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4)
2023(16486)
2022(13863)
2021(13005)
2020(10973)
2019(24797)
2018(24516)
2017(46989)
2016(25414)
2015(28440)
2014(28133)
2013(27537)
2012(24975)
2011(22464)
2010(22193)
2009(20428)
2008(19545)
2007(17278)
2006(15282)
2005(13363)
作者
(70114)
(59303)
(58437)
(56045)
(37105)
(28315)
(26542)
(22949)
(22456)
(20808)
(20222)
(20009)
(18844)
(18208)
(18027)
(17991)
(17598)
(17349)
(16996)
(16922)
(14571)
(14502)
(14198)
(13782)
(13216)
(13121)
(12986)
(12837)
(11763)
(11744)
学科
(99828)
经济(99689)
(74586)
管理(72149)
(52984)
企业(52984)
(50062)
方法(41262)
数学(35345)
数学方法(34876)
农业(33305)
业经(26895)
(26063)
中国(25044)
(23206)
地方(22839)
(19970)
环境(18141)
(17431)
(16659)
贸易(16652)
(16192)
理论(16188)
(15423)
财务(15366)
技术(15347)
财务管理(15328)
(15175)
银行(15146)
(14724)
机构
学院(350555)
大学(344919)
(138776)
管理(136940)
经济(135713)
理学(118467)
理学院(117153)
管理学(115046)
管理学院(114393)
研究(113564)
中国(87544)
(71651)
(71256)
科学(70723)
(64811)
业大(56313)
(55401)
中心(55388)
农业(54665)
(54257)
财经(51075)
研究所(50310)
(47594)
师范(47122)
(46427)
北京(43434)
(42479)
(41367)
经济学(41297)
(38690)
基金
项目(244210)
科学(193897)
研究(180548)
基金(177585)
(154239)
国家(152916)
科学基金(132628)
社会(115720)
社会科(109315)
社会科学(109292)
(98333)
基金项目(95281)
自然(85484)
自然科(83407)
自然科学(83387)
教育(82446)
自然科学基金(81875)
(80512)
编号(74229)
资助(70718)
成果(58463)
重点(54751)
(53887)
(53189)
(50934)
课题(50709)
(48562)
国家社会(47714)
创新(47593)
科研(46512)
期刊
(157926)
经济(157926)
研究(94891)
中国(72381)
(71168)
学报(53799)
科学(50557)
(50482)
农业(48482)
管理(46824)
大学(42429)
学学(40240)
教育(36779)
业经(32328)
(32240)
金融(32240)
技术(30588)
财经(24279)
(23755)
问题(22070)
经济研究(21485)
(20800)
(18733)
资源(18399)
科技(16314)
农村(15578)
(15578)
世界(15338)
图书(15308)
理论(15303)
共检索到515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朦   胡静   吕丽  
文章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了生态旅游地多元主体冲突分析的理论框架,以湖北省神农架为案例地,运用质性分析方法解析了多元主体冲突的演变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地冲突是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中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利益失衡而引发的异议,具有动态变化性;(2)冲突随着行动者的增加逐渐趋于复杂化,呈现萌芽、显化和升级的渐进式发展趋势;(3)资本分化和利益受损是冲突形成的内在根源和直接原因,制度缺位或失灵是冲突形成的充分条件,权力失衡、社会分层和旅游失序则是中介条件。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汪樱  李江风  
为解决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对于生态效益缺乏考虑或者研究不深的问题,运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核算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ArcGIS频数自然断裂点法划分生态功能重要性级别,编制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布图,结合研究区自然资源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专题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多因素叠置分区模型,将木鱼镇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即森林重点保护区、特色农业生产生活区、结果显示木鱼镇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实际相符。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以及粮、茶、果,旅游城镇与工业发展区;探索和确定了各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箭  杨舒悦  
社区居民是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国内现有研究多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探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而忽视了政策制度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棱镜模型,将政策制度加入到旅游影响感知的测量维度中,以自然遗产地神农架两个社区为例,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四维度与旅游发展满意度和支持度间的结构关系,探讨了自然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外,政策制度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满意度同样具有正向影响;从人口特征看,居民旅游影响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芬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高燕  李江风  梁滨  张浩  田秋菊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旅游对于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具有促进作用。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构建以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为三大要素的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系,提出科普项目、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是公园地质旅游开发中表达生态文化的三大媒介。对地质旅游与生态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旅游是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培育环境公民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产生亲自然环境行为,从而建立公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兴柱  吴瀚  殷程强  胡姗  
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关系到旅游地治理网络稳定性,多元主体参与旅游地治理已构成旅游社区研究的重要命题。研究发现:千岛湖核心景区和边缘景区的旅游发展状况、治理结构和治理困境呈现出明显差异,政府管理部门是旅游地治理网络的关键行动者。中心湖区形成政府"管委会—国企"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治理不协调;进贤村形成整体租赁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旅游市场开发与社区利益和生态环保冲突;屏湖村形成社区主导型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治理结构缺乏政府与市场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千岛湖旅游地包含"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媒体""五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概念性框架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网络图,以期为千岛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瑞林  陈慧媛  陈广平  刘承良  
