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3)
- 2023(9292)
- 2022(7953)
- 2021(7534)
- 2020(6559)
- 2019(15059)
- 2018(14840)
- 2017(28465)
- 2016(15488)
- 2015(17370)
- 2014(17099)
- 2013(16524)
- 2012(15050)
- 2011(13092)
- 2010(12699)
- 2009(11158)
- 2008(10601)
- 2007(8800)
- 2006(6960)
- 2005(5654)
- 学科
- 济(59763)
- 经济(59691)
- 管理(44019)
- 业(41758)
- 企(37309)
- 企业(37309)
- 方法(35626)
- 数学(30855)
- 数学方法(30228)
- 财(15236)
- 中国(13250)
- 学(13132)
- 农(13082)
- 业经(12798)
- 理论(11740)
- 技术(10765)
- 务(10540)
- 财务(10494)
- 财务管理(10469)
- 和(10242)
- 企业财务(10017)
- 地方(9360)
- 农业(8918)
- 贸(8804)
- 贸易(8798)
- 制(8797)
- 易(8585)
- 划(8434)
- 环境(8250)
- 策(7376)
- 机构
- 大学(208650)
- 学院(207955)
- 管理(85029)
- 济(79310)
- 经济(77741)
- 理学(75298)
- 理学院(74497)
- 管理学(72754)
- 管理学院(72364)
- 研究(62731)
- 中国(45791)
- 京(41875)
- 科学(40803)
- 财(35396)
- 农(33034)
- 业大(32395)
- 中心(30417)
- 所(30157)
- 财经(29498)
- 江(28515)
- 研究所(27980)
- 范(27197)
- 经(27060)
- 师范(26856)
- 农业(26363)
- 北京(24966)
- 经济学(24390)
- 院(23139)
- 州(22779)
- 技术(22636)
- 基金
- 项目(153937)
- 科学(123385)
- 基金(114560)
- 研究(109404)
- 家(100460)
- 国家(99673)
- 科学基金(87220)
- 社会(69777)
- 社会科(66380)
- 社会科学(66365)
- 基金项目(60523)
- 省(60183)
- 自然(58825)
- 自然科(57584)
- 自然科学(57571)
- 自然科学基金(56509)
- 教育(52253)
- 划(51390)
- 资助(46776)
- 编号(43868)
- 成果(34616)
- 重点(34486)
- 部(34270)
- 创(33223)
- 发(31760)
- 创新(30897)
- 科研(30489)
- 教育部(29746)
- 国家社会(29385)
- 大学(29127)
共检索到279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旭晖 吴燕秋 王晓光
[目的 /意义]叙事型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隐含知识与语义信息,仅采用图像、文字等数字化形式难以描述故事元素间复杂的关联与模糊语义,因此探究叙事型文化遗产的有效组织与表示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方法/过程]围绕叙事型文化遗产,利用语义数据模型提出基于角色关联的知识表示方式,构建具有多粒度、多角度且语义流畅的知识表示框架。此方法选取故事中的主要元素作为知识因子,通过聚集与特化的抽象关联关系表示知识因子间的角色关联,形成自然的图结构。[结果 /结论]基于角色关联的知识表示方式具有语义自然、可扩展性强、支持多样化检索等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晓光 赵珂
信任是数字环境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基础。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是一种具有重构和演绎特质的叙事方式,在数字化、数据化和艺术化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信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人机交互特征体现出系统、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相互连通和协同影响,系统叙事的可信度和用户体验的信任感构成了信任模型的双向动态互动,涉及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叙事性架构、数字化呈现、系统本身的功能建设和知识服务,以及用户的意图和行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信任模型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利用水平,促进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叙事内容的创意演绎、文化内涵的有效阐释与呈现,而且可望为可信的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发展。图3。参考文献46。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宋宁远 王晓光
叙事性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记录,也是人文学者的研究对象与基础,对叙事性文本的阐释更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人文学者对远距离阅读与策略型阅读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构成叙事性文本的基本单元,事件和情节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文学者阅读需求的转变,建构叙事性文本智慧数据,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以情节为视角,以事件为基础,对广泛存在的叙事性文本进行深层次语义表示与结构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文本表示方法更适用于结构相对清晰、统一的科学文本,不能很好地表示叙事性文本中存在的复杂叙事结构,因此,以知识表示与知识组织为出发点,构建符合叙事性文本特征的语义结构化表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以及事件知识表示、事件本体与叙事本体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叙事文本中存在的事件、事件间关系进行语义建模与表示,同时完善了对情节的定义,构建了基于事件的情节本体EBPO,提出了叙事性文本的"层次—网络"结构模型,用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表示。初步标注的实验结果表明,借助情节本体及结构模型,可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处理。图8。表4。参考文献61。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余敏
[目的/意义]将互动数字叙事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是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实践,是“数字+文化遗产”的灵活实践,也是国家一系列数字文化战略的贯彻实践。[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互动数字叙事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归纳互动数字叙事的内涵及要素框架,在要素框架指导下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中互动数字叙事的已有实践“数字藏经洞”进行案例分析。[结论/发现]互动数字叙事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层叙事场域、构建多元主体矩阵、探索故事设计新方法、架接超时空桥梁。未来还需着力凝练叙事文本文化精神、积极扩展叙事主体矩阵边界、灵活运用叙事技巧平衡话语、持续引入前沿技术丰富形式。[创新/价值]系统阐述互动数字叙事内涵要素,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展演提供框架参考。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侯西龙 谈国新 庄文杰 唐铭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程秀峰 毕崇武 李成龙
[目的/意义]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化标签的存在形式与结构进行调查,提出利用改进的关系强度计算方法来计算社会化标签网络中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隐性的知识关联。[方法/过程]首先梳理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储状态;其次探讨舞蹈资源社会化标签的存在形式,并构建其社会化标签网络模型;然后提出基于SNA的舞蹈类资源改进的关系强度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NA的舞蹈类资源关系模型能够有效挖掘不同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隐性知识关联,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社会化标签 网络 舞蹈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侯西龙 王晓光
