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0)
2023(11843)
2022(10063)
2021(9465)
2020(8201)
2019(18974)
2018(18865)
2017(37142)
2016(20073)
2015(22978)
2014(23085)
2013(22849)
2012(21250)
2011(18900)
2010(18843)
2009(17541)
2008(17423)
2007(15653)
2006(13391)
2005(11958)
作者
(57379)
(47829)
(47690)
(45767)
(30279)
(22890)
(22044)
(18899)
(18022)
(17020)
(16091)
(16011)
(15041)
(14973)
(14932)
(14768)
(14591)
(14185)
(13871)
(13730)
(11815)
(11779)
(11668)
(10921)
(10880)
(10799)
(10636)
(10508)
(9631)
(9432)
学科
(82742)
经济(82659)
管理(58802)
(57227)
(45079)
企业(45079)
方法(42993)
数学(38932)
数学方法(38481)
中国(24395)
(23583)
(23580)
(17640)
(16980)
贸易(16963)
(16578)
业经(16575)
农业(15615)
(15139)
银行(15112)
(15007)
财务(14961)
财务管理(14921)
(14812)
(14348)
地方(14264)
企业财务(14135)
(12899)
金融(12896)
(12145)
机构
大学(289973)
学院(288771)
(122192)
经济(119737)
管理(114763)
理学(99152)
理学院(98154)
管理学(96546)
管理学院(96001)
研究(91215)
中国(71864)
(60132)
(57880)
科学(54229)
财经(46481)
(45517)
(44946)
中心(44101)
(42442)
业大(42145)
(42136)
研究所(40637)
经济学(38314)
北京(37652)
农业(35922)
(35796)
师范(35433)
经济学院(34933)
财经大学(34588)
(33562)
基金
项目(191517)
科学(150934)
基金(139892)
研究(139827)
(121152)
国家(120176)
科学基金(103575)
社会(88956)
社会科(84415)
社会科学(84389)
(74370)
基金项目(74036)
自然(67077)
教育(65593)
自然科(65510)
自然科学(65489)
自然科学基金(64311)
(62944)
资助(58100)
编号(57513)
成果(46171)
(43614)
重点(42935)
(40814)
(39599)
课题(38545)
教育部(37696)
科研(37476)
创新(37084)
国家社会(36887)
期刊
(126898)
经济(126898)
研究(81471)
中国(52667)
(45666)
学报(42410)
管理(40716)
(40022)
科学(38933)
大学(32773)
学学(30870)
教育(27729)
(27692)
金融(27692)
农业(26920)
技术(26583)
财经(22996)
业经(21330)
经济研究(20673)
(19689)
问题(17882)
统计(15700)
理论(15137)
(14893)
技术经济(14879)
(14135)
商业(13840)
(13781)
实践(13739)
(13739)
共检索到418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展  
本文基于劳动工作时间从行业、性别、年龄和教育4个维度构建劳动数据,进而从行业层面测算1978—2018年我国劳动质量的改善状况,并探索现有研究用就业人数测算劳动投入的做法给行业层面劳动质量测算结果带来的影响。1978—2018年,我国整体劳动质量改善的年均变化率为2.14%,对劳动投入的贡献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且自2008年起超过劳动投入增长率。各行业劳动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服务业劳动质量的提升更为明显。采用就业人数测算劳动投入高估了工业部门的劳动质量改善,却大幅低估了非工业部门尤其是服务业的劳动质量改善,最终低估了我国整体劳动质量改善。行业维度即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曾是我国劳动质量改善的主要源泉,但是其重要地位自2008年起被教育维度取代。年龄维度对我国整体劳动质量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变动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建议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劳动要素流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减少制约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障碍,鼓励劳动者遵循市场规律流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定胜  曾懿亮  谢康佳男  
本文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劳工部、日本厚生劳务省、香港政府统计处、欧盟统计局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所做的相关调查统计为基础,选用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0-2011年的数据,从国内各省份层面分析论证了劳动力成本对FDI流入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表明:一个地区劳动力成本即工资水平的高低对FDI的引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有别于以前学者的结论是,这种影响机制并不是单调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而是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对于FDI的引进具有双重效应,具体表现为先因人力资本储备提高而受到促进,进而投资成本超过阈值后受到抑制。其次,本文将通过实证结果解释2012和2016年我国FDI呈现负增长的原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平  田彬彬  
现有文献表明,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对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敏感程度不同,相比于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对于技术密集型的跨国投资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而会改善一国的FDI质量。本文以中国1998—2007年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FDI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行业FD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FDI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改善中国FDI的质量和优化FDI结构的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颖帅  
一直以来,人们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基于国家层面的真实有效汇率作为衡量出口价格竞争力和生产者利润的有效指标。但是对于各个行业来讲,基于行业层面计算的REER要比基于国家层面计算的REER更有效。本文以具体行业为基础,构建了行业层面真实有效汇率的计算公式为探究中国企业的出口价格竞争力提供了更好的标准。最后本文通过模拟来分析行业层面REER的波动分别受国内价格变动和国外价格变动的影响情况。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伟  钟建军  
本文在垄断竞争框架内,引入非位似需求函数与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内生化的中间产品质量模型,以刻画劳动成本与进口中间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采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09年38国(地区)hs92六位码数制造业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与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劳动成本与进口中间产品质量之间的确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且当前处于"U型"上升阶段,即面对高劳动成本,生产率高的企业倾向于进口高质量中间产品以匹配高素质劳动者,进而缓解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即使加入不同控制变量,控制不同固定效应,并考虑不同子样本情形,这一结果仍稳健。中印对比还显示,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质量较印度更...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崔琳昊  
