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8)
- 2023(13751)
- 2022(11810)
- 2021(11102)
- 2020(9622)
- 2019(22374)
- 2018(22368)
- 2017(43012)
- 2016(23312)
- 2015(26540)
- 2014(26640)
- 2013(26367)
- 2012(24041)
- 2011(21623)
- 2010(21608)
- 2009(20333)
- 2008(20658)
- 2007(18509)
- 2006(16029)
- 2005(14549)
- 学科
- 济(93122)
- 经济(92983)
- 管理(82626)
- 业(73290)
- 企(64582)
- 企业(64582)
- 方法(46852)
- 数学(39994)
- 数学方法(39487)
- 财(31777)
- 农(23492)
- 制(23161)
- 中国(22183)
- 务(21150)
- 业经(21148)
- 财务(21083)
- 财务管理(21033)
- 企业财务(19966)
- 学(18732)
- 理论(17128)
- 贸(16413)
- 贸易(16408)
- 银(16272)
- 银行(16244)
- 易(15943)
- 和(15527)
- 行(15239)
- 划(15215)
- 农业(15189)
- 地方(15041)
- 机构
- 大学(336703)
- 学院(333815)
- 济(136710)
- 管理(136338)
- 经济(133660)
- 理学(116443)
- 理学院(115217)
- 管理学(113379)
- 管理学院(112708)
- 研究(103344)
- 中国(82081)
- 京(70184)
- 财(68844)
- 科学(61415)
- 财经(53649)
- 江(51123)
- 所(50785)
- 农(50715)
- 中心(50096)
- 经(48593)
- 业大(47216)
- 研究所(45571)
- 北京(43572)
- 经济学(41887)
- 范(41171)
- 师范(40743)
- 州(40081)
- 财经大学(39911)
- 农业(39737)
- 经济学院(37738)
- 基金
- 项目(219125)
- 科学(173988)
- 基金(161699)
- 研究(159820)
- 家(139440)
- 国家(138301)
- 科学基金(120641)
- 社会(102257)
- 社会科(96957)
- 社会科学(96931)
- 基金项目(85786)
- 省(84707)
- 自然(79074)
- 自然科(77276)
- 自然科学(77256)
- 自然科学基金(75907)
- 教育(75195)
- 划(71529)
- 资助(66275)
- 编号(65100)
- 成果(52783)
- 部(49871)
- 重点(48739)
- 创(45752)
- 发(44784)
- 课题(43845)
- 制(43732)
- 教育部(43453)
- 创新(42802)
- 科研(42545)
- 期刊
- 济(150310)
- 经济(150310)
- 研究(95465)
- 中国(65368)
- 财(59109)
- 管理(53334)
- 学报(48346)
- 科学(45940)
- 农(44345)
- 大学(37852)
- 学学(35642)
- 教育(33037)
- 融(30957)
- 金融(30957)
- 技术(30713)
- 农业(29286)
- 财经(27565)
- 经(23600)
- 业经(23377)
- 经济研究(22800)
- 问题(19580)
- 业(17399)
- 财会(17258)
- 技术经济(16951)
- 理论(16368)
- 版(16081)
- 统计(15550)
- 会计(15363)
- 现代(15225)
- 图书(14985)
共检索到494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亓玉新 陈同扬
管理者可信行为是管理者的一种意志行为,能够建立和增强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有利于组织内部信任氛围的有效构建。本文对管理者可信行为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梳理,发现可以从工作能力、价值观念、工作方式三个方面对管理者可信行为进行归纳。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探讨了管理者可信行为的产生机制,认为管理者可信行为的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前因变量:管理者对于实施可信行为的态度、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的主观规范和管理者对于实施可信行为的知觉控制。
关键词:
管理者可信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主动信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高亮 张璐璐 邱咸 朱文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探讨渔民参与专业合作组织行为产生的机理。通过界定渔民合作态度、主观规范和直觉行为控制的内涵,将其细分为合作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和控制力等5个变量,并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它们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表明,合作态度主要通过合作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参与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通过合作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参与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指令性规范对合作意愿无影响但可以直接正向作用于参与行为,政府支持在合作意愿向参与行为转换中起重要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张敏 陈荣秋
由于现代项目日益复杂和项目所处环境的日益多变,项目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都在增加。其中,由于行为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前景理论"为依托,对项目决策者在一个单活动项目中的计划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决策前景值模型。通过确定项目计划者的主观感知费用函数,定义了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并给出了前景值的计算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决策环境和决策方案,配合数据仿真,对"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的决策行为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前景理论"在描述计划行为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可以较准确地刻画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计划行为,为后期进一步深入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前景理论 计划行为 关键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劳可夫 吴佳
本文主要探索外部因素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机制。首先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模型,然后根据假设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并开展了问卷调查;最后本研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909份样本数据进行了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并用AMO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和假设模型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显著,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对绿色消费意向影响显著,而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显著;但是绿色消费态度对绿色消费意向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文剑
随着电子商务社交化、群体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消费者群体行为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带动社交电子商务向更高层次发展。2018年,麦肯锡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研究认为"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电商发展新的驱动"。在众多消费群体当中,女性消费者受到了所有电商领域的关注,电商通过采取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了整个市场的稳定性。本文以蘑菇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不断加强研究,希望能为用户提供科学完善的决策体验,并就消费群体征及营销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计划行为理论下社交电子商务消费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 社交电子商务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林叶 李燕萍
通过对来自武汉两家企业211名员工的两阶段调查,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探讨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员工针对自我、团队的前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机制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针对自我和团队的前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工作意义和感知到的前瞻性氛围影响员工针对自我的前瞻性行为;(3)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基于组织的自尊和感知到的前瞻性氛围影响员工针对团队的前瞻性行为。该研究结果丰富和发展了前瞻性行为理论,为管理者有效激发员工对自我和团队的前瞻性行为、并鼓励员工前瞻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廖芬 青平 侯明慧
