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60)
- 2023(19295)
- 2022(16362)
- 2021(15568)
- 2020(12879)
- 2019(29988)
- 2018(29469)
- 2017(55940)
- 2016(30107)
- 2015(34296)
- 2014(34103)
- 2013(33364)
- 2012(30303)
- 2011(27247)
- 2010(27177)
- 2009(24921)
- 2008(24238)
- 2007(20605)
- 2006(17857)
- 2005(15803)
- 学科
- 济(124647)
- 经济(124502)
- 管理(83800)
- 业(80816)
- 企(66052)
- 企业(66052)
- 方法(58875)
- 数学(52038)
- 数学方法(51252)
- 中国(35973)
- 农(34098)
- 财(29713)
- 业经(27226)
- 学(24916)
- 贸(23918)
- 贸易(23904)
- 易(23189)
- 地方(23073)
- 农业(22619)
- 制(21727)
- 理论(20086)
- 和(18618)
- 融(18560)
- 金融(18558)
- 银(18465)
- 银行(18425)
- 技术(18399)
- 务(18248)
- 财务(18157)
- 财务管理(18116)
- 机构
- 大学(423791)
- 学院(420112)
- 济(174185)
- 经济(170782)
- 管理(166841)
- 理学(145332)
- 理学院(143748)
- 研究(142864)
- 管理学(140936)
- 管理学院(140183)
- 中国(107925)
- 京(90227)
- 科学(86505)
- 财(77612)
- 所(70251)
- 中心(64896)
- 农(64824)
- 研究所(64264)
- 财经(62913)
- 业大(60685)
- 江(58546)
- 经(57638)
- 北京(57268)
- 范(56136)
- 师范(55634)
- 经济学(53514)
- 院(52176)
- 农业(50575)
- 经济学院(48307)
- 州(47730)
- 基金
- 项目(291431)
- 科学(230832)
- 基金(214052)
- 研究(213418)
- 家(186899)
- 国家(185216)
- 科学基金(159745)
- 社会(136202)
- 社会科(129089)
- 社会科学(129057)
- 基金项目(112106)
- 省(110758)
- 自然(103404)
- 自然科(101065)
- 自然科学(101042)
- 自然科学基金(99221)
- 教育(98918)
- 划(94132)
- 资助(89224)
- 编号(86271)
- 成果(69824)
- 重点(65243)
- 部(65182)
- 发(61470)
- 创(60150)
- 课题(59230)
- 国家社会(57084)
- 教育部(56463)
- 创新(56213)
- 科研(55701)
- 期刊
- 济(182218)
- 经济(182218)
- 研究(124308)
- 中国(79451)
- 学报(64786)
- 科学(61057)
- 管理(60897)
- 农(58893)
- 财(58043)
- 大学(50369)
- 教育(48534)
- 学学(47015)
- 农业(41259)
- 技术(37738)
- 融(34974)
- 金融(34974)
- 经济研究(31024)
- 财经(30300)
- 业经(29101)
- 经(25989)
- 问题(23568)
- 业(22770)
- 图书(22092)
- 统计(20672)
- 贸(20337)
- 技术经济(20049)
- 版(19422)
- 理论(19405)
- 科技(19382)
- 世界(19365)
共检索到612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祥 王克强
农村居民在城市和农村均进行居住,导致家庭两栖化现象的发生。本文建立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决策模型,基于规模变迁视角,分析农业经营规模和家庭规模变化对家庭两栖化的作用机理,并利用logit模型对其影响效应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受家庭养老、风土人情、宅基地变现能力等影响,家庭规模小型化显著加剧家庭两栖化现象。农业规模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人口跨产业、跨区域转移,另一方面也增加农村土地等要素的未来预期收益和农民居住意愿,从而进一步强化家庭两栖化现象。在传导效应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可以显著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口流动,提升家庭两栖化程度;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进而显著提高农村家庭非农收入,对家庭两栖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养老事业投入,建立完善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家庭两栖化 规模变迁 宅基地 农业规模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红梅 路江林 王克强
基于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入户调查的一手数据,本文选取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农民收入差距等指标,控制农民个体特征,使用Probit模型探讨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高,满意农户比例高达94. 70%;(2)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教育发展、居住条件改善、出行条件优化,显著增强农民综合满意度;(3)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医疗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的存在,显著降低农民综合满意度;(4)就个体特征而言,相较于女性,男性的综合满意度较高;相较于60岁及以下农民而言,60岁以上的农民综合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
农民 新中国成立 综合满意度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在人口转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推动下,农村家庭养老由过去以儿子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转变为儿女共同养老的新模式。文章利用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变迁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儿女共同养老模式会显著降低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且主要表现在相对年轻的育龄妇女中;男孩偏好弱化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文章认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迁可能会促进低生育水平的自我强化,这或许可以为中国当前及未来部分地区的低生育水平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舒奋
