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3)
- 2023(11890)
- 2022(10072)
- 2021(9737)
- 2020(8143)
- 2019(19160)
- 2018(18823)
- 2017(35344)
- 2016(18889)
- 2015(21559)
- 2014(20853)
- 2013(20515)
- 2012(18515)
- 2011(16507)
- 2010(16187)
- 2009(14712)
- 2008(13907)
- 2007(11389)
- 2006(9750)
- 2005(8234)
- 学科
- 济(79006)
- 经济(78938)
- 管理(51877)
- 业(47601)
- 方法(40429)
- 企(38573)
- 企业(38573)
- 数学(36931)
- 数学方法(36312)
- 中国(22033)
- 农(20205)
- 财(17382)
- 贸(16047)
- 贸易(16037)
- 易(15681)
- 环境(15350)
- 业经(15336)
- 学(15215)
- 地方(13817)
- 农业(13269)
- 制(11914)
- 和(11842)
- 理论(11627)
- 划(11395)
- 技术(11380)
- 务(10795)
- 财务(10742)
- 财务管理(10720)
- 银(10435)
- 银行(10404)
- 机构
- 学院(259170)
- 大学(258680)
- 济(111223)
- 经济(109417)
- 管理(102438)
- 理学(89950)
- 理学院(89017)
- 研究(88440)
- 管理学(87192)
- 管理学院(86713)
- 中国(66821)
- 科学(54104)
- 京(53588)
- 财(46622)
- 所(43023)
- 农(41228)
- 中心(40520)
- 研究所(39938)
- 财经(38690)
- 业大(38485)
- 经(35645)
- 经济学(35318)
- 江(35171)
- 北京(33469)
- 院(32909)
- 农业(32419)
- 范(32206)
- 经济学院(31958)
- 师范(31788)
- 州(30917)
- 基金
- 项目(187742)
- 科学(149545)
- 基金(139644)
- 研究(134420)
- 家(123393)
- 国家(122520)
- 科学基金(105627)
- 社会(87120)
- 社会科(82793)
- 社会科学(82776)
- 基金项目(73133)
- 省(71214)
- 自然(69478)
- 自然科(67907)
- 自然科学(67891)
- 自然科学基金(66663)
- 教育(62179)
- 划(61133)
- 资助(58476)
- 编号(51835)
- 重点(42849)
- 部(42363)
- 发(40591)
- 成果(39882)
- 创(39833)
- 国家社会(37557)
- 创新(37355)
- 科研(36827)
- 教育部(36407)
- 课题(35690)
共检索到362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腾 张贺 张虎 张硕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为确定海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态容纳量,根据2013年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的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中的Ecopath模块,构建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易模型,计算了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的增殖生态容纳量。结果表明: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在1~4.42。系统总流量9335.191 t·km~(–2)·a~(–1),系统总初级生产力3892.630 t·km~(–2)·a~(–1),系统初级生产力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331,连接指数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宁 王茂剑 吕振波 徐炳庆 王四杰 涂忠 李凡
利用2011年莱州湾中国对虾放流回捕生产调查统计和生物学测定数据,构建了包括资源模块、经济模块、决策模块的资源-经济模型,模拟了不同管理决策对放流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流规模和捕捞强度不变时延迟开捕,总成本降低,渔民捕捞收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先增加后减少,存在一个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的最佳开捕日期:例如,当放流规模为738亿尾、捕捞死亡系数为0.03时,10月8日开捕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30万元;放流规模和开捕日期不变时扩大捕捞力量,总成本增加,同样存在一个最优捕捞规模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但并非捕捞规模越大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开捕日期和捕捞规模不变时,社会经济效益与放流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晓琳 纪云龙 李鹏程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物种的空间分布能够反映个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是物种与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对物种的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等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10种单一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DM),结合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TSS)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ROCcurve,AUC)筛选预测精度和准确性较优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通过加权的方法分别构建不同季节的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ESDM),以解析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SDM)能够有效降低单一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更加准确的解析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2013—2022年春季,矛尾虾虎鱼集中分布于海州湾西部近岸和南部海域,东部和中北部海域分布较少,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偏移范围大约为1°;秋季主要分布于海州湾西南部海域,分布重心呈辐射状小幅度移动。本研究发现,与矛尾虾虎鱼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影响因子为水深、饵料丰度、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其中饵料丰度是春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水深是秋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上解析了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重心的变化,并探讨了影响因子重要性的季节差异,这有助于为海州湾矛尾虾虎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从军 隋昊志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基于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LIM-MCMC (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with Markov Chain)模型,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海州湾生态系统深入研究以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包含18个功能群的海州湾生态系统中,共形成196条能量流动路径,可将其划分为4个能量等级, 即0.00~1.00 t/(km~(2)·a),1.00~10.00 t/(km~(2)·a),10.00~100.00 t/(km~(2)·a)和 >100.00 t/(km~(2)·a)。