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1)
- 2023(9744)
- 2022(8387)
- 2021(7911)
- 2020(6559)
- 2019(15173)
- 2018(14900)
- 2017(29086)
- 2016(15424)
- 2015(17061)
- 2014(16530)
- 2013(16052)
- 2012(14413)
- 2011(12693)
- 2010(12156)
- 2009(10495)
- 2008(9549)
- 2007(7492)
- 2006(6197)
- 2005(4752)
- 学科
- 济(63172)
- 经济(63114)
- 管理(42928)
- 业(37453)
- 企(29439)
- 企业(29439)
- 方法(29300)
- 数学(26774)
- 数学方法(26418)
- 农(17528)
- 中国(16492)
- 地方(15935)
- 财(14458)
- 环境(14422)
- 学(13278)
- 业经(12360)
- 农业(12000)
- 土地(9850)
- 和(9566)
- 务(9279)
- 财务(9247)
- 财务管理(9230)
- 划(9056)
- 贸(9035)
- 贸易(9032)
- 技术(8837)
- 易(8704)
- 企业财务(8693)
- 资源(8535)
- 理论(8392)
- 机构
- 学院(199435)
- 大学(197914)
- 管理(82120)
- 济(80236)
- 经济(78535)
- 理学(72344)
- 理学院(71488)
- 管理学(70199)
- 管理学院(69812)
- 研究(62103)
- 中国(46021)
- 京(40811)
- 科学(39568)
- 财(33748)
- 业大(31269)
- 农(31248)
- 中心(30864)
- 财经(28509)
- 所(28218)
- 江(27904)
- 范(26748)
- 师范(26483)
- 研究所(26295)
- 经(26235)
- 经济学(25037)
- 农业(24493)
- 院(24068)
- 北京(23938)
- 经济学院(22888)
- 州(22078)
- 基金
- 项目(153167)
- 科学(122516)
- 基金(113355)
- 研究(110734)
- 家(98812)
- 国家(98038)
- 科学基金(86221)
- 社会(72354)
- 社会科(68660)
- 社会科学(68642)
- 基金项目(61922)
- 省(60096)
- 自然(56990)
- 自然科(55417)
- 自然科学(55402)
- 自然科学基金(54322)
- 划(50395)
- 教育(49870)
- 资助(44418)
- 编号(43923)
- 重点(34402)
- 部(33490)
- 发(33462)
- 创(32344)
- 成果(31995)
- 国家社会(30608)
- 创新(30313)
- 科研(29656)
- 课题(28967)
- 教育部(28864)
共检索到267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伟 ~ 严长清 陈江龙 段学军
为了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在借鉴已有各种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并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和管制措施,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欧维新 连鹏 逄谦
分区管控研究是水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基于水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管控分区,是实现水污染"源头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出发,立足区域水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综合考虑污染负荷允许排放量、水质净化功能和排污地段的敏感性程度等约束条件,探讨了以水污染总量控制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管控分区方法,尝试将区域水污染分配任务量控制要求,转化为其对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的约束与调整。研究以无锡市为例,采用目标函数熵值法对水污染物总量进行公平分配,通过各评价单元所需控制污染减排量、水质净化功能价值以及环太湖不同地段保护需要的三维等级解析,将无锡市划分为不同污染控制程度的6个土地利用管控区,并根据不同管...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民侠 乌日汗 郑怀兵 闫德民
通过对无锡市1999~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结果表明:1999~2012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耕地数量锐减,林地稳步增加,水域面积明显减少;无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40.55亿元减少到2012年的38.17亿元,减少5.86%,主要是由耕地和水域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所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以河流和湖泊为主,占总价值的65%以上。因此,无锡市应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重点保护河湖生态系统,严格保护现有耕地,维护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确保城市生态安全。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无锡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小松 濮励杰 吴骏 朱明
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的无锡市区为研究区,综合集成地形图、交通图以及1980、1995和2000年TM/ETM土地利用遥感解译资料,应用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情景模拟,揭示不同土地保护强度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SLEUTH模型首先对过去土地利用变化实现了动态模拟,模拟精度较高;在模拟形成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中,情景Ⅰ是基于维持现状土地利用保护强度基本不变的假设,城镇用地将迅速扩张,并占用大量水田和旱地,城镇扩张形态以边缘增长为主;情景Ⅱ则将水田保护强度提高50%,旱地提高12%,林草地提高50%,则城镇用地迅速扩张及耕地大量被占用的趋势得到有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宇 刘彦随
文章以沿海城市——无锡为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上,驱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土地转换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就案例区域而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期,需求和产业成长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投资、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需求、产业成长、城市化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比较利益和投资。需求和产业成长一直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影响耕地转换主要的、一般的因素。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中期影响耕地转换的主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伟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较少关注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综合考虑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无锡市区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的矩阵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压高容区、高压低容区、低压高容区和低压低容区等4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准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磊 姜海 陈文宽 贾文韬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围绕土地"三位一体"管理理念,强化土地利用生态管理是当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思路,研究湖滨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镇为实证研究区,通过构建数理量化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间研究区湖滨土地利用状况,并差别化探讨了湖滨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多样化系数和均衡度在时序上变幅较小,在空间上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2)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体为波动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拐点,安全状态由较安全向安全阶段转变,总体呈较安全状态。(3)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主要受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人口密度、地均牲畜量、水环境污染负荷、水土流失占比、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与预期方向相反,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余的综合净效应为负。(4)针对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保护需求与区域发展趋势,差别化地提出退耕还湖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复合农业与生态种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教育体验发展模式三类湖滨土地利用模式。综上提出了加强湖滨水土资源保护、优化湖滨农业结构布局和规范湖滨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炳汝 汪逸群 周冲
