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7)
- 2023(12224)
- 2022(10450)
- 2021(9791)
- 2020(8611)
- 2019(20156)
- 2018(19852)
- 2017(38511)
- 2016(20865)
- 2015(23722)
- 2014(23654)
- 2013(23275)
- 2012(21499)
- 2011(19138)
- 2010(18928)
- 2009(17564)
- 2008(17259)
- 2007(15248)
- 2006(12919)
- 2005(11473)
- 学科
- 济(88292)
- 经济(88176)
- 管理(56552)
- 业(54766)
- 企(43730)
- 企业(43730)
- 方法(43333)
- 数学(38983)
- 数学方法(38507)
- 农(23637)
- 财(22817)
- 中国(21916)
- 地方(20518)
- 学(19017)
- 业经(16786)
- 制(16168)
- 农业(15911)
- 贸(15710)
- 贸易(15702)
- 易(15185)
- 务(13904)
- 财务(13857)
- 财务管理(13822)
- 企业财务(13086)
- 环境(12792)
- 和(12639)
- 银(11981)
- 银行(11949)
- 融(11887)
- 金融(11884)
- 机构
- 大学(293664)
- 学院(292246)
- 济(120524)
- 经济(118112)
- 管理(113389)
- 研究(98516)
- 理学(98262)
- 理学院(97100)
- 管理学(95218)
- 管理学院(94672)
- 中国(74054)
- 京(63070)
- 科学(61964)
- 财(55071)
- 农(50513)
- 所(49740)
- 中心(47336)
- 业大(45597)
- 研究所(45513)
- 财经(44170)
- 江(43239)
- 经(40125)
- 农业(39740)
- 北京(39524)
- 范(37964)
- 经济学(37679)
- 师范(37546)
- 院(35811)
- 州(34325)
- 经济学院(34295)
- 基金
- 项目(203284)
- 科学(160141)
- 基金(149122)
- 研究(143665)
- 家(131308)
- 国家(130289)
- 科学基金(111668)
- 社会(91658)
- 社会科(86812)
- 社会科学(86788)
- 基金项目(79783)
- 省(78189)
- 自然(74291)
- 自然科(72511)
- 自然科学(72489)
- 自然科学基金(71197)
- 划(67478)
- 教育(66011)
- 资助(61049)
- 编号(57122)
- 重点(46468)
- 成果(45331)
- 部(45032)
- 发(43726)
- 创(41714)
- 科研(39924)
- 课题(39364)
- 创新(39174)
- 计划(38262)
- 教育部(38253)
共检索到420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兴良 张佳丽 鲁莎莎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象位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细致地考察了北京市六环以内核心区的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结果显示:①21世纪以来是北京市人口增长最快时期,年均增长近60万人,其中2015年是一个拐点年份,结束了2000年以来连续14年人口增长超过20万人且年均增长高达56. 3万人的超高速增长阶段;②核心区以21. 4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市83. 76%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达44. 5‰,占全市人口比重10年间增长了5. 42个百分点;③核心区人口快速增长区域主要位于正北及正东方位,包括中关村、西二旗、上地、回龙观、天通苑以及国贸、通州等大型人口居住区和就业区,而包含亦庄新城在内的核心区南部方位,人口增长并不突出,但人口集聚速度显著;④核心区人口集聚力持续提升,其中三环至六环区域集中了全市56. 89%的人口,六环外区域人口比重下降了4. 5个百分点;⑤核心区人口分布及增长呈现明显的"外围化"特征及"摊大饼"蔓延式扩张,这是未来北京市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管控需要考虑的重要命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项振海 盛杰 班鹏飞 李青
探究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首先基于人口热力数据测度多时段街道活力,其次利用街景数据、POI数据及OSM路网数据构建基于宏观街区构成和微观街道特质的多维度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最后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上,武汉市主城区内中高活力街道在9:00—18:00间整体占比最多。空间上,街道活力在各时段整体呈“东核西带、多点聚集”分布。(2)基于宏观街区构成的二维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较微观三维街道建成环境更为明显。(3)各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显著。距娱乐休闲设施最近距离和围合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具有稳健的时空变化特征,接近度、功能混合度、功能设施密度和天空开敞度次之,距综合商场最近距离、街道高宽比和交通安全设施占比则表现了明显的时空局部显著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熊郁
北京是全国唯一的包括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为49.85万,占全市常住人口979.36万人的9.1%。达到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29.64万)、满族(16.62万)和蒙古族(1.48万)3个民族;千人以上的有朝鲜族(3.9千人)、壮族(2.4千人)、维吾尔族(1.9千人)、哈萨克族(1.5千人)、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熠孟 李卫红 王昕
毒品犯罪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犯罪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已有文献对毒品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局限性,较少从微观尺度对毒品犯罪热点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论文以SZ市NH、DM街道内社区为例,基于毒品犯罪案件数据,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时空扫描识别毒品犯罪时空热点分布,结合用地类型、动态人流量等数据定量分析毒品犯罪案件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毒品犯罪主要分布在商业发达地区和城中村地区,且城中村的毒品犯罪时空热点分布的起始时间较商业发达地区更早,影响范围也更大;②毒品犯罪在不同用地类型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住宿旅游娱乐""商业百货批发零售""餐饮经营服务品牌"3类用地类型与毒品犯罪具有高度相关性;③人流量高热区的面积占比与毒品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热区面积占比大于5%或为0时,能够抑制毒品犯罪的发生;高热区面积占比在0~5%之间,能够促进毒品犯罪的发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祝鑫海 张远智 杨少斌
