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7)
- 2023(9437)
- 2022(8093)
- 2021(7516)
- 2020(6419)
- 2019(14534)
- 2018(14122)
- 2017(27237)
- 2016(14341)
- 2015(15785)
- 2014(15207)
- 2013(14564)
- 2012(13018)
- 2011(11118)
- 2010(10748)
- 2009(9296)
- 2008(8652)
- 2007(7000)
- 2006(5496)
- 2005(4315)
- 学科
- 济(56253)
- 经济(56212)
- 管理(42444)
- 业(40040)
- 企(33762)
- 企业(33762)
- 方法(30502)
- 数学(27869)
- 数学方法(27487)
- 财(16469)
- 农(14289)
- 中国(12545)
- 务(12063)
- 财务(12030)
- 财务管理(12004)
- 业经(11684)
- 企业财务(11450)
- 贸(9761)
- 贸易(9758)
- 农业(9587)
- 易(9501)
- 学(9365)
- 地方(8849)
- 制(8694)
- 环境(8517)
- 技术(8504)
- 理论(8396)
- 划(8017)
- 和(7473)
- 银(7406)
- 机构
- 学院(187167)
- 大学(185979)
- 管理(77065)
- 济(76527)
- 经济(75172)
- 理学(68531)
- 理学院(67850)
- 管理学(66601)
- 管理学院(66254)
- 研究(55215)
- 中国(40955)
- 京(36778)
- 财(33856)
- 科学(33626)
- 业大(29559)
- 农(29289)
- 财经(28350)
- 中心(27487)
- 经(26110)
- 江(25290)
- 所(24932)
- 经济学(23787)
- 农业(23240)
- 研究所(23074)
- 范(22954)
- 师范(22656)
- 经济学院(21778)
- 财经大学(21647)
- 北京(21472)
- 经济管理(21033)
- 基金
- 项目(140714)
- 科学(113092)
- 基金(105075)
- 研究(101373)
- 家(91607)
- 国家(90861)
- 科学基金(80314)
- 社会(66390)
- 社会科(63168)
- 社会科学(63152)
- 基金项目(56724)
- 省(55323)
- 自然(53281)
- 自然科(52151)
- 自然科学(52139)
- 自然科学基金(51197)
- 教育(48194)
- 划(46275)
- 资助(41632)
- 编号(40109)
- 重点(31679)
- 部(31489)
- 创(30220)
- 成果(29785)
- 发(29509)
- 创新(28209)
- 国家社会(28208)
- 科研(27827)
- 教育部(27686)
- 人文(27233)
共检索到247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晓青 赵淑红 王竹
街道景观是城市意象体验的基本载体,也是规划和建设多种要素的结构体现。通过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系统的构成特点,在空间导控和营建工作两个方面提出思路策略和技术原则,探索适宜的街路界面塑造模式与特色。针对空间、要素两个方面的组成关系进行街路景观的系统解析;同时结合当前的工程实践操作,提出有效的控制与引导方法,建立街道景观建设的内部秩序。
关键词:
街道景观 要素构成 发展模式 导控秩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晓云 杨晓辉 易娜 张壮 王清莹
在城市体检中构建主客观相互联动的街道绿化景观质量评价机制,对在城市更新中建设高质量街道空间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以昆明市呈贡老城区龙城街道为对象,以绿视率作为主要客观评价指标,以现场问卷调查数据作为主观感知评价指标,构建主客观联动的评价体系,揭示二者间内在规律,并对提升景观质量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绿视率 景观质量 街道空间 感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玉萍 李雪铭
城市居住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和组成实体,是由城市居民的生活、交往、工作及游憩等一系列相关的聚居活动共同组成的景观整体,是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大连市南关岭街道为例,借助于期望感知理论和VisualCo-plotVer-sion方法评析了城市居民对周围居住景观环境的满意程度。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居住景观中的实际感知与期望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对街道级远景和住宅级近景的认知需求评价逐步提高。
关键词:
期望 感知 差异 居住景观 南关岭街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蒋文伟 梅艳霞 郭慧慧
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宁波市鄞州区的首南街道、钟公庙街道、中河街道城市景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宁波市鄞州区的城市结构特点,将研究区的城市景观分成8类。对研究区城市景观的空间组成、空间属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GIS对研究区的绿地景观进行生态影响范围的分析。结果表明:首南街道公共建设景观和农业景观斑块面积比例最大,基本满足其作为鄞州区行政中心的城市职能,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较高;钟公庙街道工业景观较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产业调整以及旧城改造是提升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中河街道居...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绿地空间 宁波市鄞州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善峰 王剑云
绿色街道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成为进行街道雨水管理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分析街道雨水管理问题的出现,阐述了绿色街道的概念与功能,详细解析了美国波特兰市西南第12大街绿色街道景观建设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全面研究介绍了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应用的"雨水种植沟、雨水种植池、路牙石扩展池和雨水渗透园"四种不同的街道雨水花园策略。最后结合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的特点,应用四种街道雨水花园策略对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和停车场绿地三种绿色街道设计建设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鹏波 雷大朋 张立杰 吴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和美丽乡村的提出,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城镇规划、乡村建设等成为继城市化运动之后的乡村环境提升运动的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视角被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关注。文章从乡土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运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和生命景观要素构成的"四生乡土景观"体系,并对各要素景观特性进行了阐释,以期为乡土景观的识别、保护、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乡土景观 类型学 乡村建设 四生乡土景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嘉楠 葛青云 刘慧 吴泽民 张前进