以无锡市惠山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协调度两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其土地利用潜力,研究表明:堰桥街道、前洲街道和玉祁街道为土地利用高潜力区,洛杜街道、前桥街道和阳山镇土地利用潜力适中,长安街道受惠山新城建设影响,土地利用潜力最低。洛社镇、玉祁街道应以农业发展为根基,重点维持耕地占有率,适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阳山镇和钱桥街道应根据园、林特色,走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道路;长安、堰桥和钱桥街道应深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打造惠山区的二、三产业和城镇、居民集聚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静,杨山,何挺,陆海英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过渡区,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激烈地区之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情况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以无锡市为例,利用3S技术提取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信息,提出了确定无锡市城乡结合部范围边界的半自动提取模型和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半自动提取模型,并对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特征,据此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翼 吕斌
传统"苏南模式"促进了苏南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但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制度缺陷使得传统模式面临空间和效率的多重困境,城乡统筹的需求和动力愈发显著。以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利益主体能动性发挥为切入点,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具体思路,并以无锡市滨湖区为例,提出基于统筹城乡产业与空间的现代农村发展策略及其具体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
城乡统筹 苏南地区 现代农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学军 陈雯 许刚 孙伟
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不仅受经济就业、生活质量、通勤距离等自组织分布要素的引导,还受到政府管制和调控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通过自组织而实现人口分布的优化。因此,除了阐释人口分布的自组织变动机制和影响因素外,还迫切需要研究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方面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的人口空间格局。在大量查阅人口分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提出了生态约束、生产挤占、生活集聚、效益综合、顾及现状等人口优化分布原则,并运用随机与目标函数方法,建立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模型。以无锡市区为例,基于丰富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资料,进行城市空间生态保护、生产开发、生活居住价值评价,通过模型运算,提出优化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景芹 陈雯 孙伟 武清华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是我国目前主要空间规划,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两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空间适宜性分区的提出,缓解了"两规"矛盾的升级,极大促进了"两规"之间的联系,也为其协调提供基础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案评估出发,探索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规划协调评估方法,并以无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评估结果分析表明:无锡远景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建设用地增长较快,适宜开发地区增长缓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未来用地需求,约束建设用地扩张,不符合无锡现实发展情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艳 濮励杰 张健 朱明 陕永杰 王海燕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选取反映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21项评价指标,构建了以非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NREI)、经济可行性指数(EI)和非社会可接受性指数(NSI)为评价指数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三角模型,对无锡市区2001—2009年土地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三角模型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②无锡市市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由2001年的相对差可持续发展为2009年的强可持续,趋势由一般可持续转变为很强可持续,说明无锡市区土地利用日趋合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洁 毕军 黄蕾 周鲸波 杨莉 李凤英 曲常胜
蓝藻水华暴发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太湖作为流域重要的水源地,2007年蓝藻水华事件的暴发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无锡市区489名公众的太湖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生态风险被公众知觉为总体风险是陌生和完全可控的;蓝藻水华暴发原因是陌生和不可控的,这是引起公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影响公众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媒体、信息和个体因素。报纸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媒体因素。信息因素有灾害信息、灾害治理信息、政府防范措施信息。灾害治理信息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灾害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信息。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的人群,对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战金艳 江南 李仁东 鲁奇
20世纪90年代,城市用地扩展是我国区域土地利用演化的主导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又是引起地表各种地理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图斑,分析了20年代90年代无锡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态势。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转移,林地向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以及草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基本农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的趋势。土地利用快速变化也导致明显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水环境的恶化和现代“城市病”等方面。因此,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效应 无锡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规模投资建设背景下城市过度扩张的约束机制——以无锡市为例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乡镇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湖北省神农架木鱼镇为例
农用地分等中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计算方法改进探讨——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环鄱阳湖区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和土地利用程度耦合的生态分区识别与管理——以滦河流域为例
从“拓空间”到“挖空间”——无锡市滨湖国土分局致力精细化管理助力区域转型纪略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
基于生态用地约束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