基于“价格法”测算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基础上,利用工具变量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并探讨了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将显著降低城市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限制劳动力流动和抑制就业市场规模扩大进而造成“劳动力-岗位”匹配失衡引起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在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配置过度的四五线城市和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更加显著。研究将市场分割的测度推进到劳动力要素和城市层面,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畅通劳动力在区域之间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建伟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2003—2014年28个行业面板数据,考察外资流入对中国工业行业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相对工资差距(即技能溢价)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外资流入扩大了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该种扩大效应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外资流入对劳动者收入差异的扩大效应,并不随行业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建伟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2003—2014年28个行业面板数据,考察外资流入对中国工业行业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相对工资差距(即技能溢价)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外资流入扩大了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该种扩大效应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外资流入对劳动者收入差异的扩大效应,并不随行业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丕斌  刘宇民  
创新政策评价对深化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近44万家企业的创新调查数据,从11个行业和31个区域对9项创新政策进行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行业层面,创新政策对信息产业、制造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影响较大,对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较不明显。区域层面,受创新政策影响较大的是辽宁、江苏、天津和安徽,影响较小的是海南、山西和新疆。不管从行业还是区域层面,创新政策全部具有正向影响,且正向影响最明显的政策均为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蒋业恒  宿海颖  陈勇  
本文构建了一般性的Rotterdam需求系统模型,以家用木座椅为例分析了美国产品层面进口需求的结构性特征,并评估了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实际效果。美国真实进口总支出每上升1%,对中国和越南的产品需求量将分别增长1.07%和1.02%。中国产品价格每升高1%,则自身需求下降0.98%。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的作用机制是加税传导为加价,进而以消费者可见成本的升高抑制进口需求。而对越南的贸易转移作用,基本上来自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市场悲观情绪带来的间接利好。据模型估计,美国加征25%的关税导致中国产品需求量直接降低24.4%,相当于每月减少进口27.3万件,年减少量超过300万件,与现实情况符合程度较高。在没有更多干预政策影响的前提下,中国占50%、越南占40%的市场格局将会得以持续。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柳  
本文从价值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品牌驱动商品价值链的观点。同时,建立自主品牌驱动的"技术——文化"二维框架,认为产业特征的差异使自主品牌的驱动因素不同。资本品行业的品牌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因素,消费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因素。现阶段培育我国自主品牌的关键是根据产业特征制定相应的差异化产业政策。相对来说,文化驱动型自主品牌的形成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应当抓住当前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时机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鑫铖  谭鑫  
文章基于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使用AMSZ现金流准则分析了我国整体经济及产业层面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97-2010年这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的状态,但动态效率有减弱的趋势;从三次产业来看,1997-2010年三次产业的动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动态效率在1997-2010年这段时期内逐渐减弱,以2007年为转折点,由资本积累不足转变为积累过度,第三产业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较高且比较稳定;从各产业内部来看,三次产业整体的动态效率与各产业内部的产业动态效率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国进  陈睿  杨翱  赵向琴  
基于Aoki (2012)的理论核算框架对中国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的资本和劳动错配系数进行测算,以及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别检验中国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金融发展与资本错配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两步差分GMM和系统GMM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金融发展与资本错配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资本积累速度加快会导致资本错配程度加剧,但当金融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这种效应会发生逆转;外部融资依赖度高或投资密集度高的行业从金融发展中得到的受益最大,研发密集度高的行业虽能潜在地降低资本错配程度,但其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为此,政府应当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统筹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应当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引导资本配置来鼓励和支持外部融资依赖度和投资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改善行业资本配置状况。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于燕  
本文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与42个贸易伙伴国之间在制造业16个行业的双边进口贸易进行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得出影响中国进口贸易的关键因素有双边贸易成本、中国所处的国际分工水平、中国及贸易伙伴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水平、中国双边出口贸易水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外商直接投资也是进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但系数不稳定。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采取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提高国际分工和竞争力水平,提高产出和工人工资及促进出口等相应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各行业进口贸易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白雪洁  宋培  李琳  
“结构性减速”理论揭示出“稳增长”和“调结构”间的目标冲突,在经济结构迈向服务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为平衡目标冲突创造新的机遇。本文首先阐述数字经济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目标的理论机制,进一步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的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验证得到“结构性减速”在中国成立;数字经济能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目标,其在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经济增长中发挥的调节效应是缓解“结构性减速”的关键;工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高于服务业,且存在结构性差异,满足“结构性减速”的生产率前提;数字化改造有助于提升行业生产率,且对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效果优于工业,这为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建设来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目标提供依据;基于39个细分行业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改造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在行业内部存在较大差异,政府须有针对性地引导数字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行业。本文研究为政府借助数字经济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