以湖北省342家高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湖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具体来看,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主要集中于恩施、宜昌、襄阳和武汉等地,在空间格局上,鄂东武汉城市圈基本已形成以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一线集中连片的带状空间格局;鄂西则表现为以恩施、宜昌为核心的多中心格局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河谷平原是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集中布局的沃土,陆路交通是高星级农家乐发展布局的关键,而近域客源则是高星级农家乐布局发展的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香花  黄静波  程励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形成机制模型,以东江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获取一手数据,借助于SPSS17.0、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居民环境知识对环境态度中的环境信念和环境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环境知识对环境信念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环境敏感的影响;居民环境态度中的环境信念和环境敏感对环境友好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环境敏感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环境信念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付琼鸽  刘大均  胡静  谢双玉  龚箭  陈小娟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内部不同区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流网络节点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整体密度低,中心化趋势明显,核心节点偏少。2湖北省旅游流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十堰、襄阳和恩施为次核心的网络结构。3区域内"两圈"旅游流网络结构差异明显,鄂西圈旅游流网络密度相对较高,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最后,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核心节点,加快边缘地区发展;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新的旅游空间体系的优化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侯俊东  孙琳琳  
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技术转化的3个阶段、4个参与主体出发,研究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体系,并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湖北省12个地市的产学研合作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北省内各地产学研合作效率水平差异明显,部分地市尚未达到有效水平,但总体上随时间的变动呈上升趋势。为此,针对4个参与主体,从科技成果转化的3个阶段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意峰  徐曼玉  赵欣  
从旅游地居民视角出发,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化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地方认同的前因变量;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更显著,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依赖间接产生。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水平有利于建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意峰  徐曼玉  赵欣  
从旅游地居民视角出发,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化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地方认同的前因变量;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更显著,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依赖间接产生。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水平有利于建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诗汝  罗湘阳  龚箭  
文章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案例地,运用混合研究法中的发展法探讨不同生计方式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部不同生计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传统生计型社区居民的制度和经济可持续感知分别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旅游主导型社区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感知则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而对于旅游专营型社区居民,制度可持续感知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2)在三个结构关系模型中,满意度在经济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制度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存在。最后提出提高不同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满意度以及支持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诗汝  罗湘阳  龚箭  
文章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案例地,运用混合研究法中的发展法探讨不同生计方式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部不同生计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传统生计型社区居民的制度和经济可持续感知分别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旅游主导型社区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感知则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而对于旅游专营型社区居民,制度可持续感知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2)在三个结构关系模型中,满意度在经济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制度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存在。最后提出提高不同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满意度以及支持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  汪宇明  赵中华  
长江流域山岳旅游地数量很多,近年来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性。政府主导、高度重视山岳旅游价值、避免粗放式过度开发、适度提升旅游形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多元融资、内外联动发展大旅游、与国际接轨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值得借鉴。神农架作为长江流域典型的山岳旅游地,由此可以得到重要启示。神农架的战略出路在于:顺应产业升级转型趋势,全面确立旅游兴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新极核,实施RMP系统整合,明晰旅游形象和加强区域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