.98‰~–9.05‰,相差11.93‰;δ15N值的范围为11.66‰~18.15‰,差值达6.49‰。与其他海区相比,δ13C值和δ15N值显得更为富集。由δ15N值计算出来的营养层次表明,徐闻珊瑚礁鱼类分布在两端(杂食性鱼类与高级肉食性鱼类)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居于中间的层次(低级肉食性鱼类与中级肉食性鱼类)。在134种鱼类中,种类数最多的是以条尾鲱鲤、少鳞...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层次 鱼类 徐闻珊瑚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左秀玲 苏奋振 赵焕庭 方月 杨娟
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在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仍存在构建标准不统一、部分重要地貌类型不突出以及涵盖地貌类型不完备等问题,影响了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应用于珊瑚礁科学和管理。本文采用中国南海46个珊瑚礁(环礁、台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Quickbird),并结合西沙群岛15个岛礁的地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南海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各地貌类型所处礁体位置、动力特征、出露程度和沉积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相似尺度和重要性相当的地貌类型归为同等级别,共构建了3级19类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划分标准统一、地貌类型数量最多且完备,新命名了内礁坪生物稀疏带、内礁坪生物丛生带,补充了水下礁脊、潮间带浅滩、浅水礁塘等地貌类型,便于直观理解和推断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态相互作用及重要性。同时,其多等级多尺度性适用于分辨率由低到高的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有助于珊瑚礁态势演变分析、管理和保护,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永振 史赟荣 艾红 董丽娜 李娜娜 李夏 高天翔
珊瑚礁区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全面地了解南海诸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系统整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东沙、西沙和中沙及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种类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东沙记录鱼类种类514种,西沙和中沙632种,南沙548种;各礁区记录鱼类物种数目少于预测数目,也少于全球其他生境相似的海域记录的鱼类种数。估算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和∧+分别为55.1、121;西沙、中沙△+为60.2,∧+为164;南沙△+为56.6、∧+为150;各礁区海域鱼类△+值均小...
关键词:
南海 珊瑚礁 鱼类 分类学多样性 相似性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国宝 李永振 陈新军 舒黎明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静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珊瑚礁继续遭遇大规模白化现象,三年来海水水温连续上升已造成大规模珊瑚白化,使得严重白化的珊瑚礁数量继续增加。更加不幸的是,珊瑚礁白化甚至"没有停止的迹象"。珊瑚礁是海底重要的生态系统,白化现象的发生及持续必将会严重危及海洋生态平衡,因此,人类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阻止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全球珊瑚礁第三次大规模白化来临珊瑚礁白化,顾名思义,就是珊瑚变白了。为何变白,究其原因是珊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如水温上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腾 刘永 全秋梅 肖雅元 吴鹏 李纯厚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本研究综合2018—2020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315种,区域物种密度为12.6种/km2。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12目49科,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79.05%;其中28科鱼类(加上未发现的小带鳚科,这29科鱼类组成了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鱼类的大部分物种)占总物种数的89.52%。从科级层面对南海岛礁鱼类聚类分析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与越南近岸三个珊瑚礁岛鱼类相似度最高。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9.04%;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1.09%;大型鱼类占比仅为19.87%。从食性类型来看,肉食性鱼类最多,为163种;其次是杂食性鱼类, 91种;植食性鱼类最少, 61种。与历史研究比较,共有37种鱼类近年未发现,以肉食性最多,且大型鱼类全为肉食性鱼类,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正遭受过度捕捞;小型鱼类高达66.57%,这些大部分属于雀鲷科(Pomacentroidae),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及隆头鱼科(Labridae)鱼类,均为对珊瑚礁依赖程度高的鱼类,表明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显著衰退现象。因此保护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不仅要控制捕捞强度,同时还要保护好这一独特的珊瑚礁栖息生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宁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包括Tiffany Morrison教授在内的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三国科学家的署名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发展,地球上的珊瑚礁到2070年可能会全部消失。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洋升温是导致珊瑚大面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文涛 秦传新 马鸿梅 席世改 左涛 潘莞倪 黎小国
为了阐明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大亚湾珊瑚礁区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计算主要消费者营养级并绘制连续营养谱,构建了大亚湾珊瑚礁的营养结构。结果显示,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 δ~(13)C值范围为-23.22‰~ -10.76‰,平均值为(-16.47±2.89)‰;δ~(15)N 值的范围为4.32‰~15.82‰,平均值为(11.46 ± 2.37)‰。各潜在食源和消费者的碳、氮同位素比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δ~(15)N 值的计算显示大亚湾珊瑚礁区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范围是1.70~3.64,其中腹足类、双壳类和鱼类的营养级分别为1.84~2.68、1.70~2.49、2.45~3.64。大型底栖动物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在季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利用SIBER模型计算了6个量化指标,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在各季节变化较小,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营养级长度(NR)、生态空间利用程度 (SEAc)均在春季最高;种聚集度密度参数(MNND)和物种聚集度均匀度参数(SDNND)均在冬季最低。