养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本文通过养老方式概念界定、养老方式划分,对新中国70年来农村养老方式变迁的四个阶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简要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程度、农村社会体制、社会政策取向和家庭人口结构等要素在养老方式的形成、发展与转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将是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农村养老 养老方式 变迁与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红军 阳镇
人与组织关系是组织管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逻辑逐步从社会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本文基于这一转变探讨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随着人与组织之间管理模式、自由程度、开放程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雇佣形态、决策模式等要素的变迁,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从单位制下的"捆绑体"逐步转变为工具理性下的"经济契约体"、价值理性下的合作共赢,最终向共生共赢式关系转变。这一演变历程背后是制度逻辑、组织形态、组织中的人性假设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演变:制度逻辑由单一社会逻辑向多元混合逻辑转变;组织形态由单一社会组织向经济组织、混合组织转变;人性假设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经济人与共享人转变;企业家精神由社会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家精神向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迈进。展望未来,新社会责任认知、新技术范式、新经济形态、新组织实践将驱动人与组织的和谐共生与共赢。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齐春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教育方针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在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不同选择。21世纪之前,工具性价值取向占主导,具体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以政治性价值取向为主,改革开放后教育方针逐步转移至经济性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教育方针的多元化价值取向逐步彰显。整体而言,我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存在由国家中心向以人为本过渡、由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回归、由单一价值走向价值整合的特点。未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将在注重发挥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推动本体价值深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靖羽 周静 杨柠泽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剖析影响农民家庭再次创业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农民家庭再次创业的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的年人情支出额度、自有住房情况、创业间隔、家庭参与项目投资额以及先前创业次数。考虑群体内部异质性后发现,造成两代农户再次创业差异主要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以及自有住房四个因素。建议农民家庭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创业活动;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提升农民家庭实现自我实现与发展的源动力;区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提高就业质量与就业稳定性。
关键词:
农民家庭 再次创业 影响因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南永清 臧旭恒 姚健
促进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有效应对“三重压力”的重要战略基点。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考察了金融素养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提升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和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消费结构中基础型消费而对发展型消费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基于异质性的分析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家庭素养提升更有助于促进家庭总体消费和发展型消费,通货膨胀认知消费促进效应主要集中在发展型消费领域,金融素养提升更有助于中老年家庭消费潜力释放和优化升级。金融素养主要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及提升投资收益等渠道对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结构升级发挥作用,此外不同于一般认知能力,金融素养消费效应充分体现了金融知识属性和金融决策内涵。通过采用评分累加金融素养指标和剔除耐用品的消费指标,从样本中剔除拥有金融投资经验家庭及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内生性等做法,验证研究结果稳健可靠。本文研究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时军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统一框架下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提升了家庭从事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其对农村家庭创业参与的边际影响要高于城市家庭。进一步地,社会网络可以通过改善家庭信贷约束促进家庭参与创业。研究还发现,社会网络在市场化越不发达的地区对家庭创业的边际影响更大,市场化所构建的理性法制体系在家庭创业决策中与非正规的关系体系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晓欣 周弘
金融市场对于支持和鼓励家庭借款进而刺激家庭消费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消费金融意识的重要体现,居民借款行为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认为居民家庭借款行为包含两层含义:1.家庭是否有借款;2.家庭借款渠道的选择。利用CFPS调查项目中京沪粤三省市家庭借款行为的微观数据,本文运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对影响居民家庭借款行为的家庭个体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解析了不同家庭个体特征对借款行为的影响情况,并得出有关结论与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谢超 杨书华
