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85)
- 2023(20132)
- 2022(17322)
- 2021(15975)
- 2020(13313)
- 2019(30405)
- 2018(30133)
- 2017(57286)
- 2016(31032)
- 2015(34923)
- 2014(34786)
- 2013(34354)
- 2012(31690)
- 2011(28795)
- 2010(29044)
- 2009(26798)
- 2008(26167)
- 2007(22961)
- 2006(20476)
- 2005(18621)
- 学科
- 济(139938)
- 经济(139778)
- 管理(91871)
- 业(83990)
- 企(68975)
- 企业(68975)
- 方法(54513)
- 数学(47127)
- 数学方法(46537)
- 中国(37324)
- 农(35394)
- 地方(33519)
- 财(32828)
- 业经(30634)
- 学(29339)
- 制(27224)
- 农业(23880)
- 环境(22969)
- 贸(22130)
- 贸易(22114)
- 银(21528)
- 银行(21481)
- 易(21328)
- 融(21246)
- 金融(21241)
- 行(20607)
- 理论(20587)
- 和(20531)
- 技术(19735)
- 务(19603)
- 机构
- 大学(442065)
- 学院(441228)
- 济(183189)
- 经济(179298)
- 管理(170753)
- 研究(154711)
- 理学(146403)
- 理学院(144719)
- 管理学(142166)
- 管理学院(141361)
- 中国(116760)
- 京(95427)
- 科学(94055)
- 财(85306)
- 所(77927)
- 研究所(70483)
- 农(70188)
- 中心(69756)
- 江(69370)
- 财经(66853)
- 业大(63825)
- 经(60561)
- 北京(60349)
- 范(59294)
- 师范(58695)
- 院(56615)
- 经济学(55608)
- 农业(54278)
- 州(53638)
- 经济学院(49634)
- 基金
- 项目(297041)
- 科学(234170)
- 研究(218198)
- 基金(214993)
- 家(187101)
- 国家(185562)
- 科学基金(159488)
- 社会(138466)
- 社会科(131199)
- 社会科学(131166)
- 省(116322)
- 基金项目(113467)
- 自然(102659)
- 自然科(100168)
- 自然科学(100145)
- 教育(100119)
- 自然科学基金(98300)
- 划(97537)
- 编号(88657)
- 资助(88369)
- 成果(72041)
- 重点(67144)
- 发(66228)
- 部(65443)
- 课题(61834)
- 创(61327)
- 创新(57378)
- 国家社会(57064)
- 科研(56331)
- 教育部(56147)
- 期刊
- 济(211898)
- 经济(211898)
- 研究(135264)
- 中国(91256)
- 学报(67937)
- 管理(65744)
- 财(65502)
- 农(63942)
- 科学(63288)
- 大学(52134)
- 教育(49848)
- 学学(49068)
- 农业(43835)
- 融(41910)
- 金融(41910)
- 技术(40352)
- 业经(33689)
- 经济研究(33462)
- 财经(33420)
- 经(28660)
- 问题(26911)
- 业(22471)
- 技术经济(22112)
- 图书(21642)
- 理论(20737)
- 科技(20674)
- 资源(20650)
- 现代(19960)
- 版(19834)
- 贸(19660)
共检索到672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江波 于冬梅 孙金梅
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理论界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种种问题,但目前黑龙江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动调节黑龙江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文章借鉴自适应控制理论的思想,提出黑龙江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它能根据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变化自动调节其稳定性,以达到整个黑龙江区域生态体系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区域生态经济 协调发展 自适应控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孙晓
选取20012014年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发展不一致。旅游经济指数呈现M形状,先上升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上变化不大,相对较为稳定,整体发展水平也不高。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来看,整体耦合协调度上升;从耦合协调度发展类型来看,2001年属于发展不平衡阶段,20022006年属于转型发展阶段,20072014年属于协调发展阶段。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相利 庄海燕
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及其不一致指数,解析人口分布与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度。黑龙江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加强,经济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有弱化的趋势;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以高集中度的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集中度逐渐降低的圈层结构格局;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黑龙江省应继续适应经济集聚发展的态势,相应地人口也应进一步向省域的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等重点开发区域集中;促进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人口的跨区域合理流动;经济落后区与经济滞后区应实行合理的人口迁出政策,放宽经济极化区与经济超前区的人口迁入政策,从而实现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协调性。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格局 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岩铁 赵磊
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需要有高水平的农业高职教育支撑,农业高职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巩固服务面向、调整专业布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一流的农业高职教育,增强服务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郑丽娟 万志芳 李微
根据系统论观点,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构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森工林区的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不好,只有少数年份是真正的优良协调;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总协调度较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森工林区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协调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琳 张涛
文章以黑龙江省的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指数极速发展,从0.053提升到0.667,旅游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指数从2003年0.623提升到2017年的0.856,总体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尽管2011~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下降,但之后又有回升趋势。(2)12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方面,除大庆市不断向好、鸡西市指标有所下降以外,各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很小,基本格局变化不大。(3)总体来看,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中度耦合协调逐渐过渡到极度耦合协调类型,两者的要素关联水平较好,彼此促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素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2011年经历了急剧下降,其他年份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向好的,两系统的耦合度除了在2009~2010年处于中耦合水平,其他年份处于极强耦合状态,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向好,2016年开始进入高级协调发展阶段。(2)黑龙江省12个地市整体从中城市化区转向偏高城市化区,高城市化地区在减少,偏高城市化区在增加,低城市化区开始显现,除哈尔滨市是劣生态环境区外,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3)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涉及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和中度协调发展三种类型,并且除伊春市、鹤岗市和鸡西市以外,其他9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不断向好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钰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点在于调控两者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关系。在掌握两者协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预测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状况,并明确未来的调控方向和力度,对于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文章提出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的预测模型,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方法和依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区域互惠互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可有效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形态,虽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巧素
自工业革命伊始,生态环境相较于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让步地位,直到山清水秀的生活状态逐渐远离人类生活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拥有良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差异造就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分化,如平原地带和高原丘陵地带的经济状况具有明显区别。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以及可行性战略路径进行研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发明
近年来,浙江的工业经济发展很快,同时也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影响并制约着浙江经济的发展。文章试图从这种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中探求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浙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及措施,以达到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经济集聚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钊平
改革开放后,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度的经济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文章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组间的差异。为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各产业的发展差异以及组间差异,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江苏省 区域经济差异 协调发展 信息产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飞 孙攀
FDI是利用高质量外资的重要抓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出其具体数值;基于1990~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域莫兰指数对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2)FDI与区域协调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利用高质量外资,以及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温薇 田国双
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国家天保一期、二期工程的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出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跨区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被逐渐关注。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功能区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博弈视角研究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生态补偿的主客体,探求各级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寻找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路径,以推动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工作的更好开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 跨区域 生态补偿 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