在0.00~1.00 t/(km~(2)·a)区间内主要为高营养层次功能群,共包括155条能量流动路径,表明食物网中弱能量流动路径占总路径数的绝大部分比例,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0~10.00 t/(km~(2)·a)区间内包含21条能量流动路径,在将能量由低营养级传递到高营养级过程中起到重要枢纽作用。在10.00~100.00 t/(km~(2)·a)和 >100.00 t/(km~(2)·a)区间内分别包括12条和8条能量流动路径,均为低营养层次功能群,为生态系统提供基本的营养来源。在海州湾生态系统中,低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呼吸消耗量与流入碎屑量远高于高营养级。整体能流分布为低营养级值大,越往顶级越小,呈典型的金字塔型能量流动。根据生态系统成熟度理论,海州湾生态系统属于成熟的生态系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海州湾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波 金显仕 吴强 谢周全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其中仅4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7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7月底至8月初达到生长拐点,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和分布规律表明,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8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西部,8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9月初至10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忠鑫 张秀梅 张磊 佟飞 刘洪军
俚岛人工鱼礁区是中国北方近海典型的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该生态系的主要增殖放流种类。基于2009年在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进行的周年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对该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输入参数敏感度检验,系统分析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特征和能量流动规律,估算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内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模型由19个功能组构成,基本涵盖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P指数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沛东 张秀梅 李健 孟庆武
在(22±1)℃及高密度养殖环境条件下,观察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摄食、自残、运动、间隔及攻击和防御行为,并探讨充气对两种仔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仔虾都偏好卤虫幼体。中国明对虾仔虾自残行为高发,运动活跃,间隔行为明显,攻击频率高;凡纳滨对虾仔虾自残现象少,好静,可忍受身体的相互接触,攻击频率低。充气对两种仔虾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凡纳滨对虾 行为 充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齐延凯 陈曦 郭楠楠 裘丽萍 孟顺龙 陈家长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模拟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鲥鯸淀生态修复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变化和能量流动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同种鱼类营养级略低于对照区;修复区牧食链与腐食链增加了鲇、鳜以及团头鲂、草鱼,相比对照区更为复杂。生态修复区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效率(Ⅱ~Ⅱ依次为0.0521、0.0205、0.0144)高于对照区(Ⅱ~Ⅱ依次为0.0406、0.0138、0.00854),且总能量转换效率(2.5%)也高于后者(1.7%)。生态修复区连接系数(0.22)略低于对照区(0.27),但系统杂食性指数则相反(0.15>0.14);生态修复区Finn’s循环指数(0.61)、Finn’s平均路径长度(0.08)低于对照区(分别为1.73、2.20)。两区域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表明,生态修复区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能量传递效率有所提高;但生态系统的营养流经食物链的长度缩短了,物质再循环的比例有所下降。同时,生态修复区存在生产量大于呼吸量的情况,鲥鯸淀区域应该适当放流肉食性、草食性鱼类,定期捕捞滤食性鱼类,增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红艳 刘天红 孙元芹 于晓清 叶海斌 王颖
对生态化池塘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与日本囊对虾相近。两种对虾均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均含有18种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9.29±0.16)%、(29.01±0.19)%,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8.57、67.90,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且凡纳滨对虾的蛋白质营养价值略高于日本囊对虾;两种对虾的水溶性维生素和钙、铁、锌、硒等无机元素含...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左涛 黄经献 张传涛 王俊 孙坚强
为探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对水域内鱼类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对虾放流河道构建围隔,设置3种虾苗放流量(模拟莱州湾近岸放流5亿尾、7.5亿尾和10亿尾)和无放流处理,经过一个对虾生长季后,比较不同处理围隔中鱼类组成和生态位特征差异。结果表明,4种处理围隔中,回捕对虾数量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但其生物量、平均个体大小和回捕率未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回捕率在放流围隔间差异显著,以5亿尾模拟围隔的值最高;鱼的种类组成相似,可归于杂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虾食性。总鱼类和鱼/虾食性的鱼类产出量在围隔间差异不显著,杂食性鱼的产出量以放流围隔较高,浮游动物食性鱼的产出量随对虾放流量增加而减少。鱼种间高生态位重叠(>0.75)配对数随对虾生物量增多而减少。相似性分析显示,放流最多的和无放流围隔的鱼类生态位相异程度最高。综上认为,在实验水体中,放流对虾并不降低鱼类总量产出,但可能会影响不同食性鱼类的相对组成和生态位重叠度,且影响效应随放流量增加更为明显。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放流 鱼类 生态位特征 围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冯德祥 陈亮 李云凯 禹娜 陈立侨