以合肥市区二环以内建成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0个街旁绿地进行景观现状调查,并应用统计学、生态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游憩满意度,探寻街旁绿地景观构成要素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不同街旁绿地的综合游憩满意度不同,10个街旁绿地满意度得分范围3.0444.320,整体满意情况一般;其中建于2010年的瑞园游憩满意度最高,建于2000年的长江东大街与南陵路交口游园最低。建立满意度和绿地景观要素之间的相关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市民满意度较高的街旁绿地表现为,绿地和铺装表面比例恰当,常绿和落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曾诗晴 谢彦君 史艳荣
旅游过程作为一种时序性、多节点的谱状和网状相联结的结构,决定了旅游者的感知与决策行为的复杂性和续贯性,影响着旅游体验的质量,由此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眼旅游者个体在选择城市景观作为体验对象时的感知-决策过程,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国内15个知名旅游街道的线上评论和相关网络游记为材料,分析旅游者街道景观的感知-决策过程,发展出"景观迭代"这一用以解释该过程的核心范畴。研究表明,第一,旅游者的城市景观感知-决策是一个"城市景观-街道景观-街道构景"的景观迭代过程,每次迭代都遵循相似的"感知-对比-选择"程序;第二",凸起感"是每一层级旅游决策的核心所在,各次迭代过程中的决策行为都建立在对"凸起感"感知的基础上;第三,旅游决策过程中交织着预算型决策和冲动型决策两种类型,从城市景观到街道场景进而到街道构景的整体决策迭代过程中,越接近具体的旅游情境,冲动型决策的特征越明显。研究进一步将旅游决策的情境化取向这一命题予以巩固,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旅游体验的感知及决策过程的认识,对理解旅游者的行为、指导城市旅游景观尤其是街道场景、街道构景的规划和营销,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榕
针对当代中国新城街道被机动交通所主导、人行需求被忽视、街道生活消失,甚至出现难以建构宜人的街道环境的问题,认为规划和构建生活性街道是必要而迫切的。认为生活性街道的街道形态往往源于使用者自下而上的改造,而现有规划方法中对此少有相关的认识和描述。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通过对典型生活性街道活动的观察,阐述了其运行方式,揭示了街道生活所依托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特征,提出了生活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
生活性街道 物质形态 日常生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少华 韩玲
采用心理评价法和认知地图法这两种主观评价法,对重庆市的3条生活性街道进行了实地调研,从而得出街道美景的物质环境特征。研究表明:街道空间序列的统一与变化、视线控制的集中与开放、绿化水体的适度丰富与多样、街道色彩的统一与搭配、街道立面的通透与拓展、街道文化的表现与传承、街道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是街道美景的重要特征,可以提升街道的吸引力;机动交通的过量与过快、道路表面的脏乱和人群的拥挤对街道美景的营造具有消极的影响,会降低街道的吸引力。
关键词:
街道 主观评价 客观要素 街道美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琴 宫庆华 王峰
梅园属特殊的植物专类园。本文以南京梅花山景区的营建为例,梳理其发展历程,着重对现有的景观系统进行分析,从而结合时代背景与发展契机提出景观优化措施,同时展望景区的未来,以期为梅花山景区的景观完善提供依据,也能为其他梅园的景观营造所借鉴。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营建 梅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润强 彭威浩 陈娟 唐雪琼 严兴佩 薛高洁 赵辉 汪琦
【目的】通过解析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傣族与布朗族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生态智慧,提出景迈山村落景观的营建模式,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景观营建提供借鉴参考,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理论支持与研究案例。【方法】选取景迈山傣族与布朗族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法、图解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案例地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景迈山民族村寨三生空间整体景观构成特点为平面景观由外而内“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嵌套模式与立面景观“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垂直模式交互耦合,形成高度复合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系统。生态空间独特的“万物有灵”宗教信仰,生活空间民族村寨建造技术与民风民俗,生产空间土地垂直利用方式以及林间、林下种植技术,凸显了千百年来当地民族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卓越生态智慧。基于生态智慧的研究,提出宏观生态本底、中观总体布局、微观节点设计的景观营建模式,打造“乐居”美丽乡村景观环境。【结论】景迈山村落景观营建模式体现当地居民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优良生态伦理,实现人地和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自然—生态—人文”高度复合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熊 星 唐晓岚 叶海跃 王军围 刘 澜
传统乡村景观人文与生态系统交织,时空演进因素复杂,其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推导是对其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借助在物质流动和景观过程模拟中具有突出优势的"源汇"理论和方法,解析传统乡村地域中的"源"与"汇",提出基于正负双向"源汇"格局的传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和实施路径,为传统村镇的规划编制和数字化管理提供空间分析方法与决策支持,以期探索一条兼顾人文、生态景观保护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景观可持续利用路径。
关键词:
乡村景观 源汇格局 保护与导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强 黄义雄
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生演变。受城市功能转变和发展理念影响,城市道路发展迅速,决定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并逐渐取代街区成为城市景观中的背景。街区面积减小,破碎化程度加大,逐渐转变为斑块。同时休憩绿地和生态绿地等的大量出现导致斑块多样化,提高了城市景观异质性。地下市政设施的发展分担了廊道的部分功能,地表廊道以承担生态功能为主。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格局 景观要素 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奇 田雨泽 梁健 郝勇翔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需求发生改变。许多城市商业街道存在慢行功能欠佳、体验消费不足、消费氛围薄弱等不适应新时代消费诉求的诸多问题,城市消费空间更新需要新的理念思路。场景理论关注富有消费精神符号的实体空间营造,指导城市通过塑造新的消费场景提升商业活力、满足消费需求。进而以北京马连道路为例,将城市商业街道消费场景解构为通行场景、游憩场景、商业场景,构建城市商业街道消费场景重构实施路径,以营造慢行便捷的通行场景、开放交往的游憩场景、沉浸体验的商业场景为目标,在空间层面提出城市商业街道消费场景重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