[目的/意义]叙事是人类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数智时代,对叙事的语义建模、形式化表示与组织是计算机处理、理解和生成叙事的基础和前提,也能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叙事。[研究设计/方法]调研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叙事信息语义表示模型,分析叙事信息语义表示的核心要素与构成;从信息组织的视角,归纳总结叙事信息的组织结构。[结论/发现]对叙事信息的语义表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受到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媒介形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叙事信息的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事件与时间序列以及基于结构与机制的叙事信息组织逻辑。[创新/价值]系统总结了不同领域的叙事信息语义表示与信息组织问题,有助于促进对叙事的理解及语义互操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学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动态传承性、活态性、群体性等特征,知识产权部门法对其保护的具体模式有:专利权保护模式、著作权保护模式、商标权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权利主体、权利性质和独创性难以确定的缺陷。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如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集中管理制度、长期保护制度以及权利人的使用收益和权利限制制度。
关键词:
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坤
[目的/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现有组织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元的非遗知识抽取与组织方法以实现对细粒度非遗知识的揭示与利用。[方法/过程]文章在现有知识组织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非遗知识元语义描述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非遗多元知识及其知识之间语义关系的抽取方法,[结果/结论]实现了非遗知识的细粒度、多维关联组织与聚合。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遗产地在新时代兼顾高质量旅游体验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选择。文章以“数字故宫”为研究案例,整合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文化遗产责任量表,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多重影响因素,揭示了数字博物馆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国民遗产责任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博物馆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能够正向影响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第二,数字博物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第三,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第四,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正向影响其遗产责任。文章从使用者出发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转型现象,理论上建构和拓展了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模型,验证了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遗产责任的影响;实践上为遗产旅游地的数字技术建设优化提供对策建议,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国民遗产责任提升提供学术参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婕
英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和强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组织管理体系、资金来源渠道以及财税政策,通过借鉴其有益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启示:一是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二是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机制;三是拓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四是发挥民间组织和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关键词:
英国 文化遗产保护 财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萨如拉 谢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过度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忽视对其知识属性的考察,同时也存在过度保守化,忽视对其所蕴含知识潜力挖掘的问题。文章在知识审计视域下构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从知识拥有量、生存环境、历史沿革及市场需求等层面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开展知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保护中缺少技术设备支持、资料记录;其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环境、市场需求大小、现代科技的影响;产品创新可以提升其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研习所的设立行之有效等。提升生产性保护效能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料记录、加强物质保障、提升经济价值和扩大需求信息供给。为此,知识审计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能提升的有效工具。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滕春娥 王萍
【目的/意义】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群体智慧和数辈人留存的文化内涵,是民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过程/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已开展的知识组织本体构建案例,分析本体理论在非遗知组织构建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以黑龙江地区赫哲族为例,基于本体理论构建非遗知识组织体系。【结果/结论】对其进行知识组织构建建立起赫哲族非遗资源体系,便于更好地保护赫哲族文化和传承民族记忆。
关键词:
本体构建 知识组织 赫哲族 非遗资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余黄樱子 董庆兴 张斌
[目的/意义]近年来,以电子病历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医疗信息化发展迅速。电子病历的广泛应用使得医疗信息管理机构产生并存储了大量医疗数据,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疾病关联知识,以辅助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预测成为当前信息科学研究人员和业界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文章提出一种疾病知识网络表示学习模型及其链路预测算法(NRL-LP),以进行疾病知识的关联关系挖掘与预测。该模型学习网络节点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并将节点映射为空间向量以浅层表示节点,然后将链路预测问题转化为有监督的学习,提出NRL-LP算法预测节点对之间是否连接来挖掘和预测疾病知识间存在的关联关系。[结果/结论]以1400万条非结构化医疗临床记录的数据集为实验对象,结果表明,NRL-LP能够揭示新的疾病关联知识,为有效进行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
知识挖掘 链路预测 电子病历 预测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