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有机物对大亚湾珊瑚礁食物网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浮游植物和藻类是大亚湾珊瑚礁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和驱动食物网的重要碳源。部分消费者摄食共同的饵料生物,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各消费者类群具有不同的营养位置,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最高,其次是鱼类、双壳类,主要与其食性相关。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呈现两端营养级生物种类少、中间层次种类较多的营养层次分布。大亚湾珊瑚礁底栖群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无显著季节性差异,可能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底栖动物的个体大小有关。底栖动物群落总体上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营养多样性水平和食物网,其中在春季种群内营养层级差别较大、竞争较激烈,在冬季的群落营养冗余性最高。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元超 林国尧 陈石泉 吴钟解 蔡泽富 沈捷 骆丽珍 庞巧珠
为了解和掌握三亚红塘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017年3月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三亚红塘湾海域珊瑚的物种多样性、覆盖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采用健康指数(CI)对红塘湾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红塘湾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1科25属55种,优势种是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风信子鹿角珊瑚(A.hyacinthus)、平展蔷薇珊瑚(Montipora solanderi)、叶状蔷薇珊瑚(M.foliosa);软珊瑚主要种有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以及柳珊瑚目一种;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4.58%,平均珊瑚补充量为0.15个·m~(-2),软珊瑚平均覆盖率为0.17%,珊瑚主要分布在1~4 m水深,水深6 m以外有零星的造礁石珊瑚或柳珊瑚分布;目前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平均处于很好级别,但与历史调查数据比较呈下降趋势,主要受水体环境中悬浮物及叶绿素a增加、围填海悬浮泥沙以及大型藻类增多等因素影响。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文涛 秦传新 段丁毓 马欢 马鸿梅 席世改 左涛 潘莞倪 黎小国
为系统掌握底栖生物在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在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样工具珊瑚礁监测结构(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和采样方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藻类、节肢动物5大门类91种,其中,在冬季获得底栖生物5大门类49种,软体动物最多(36种);春季采获底栖生物4大门类48种,软体动物最多(32种)。冬春两季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 962.51个·m~(-2)、76.27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93.37 g·m~(-2)、107.09 g·m~(-2)。冬春季丰富度指数(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春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冬季(P
关键词:
大亚湾 珊瑚礁 ARMS 底栖生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永振 陈丕茂
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采用手钓、延绳钓和流刺网3种作业方式在南沙群岛的渚碧、南薰、东门、美济、赤瓜、永署和华阳等7座珊瑚礁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7座珊瑚礁水域不同作业方式的鱼类资源相对丰盛度差别较大,其中刺网以永暑礁最高,手钓以华阳礁最高,延绳钓以南薰礁最高;同时,刺网和手钓不同水深区域鱼类资源的相对丰盛度也不相同,其中刺网以11~30m区域最高,手钓以10m以浅和51~80m区域较高;分析认为,造成礁区之间鱼类相对丰盛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初级生产力,而是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是礁盘形态和大型海藻的数量。另外,各礁区水域的优势类群有明显不同,这主要与洞穴的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史赟荣 李永振 艾红 陈国宝 卢伟华 李希国 李娜娜 于杰 董丽娜 崔科 孙冬芳
为评价南中国海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和更好地保护其鱼类,根据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的历史资料对西沙群岛及其16座岛礁的珊瑚礁水域鱼类物种数目、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16座岛礁的G-F多样性指数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西沙共记录鱼类661种,隶属于25目、93科、305属。其中,永兴岛(351种),华光礁(173种),东岛(160种)记录鱼类物种数目较多。西沙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约为60.2,各岛礁的Δ+与物种数目无关。中建岛、晋卿岛、玉琢礁等岛礁鱼类平均Δ+显著低于西沙鱼类Δ+。西沙鱼类Δ+小于陆架和河口区鱼类Δ+,说明珊瑚礁海域鱼类亲缘关系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都要接近,此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钟解 蔡泽富 陈石泉 张光星 李向民 王道儒 姚海君
根据2004—2013年海南岛东岸、南岸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监控数据,利用截线样条法、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相似性指数等方法技术对海南岛东岸、南岸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南东岸、南岸浅水礁区近10年调查珊瑚礁鱼类共计6目32科64属130种,其中鲈形目居绝对优势;珊瑚礁鱼类密度大致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科级多样性平均值为4.41,属级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09,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30;鲈形目珊瑚礁鱼类相对丰富度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丰富度较高的6个科分别为雀鲷科、隆头鱼科、蝴蝶鱼科、天竺鲷科、四齿鲀科及玻甲鱼科;珊瑚礁鱼类在目级极为相似,相...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曹焕光 崔毅
一、引言现代企业中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除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外,对管理信息的搜集、分析、计划、组织,为经济管理寻求最佳方案,为及时正确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最经济的方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益等内容都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针对这种需要,现代科学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即把企业看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