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的数据,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收入、保险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没有地区和性别差异;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亦是正向显著的,但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收入、保险联合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收入的提升和不同收入群体对保险的心理感受等发生作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变化。基于这些基本结论,从增加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城乡统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资金和人才培养支持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全面改善和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
收入 保险 幸福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国家资助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采取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社会捐赠等多种资助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组合,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学,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国家扶持与个人奋斗、公平与效率、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职业教育 学生资助制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朱洪革 张晓蕾 林红
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关键。森林资源丰裕地区往往因过度依赖森林资源而产生“资源诅咒”。文章基于东北国有林区1350个职工家庭的调查数据,首次构建森林依赖指数和物质剥夺指数体系,运用Logistic模型和Poisson模型实证检验森林依赖对职工家庭发生相对贫困和物质剥夺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1)职工家庭的森林依赖程度、林业活动重要性和家庭资产对相对贫困发生以及物质剥夺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森林依赖程度、林业活动重要性和家庭资产每增加1单位,职工家庭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分别上升225%、220%和下降5%,表明林业活动重要性是致贫的主要因素。(2)提高职工家庭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家庭收入水平能够有效降低职工家庭陷入相对贫困以及物质剥夺维度增加的风险。(3)进一步分析显示,森林依赖对于新老两代职工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森林依赖对于老一代职工家庭发生相对贫困和物质剥夺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新一代职工家庭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两代系数相差1.26和0.03。据此得出政策启示:提高职工家庭在非林业部门的就业比例;改善职工家庭的生活及工作条件;加强对森林依赖程度高的新一代职工家庭拓展增收渠道的政策引导;建立识别相对贫困的动态监管体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魏振琪
消费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开展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模型探索数字经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作用机理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环境压力认知、助推消费者偏好低碳化、促进产品绿色技术创新赋能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同时数字经济更容易降低南方地区、低碳电力城市和城市家庭消费碳强度,抑制了财务赤字家庭消费低碳转型,有待激发老年人低碳消费市场,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衣着消费碳减排作用依次递减,对食品类和文教娱乐类消费低碳化发展无显著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淑英 李雨涵 孙磊 董战峰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公众环境参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公众环境参与可以在消费端驱动公众低碳消费选择和在生产端优化用能结构进而推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稳健性检验发现推动家庭消费的低碳转型效应呈显著表现;此外,家庭抚养负担比重、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政府环境执法力度会对公众环境参与的作用效果产生差异化影响,在抚养负担比重较高家庭、资源型地区以及政府环境执法力度较高地区中公众环境参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最后从拓宽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渠道、坚持消费端与生产端双向发力以及确保政策实施精准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健全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更多经验证据。
关键词:
公众环境参与 家庭消费 低碳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公众环境参与推动家庭消费的低碳转型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家庭信用卡使用存在邻里效应吗——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
家庭农场与农村老年人口照料贫困——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与家庭农场监测的经验证据
议价能力变化对家务劳动时间配置的影响——来自中国双收入家庭的经验证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与未来走向
城市化会恶化空气质量吗?——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证据
女性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家庭消费——来自CHFS的经验证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技工教育的变迁理路及历史回响
人格特征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来自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
收入差距会提升家庭杠杆率吗——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