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43)
- 2023(12672)
- 2022(10632)
- 2021(9644)
- 2020(8255)
- 2019(18733)
- 2018(17986)
- 2017(35077)
- 2016(18204)
- 2015(20270)
- 2014(19973)
- 2013(19568)
- 2012(17567)
- 2011(15684)
- 2010(15481)
- 2009(14125)
- 2008(12958)
- 2007(10909)
- 2006(9559)
- 2005(8285)
- 学科
- 济(95921)
- 经济(95819)
- 管理(51810)
- 业(47091)
- 方法(38925)
- 企(37786)
- 企业(37786)
- 数学(35218)
- 数学方法(34812)
- 地方(21104)
- 农(20724)
- 中国(20217)
- 财(18893)
- 业经(17730)
- 学(16367)
- 农业(14276)
- 制(14205)
- 地方经济(13711)
- 环境(13046)
- 贸(12901)
- 贸易(12894)
- 易(12429)
- 和(11469)
- 融(11130)
- 金融(11128)
- 体(11126)
- 务(11096)
- 财务(11057)
- 财务管理(11032)
- 理论(10901)
- 机构
- 大学(257326)
- 学院(256957)
- 济(118629)
- 经济(116597)
- 管理(101803)
- 理学(89196)
- 理学院(88217)
- 管理学(86785)
- 管理学院(86287)
- 研究(84873)
- 中国(62577)
- 财(51371)
- 京(51250)
- 科学(49006)
- 财经(41887)
- 所(39995)
- 中心(39572)
- 经济学(38402)
- 经(38227)
- 农(37585)
- 研究所(36461)
- 业大(36394)
- 江(36118)
- 经济学院(34419)
- 范(32393)
- 师范(32082)
- 财经大学(31255)
- 北京(31018)
- 院(30955)
- 农业(29125)
- 基金
- 项目(180788)
- 科学(145434)
- 基金(135645)
- 研究(131216)
- 家(117766)
- 国家(116860)
- 科学基金(102404)
- 社会(88825)
- 社会科(84450)
- 社会科学(84431)
- 基金项目(72529)
- 省(69257)
- 自然(65162)
- 自然科(63719)
- 自然科学(63707)
- 自然科学基金(62585)
- 教育(60200)
- 划(58156)
- 资助(53869)
- 编号(50677)
- 部(40847)
- 重点(40691)
- 成果(39321)
- 发(39264)
- 国家社会(38237)
- 创(37937)
- 教育部(35983)
- 创新(35568)
- 人文(35364)
- 科研(34832)
- 期刊
- 济(128126)
- 经济(128126)
- 研究(75203)
- 中国(43842)
- 财(39576)
- 管理(37286)
- 学报(35951)
- 科学(35113)
- 农(32878)
- 大学(28755)
- 学学(27584)
- 技术(23239)
- 农业(22299)
- 经济研究(21982)
- 财经(21356)
- 融(20328)
- 金融(20328)
- 教育(19800)
- 业经(19015)
- 经(18528)
- 问题(16739)
- 技术经济(14150)
- 统计(13718)
- 策(12515)
- 贸(11731)
- 商业(11584)
- 世界(11281)
- 业(11249)
- 现代(11196)
- 资源(11137)
共检索到366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郝寿义 郝大江
认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就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要素适宜度反映了空间经济增长中所涉及的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将要素适宜度引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不仅足以规避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否定结论,而且通过模型推演可以揭示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性要素禀赋条件以及要素适宜度水平;同时,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路径选择上,要素适宜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增长 区域性要素 要素适宜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大江
在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传统区域协调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指导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将区域经济的空间维度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平衡发展的特征,这取决于区域间固有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机理研究不仅足以澄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调基准。
关键词:
空间经济协调 区域性要素 要素适宜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大江
文章指出,传统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做出有力解释,究其本质是其忽视了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非区域性要素和区域性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绩效组合是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显示,要素适宜度不仅可以澄清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也可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本质、现实区域经济增长在时间维度上的非连续性做出新的理论判断。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姜莉
根源于以均质文化为暗含前提条件,以往经济增长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显得模糊而难以把握。事实上,地域文化特征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文化特征所表现出的较强空间差异,使得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维度的重要向度,因此研究文化特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也就成为探寻经济增长本质的一条可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地域文化向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深刻揭示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足以澄清区域经济增长非连续性的本质。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文化向度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生产要素 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亚宁 杨开忠 顾芸
针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本差异缩小而创新增长差异扩大的谜题,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从"成本—空间"视角对传统创新理论进行时空整合拓展,构建了分析创新成本和空间分割影响创新增长分异的内生创新增长理论。研究发现:(1)随着创新成本的区际趋同,空间分割成了影响创新增长分异的关键因素;(2)降低产品市场分割程度、技术空间分割程度以及扩大市场规模有利于促进创新增长;(3)对于创新落后区而言,打破空间分割、扩大市场规模是缩小与创新领先区创新增长差异的有效手段;(4)基于省级层面数据和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增长实证分析,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均有效验证了理论命题。最后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平衡充分发展、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大江
"均衡经济学的不相关性"论点正在将新经济地理学的集聚问题研究推向主流经济学外围。基于要素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的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划分,可以内生化处理集聚的空间区位选择,揭示出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的相互匹配是经济活动集聚性质、特征及其空间锁定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基于门槛变量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实践的检验,其结果表明,要素流动对经济集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前提条件必然是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否则要素流动不仅不会促进经济集聚,反而对经济集聚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
要素流动 报酬递增 经济集聚 空间经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钱学锋
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中的FCVL模型,分析了FDI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外资促进国民收入增长的条件是外资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的垂直关联。中国未来引资政策的重点应是促进FDI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的垂直关联。
关键词:
FDI 国民收入 FCVL模型 垂直关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郝大江
空间不可能定理的确立使一般均衡理论在空间经济学中的通用性越来越无法准确地进行把握。意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我们将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特征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并建立了基于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相互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理论和模型分析,我们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本质,即当经济达到稳态增长时,区域性要素禀赋在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性要素 最优控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斌栋 王颖
继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之后,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制度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制度观点同样适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即制度是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的又一个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制度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制度能够影响其它生产要素的效率发挥,并在开放区域状态下决定要素的流向;有效率的制度能够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效率,并吸引区域外的生产要素,从而提高区域的经济绩效。制度的经济绩效分析为区域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制度绩效 生产要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彩云 田荣华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要素形成离心力和向心力,两者相互作用、循环积累,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空间经济学其他原理也能对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均衡点选择以及临界值等问题做出解释。因此,改变离心力和向心力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速度,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的冲击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应该改变人们对生态破坏的预期,转变"重经济、轻环境"的观念。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刘生龙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验证交通运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溢出效应。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交通运输正外部性的存在。并收集中国1985—2006年28个省份的数据,运用较为前沿的空间经济计量手段对这一正外部性进行验证。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笔者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估计。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本文的结论:①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的确存在;②从1985—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平均每年为248亿元,而其中的196亿元来自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则来自交通运输的外部溢出效应;③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与外部溢出效应之和对经济增长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王钺 蒋伏心 李婧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王钺 蒋伏心 李婧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