根据地统计学原理,通过GIS方法研究探讨了北京市五环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布情况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在24.19%~56.14%之间,属于中等变异,说明4种养分的地域分布相对均衡;通过半变异函数拟合,发现4种养分呈中等空间相关性,且有机质与有效磷的空间相关性相对更强,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尺度最大,变程达到17 325 m,其他3种养分空间相关性尺度依次为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通过空间插值分析,得出4种土壤养分在研究区内的分布特征,经过与全国第2次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较高,有效磷在全区域达到三级至二级水平,速效钾在97.71%的区域达到三级以上水平.有机质与碱解氮的含量较低,有机质的含量有80.97%的区域处于四级及更低水平,其中四级区域占比达到72.36%;碱解氮整体含量偏低,四级及以下的区域达到99.48%,其中四级占比40.09%,五级占比52.55%,六级占比6.84%,养分缺乏形势比较严峻.总体上,研究区内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较为丰富,有机质与碱解氮的匮乏现状有待改善.
关键词:
土壤 养分 GIS 空间变异 北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倪跃峰
一、人口增长和由此产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作为特大城市,北京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固然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有关,但也受到米自人口增长的加压作用。 1.人口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过快增长在人口增长过程中,1953-1964年,北京市人口增长最快,总人口增长了约1.7倍。为适应“一五”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出现了大量的机械增长,这种增长奠定了北京作为现代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巍 武鑫
北京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北京市的资源供给、城市管理等造成巨大压力。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北京市人口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首先搜集整理出影响北京市人口增长的53个因素;其次,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出34个与北京市人口增长相关性较强的因素;再次,对这34个影响因素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最终挖掘出15个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北京市人口增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希望为北京市人口的合理调控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涛 曹广忠
基于住房供给—需求关系,本文从就业机会、房源供给、宏观区位和交通便利性4个维度构建了外来人口在都市区内部的居住决策和空间分布的解释模型,并将区域差异和尺度效应纳入模型。基于北京市村级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就业机会的空间分布对外来人口的居住区位决策和空间分布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职住空间一体化或职住临近是城市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要特征。近郊区是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其空间格局主要受到房源供给的限制,而与本地的就业机会和交通条件关系有限。城市产业的郊区化促进外来人口向远郊区聚集,进入了明显的远郊化进程;尤其随着地铁网络的延伸,远郊地铁站附近成为外来人口的重要聚居区。远郊区和偏远地区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晓宇 郭小东 顾建波
在城市灾害频发与城市防灾规划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街道安全设计的概念、内涵及设计内容。以丽泽商务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的街道安全设计部分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防灾规划定位与设计目标的分析,结合街道安全设计原则,对现有规划方案进行有效整改,以期为防灾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街道美学 安全设计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幹之 秦笃烈
本文是一篇对基层婴幼儿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数字翔实可靠,对有关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对人口健康情况综合研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曾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经卫生部推荐,国家科委又以国家的科技成果在52号公报上发表,充分予以肯定。本刊今摘编此文,供读者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壮
为验证居住空间结构是否与社会结构具有较强关联性,基于201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北京数据,以社区为尺度,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在京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分异类型及程度、造成分异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和户籍是影响在京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核心变量,"大专及以上学历"和"非农业户口"会集中选择一类社区类型居住,而较低教育程度和农业户口会选择与之不同的社区类型居住,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显著,从而验证居住空间与社会结构具有较强关联性。为此,流动人口社会政策应从户籍、教育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以引导其有序融入城市社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佳 吴雪飞
城市高密度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的规划模式,只关注总量分配而忽略具体配置的规划思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持续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一现象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结构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6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供需评估模型,以联系宏观和微观的中间规划层——街道尺度为基本单元,将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数量和类型之间建立联系,以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GI调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孟向京,姜向群,宋健,万红霞,陈艳,韩中华,何云燕
根据对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 ,分析目前我国大城市流动老年人口的特征和流动原因 ,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表明 ,中国老年人口流动主要以家庭团聚为目的 ,老年人口流动是基于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理性决定。决定老年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口的自身因素、流入地子女的经济状况和与老年人的关系以及流入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关键词:
老年人口 流动 人口迁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