根据2008-2009年间对淀山湖湖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结果,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1软件构建了淀山湖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初步分析了淀山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中涉及水鸟、鱼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21个功能组分,基本涵盖了淀山湖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淀山湖生态系统总流量为4 098.50 t·km-2.a-1。从混合营养效应分析来看,渔业捕捞会对该生态系统的鱼类功能组产生负效应。生态网络分析显示,淀山湖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3.92,水鸟占据了营养层的最高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5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洋 朱建新 陈小傲 段娇阳 薛致勇 曲克明
为更好地掌控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个体动态生长状况,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理论,获取了构建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5个必需参数。通过生物学测量得到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湿重,将二者进行转化回归,得到形状系数δm;根据凡纳滨对虾在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的单位干重耗氧率,计算得到Arrhenius温度T_A的值;根据凡纳滨对虾干重和呼吸耗氧率在饥饿实验中保持稳定时的值,经公式计算得到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能量[E_G]、单位体积最大储能[E_M]和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耗能率[p_M] 3个参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积呈三次函数关系:V=0.009 3L~(3.109)~4(R~2=0.998 7),对虾的湿重立方根和体长线性回归所得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 (δm=0.23)。3组不同规格的凡纳滨对虾在22℃~34℃的实验温度范围内与单位干重耗氧率呈正比关系,超过34℃后呈反比关系。在34℃拐点前,单位干重耗氧率的ln值与温度T(热力学温度,K)的倒数呈线性关系,3组回归方程斜率绝对值的平均值为Arrhenius温度T_A值(T_A=6156 K)。饥饿实验结束后,凡纳滨对虾的干重由初始的(2.36±0.32)g降低至(1.23±0.24)g,有机物含量则从82%降至62%,经公式计算得到[E_G]和[E_M]的值分别为5826和2211 J/cm~3;呼吸耗氧率由初始的0.95 mg/(ind.·h)稳定至0.58 mg/(ind.·h),经公式计算得到[p_M]的值为31.47J/(cm~3·d)。本研究获得的5个必需参数(δm、T_A、[E_G]、[E_M]和[p_M])为后续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以期为凡纳滨对虾的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DEB理论 凡纳滨对虾 工厂化 模型参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冬佳 李国东 熊瑛 仲霞铭 张琥顺 宋大德 杨帆 康中杰 吴晓睿 王淑艳 梁龙
2020年我国伏季休渔期间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限额捕捞试点在黄海海州湾实施,2021年该限额捕捞项目继续实施,在此背景下探究夏季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分布对其限额捕捞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基于2021年海州湾中国毛虾限额捕捞期间北斗渔船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提取得到各毛虾张网渔船所有捕捞网位点及其捕捞努力量,然后运用具有噪声的密度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AN)算法进一步识别含有捕捞产量的网位点,从而探究夏季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含有产量的网位点识别率为97.18%,表明DBSCAN算法能精准识别含有产量的捕捞网位点。含有产量的网位点共有898个,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依据捕捞努力量情况探究得到中国毛虾资源主要分布在120°00′E~120°15′E,34°43′N~34°48′N和119°47′E~119°53′E,34°36′N~34°43′N。本研究思路可作为其它渔业捕捞活动中运用VMS数据提取含产量捕捞网位点的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勇 夏苏东 于学权 唐士桥 王华 王美琴 孙国祥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平均养殖密度3.1kg/m3)下,用5种蛋白质水平(31%、35%、39%、43%、47%,分别以A~E组表示)的饲料,投喂体质量(6.2±0.2)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实验期60d,探讨蛋白质营养对生长、环境因子、排泄与饲料消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水平>39%时具有显著促进对虾生长的效果。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增重率先增加后降低,饲料系数则相反。(2)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和磷酸盐浓度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E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3...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圣琪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综合考虑鱼类的种类组成、耐受程度、营养结构、繁殖习性等生态参数和属性,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sh-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F-IBI),评价了海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州湾春季和秋季的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各保留8个评价指标。从F-IBI得分来看,海州湾春季和秋季的F-IBI得分分别介于18~51和24~54之间。从健康等级来看,春季海州湾生态系统基本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秋季海州湾则在“一般”上下波动。总体上,春季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好,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在波动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海州湾鱼类资源状况不佳,高耐污鱼类和杂食性鱼类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渔业资源承受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压力,亟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修复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