巨大的食物浪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后果,阻碍社会的发展。消费者是食物浪费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就必须了解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961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从食物和环境相关行为两个角度,分析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探讨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食物浪费量较大,占总食物量的16.52%。一般态度、金钱态度、环境态度、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其中,环境态度对减少浪费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食物浪费的一般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个人规范影响最小。而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则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因此,为有效减少食物浪费,提出加强沟通宣传、改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的行为态度;规范相关条例制度、强化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培训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的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厉新建 李兆睿 宋昌耀 陆文励 张琪
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时期,人员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实地旅游活动受到极大影响,虚拟博物馆、云旅游、虚拟景区等形式得到快速发展,虚拟旅游能否促进甚或一定程度替代疫后实地旅游的发展成了广受关注的研究话题。文章以虚拟旅游体验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引入虚拟旅游体验和疫情效应这两个变量,对虚拟旅游体验向实地旅游行为转化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虚拟旅游体验、知觉行为控制、主观效应可以显著影响虚拟旅游者的态度,但只有虚拟旅游体验和虚拟旅游者的态度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向;(2)虚拟旅游体验是促进实地旅游意向转化最重要的因素;(3)虚拟旅游者的态度在虚拟旅游体验转化为实地旅游意向的过程中几乎不存在中介效应;(4)疫情效应并不能显著影响虚拟旅游者的态度,也无法促进虚拟旅游者向实地旅游行为意向转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江和原 李景平
领导干部“不作为”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阻碍,亟需得到有效治理。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上加入“过去行为”和“外部因素”两个变量对研究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继而基于924名领导干部的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了假设检验和模型验证。研究发现,领导干部的消极态度、对周围消极评价感知以及对困难程度的感知均对“不作为”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领导干部的过去行为经历对“不作为”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够显著,而包括“监督约束”等在内的外部因素除了直接对领导干部的“不作为”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外,还作为中介变量与领导干部“不作为”行为意向共同影响“不作为”行为。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TPB) 领导干部 不作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兵 傅云新 熊元斌
为揭示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的驱动因素和形成机制,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检验低碳旅游情境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对低碳旅游意愿的影响效应。通过对512份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行为态度和自我效能感对低碳旅游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尤其是行为态度的影响力更强烈;(2)尽管主观规范未能直接作用于低碳旅游意愿,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和自我效能感与低碳旅游意愿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的干预路径与管理启示。
关键词:
低碳旅游 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 自我效能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方舒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反映出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危机和冲突,在社会变革或转型时期尤为突出。文章旨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网络 道德失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世久 吴林海 杜丽丽
本文利用山东省济南、青岛、淄博、日照等四个城市的562个样本数据,利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 lanned Behavior,TPB),构建了网上购物意愿的Logit模型,并运用spss13.0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t回归处理,研究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意愿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网上购物意愿受文化程度、网络应用技能、网上购物的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消费者的年龄、收入状况、便利性评价等因素影响较弱。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罗丞
以无公害猪肉这一安全食品为例,本文利用2008年7月在福建省厦门市的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支付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是"是否愿意支付额外费用"和"愿意支付多少额外费用"这两个决策过程的统一。消费者的主观知识,安全食品的购买频率,对食品安全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消费者关于安全食品对健康、野生动植物和环境的利益的信念以及对安全食品的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安全食品的额外费用支付意愿;消费者关于安全食品对健康、野生动植物和环境的利益的信念,对安全食品的态度和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愿意对安全食品支付的额外费用。社会经济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中,...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辉 白长虹 李储凤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的模型,研究表明,相对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网购意向有明显影响,但是主观规范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发现消费者过去网络购物行为对网购意向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远远大于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网购意向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购物意向 理性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洋 李蔚
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资源非常独特,即有传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对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意愿的因素分析与解释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与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汶川旅游为例,从旅游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了影响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因素;利用结构方程及其路径分析,研究发现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地震遗迹和震后的当地生活方式等功能性因素,以及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大爱精神等情感性因素,主观规范和感知控制也会显著影响旅游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