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4)
2023(13537)
2022(11586)
2021(10816)
2020(9442)
2019(21836)
2018(21919)
2017(43050)
2016(23300)
2015(26819)
2014(27204)
2013(26636)
2012(24797)
2011(22355)
2010(22496)
2009(21021)
2008(20895)
2007(18743)
2006(16026)
2005(14376)
作者
(67349)
(56268)
(56201)
(53681)
(35788)
(27050)
(25784)
(22147)
(21277)
(20079)
(19038)
(18848)
(17722)
(17660)
(17634)
(17415)
(17139)
(16575)
(16311)
(16138)
(14000)
(13870)
(13845)
(12879)
(12846)
(12569)
(12478)
(12460)
(11525)
(11256)
学科
(99528)
经济(99410)
管理(67078)
(64716)
(51785)
企业(51785)
方法(51114)
数学(45411)
数学方法(44932)
(28989)
(27259)
中国(26745)
(20502)
业经(19788)
(19662)
(18765)
贸易(18759)
(18224)
农业(17921)
(16988)
地方(16959)
银行(16954)
(16749)
财务(16691)
财务管理(16648)
理论(16348)
(16173)
(16167)
金融(16165)
企业财务(15784)
机构
大学(343442)
学院(341756)
(144077)
经济(141171)
管理(133303)
理学(115244)
理学院(114086)
管理学(112176)
管理学院(111554)
研究(109495)
中国(84318)
(71334)
(69412)
科学(65169)
财经(55422)
(54722)
(54473)
中心(51659)
(50337)
(50079)
业大(49382)
研究所(49212)
经济学(45598)
北京(44663)
(43495)
农业(43280)
师范(43037)
经济学院(41491)
财经大学(41218)
(39660)
基金
项目(224572)
科学(177083)
研究(164671)
基金(163920)
(141702)
国家(140556)
科学基金(120957)
社会(104971)
社会科(99505)
社会科学(99481)
(87338)
基金项目(85938)
教育(77487)
自然(77416)
自然科(75610)
自然科学(75589)
自然科学基金(74243)
(73668)
资助(68538)
编号(67448)
成果(55385)
(51213)
重点(50474)
(47625)
(46387)
课题(46304)
教育部(44305)
国家社会(43600)
创新(43410)
科研(43375)
期刊
(151465)
经济(151465)
研究(98170)
中国(60295)
(54145)
学报(51348)
(48607)
管理(47220)
科学(46452)
大学(39392)
学学(37212)
教育(35452)
农业(32803)
(31544)
金融(31544)
技术(30858)
财经(27812)
经济研究(25044)
业经(24820)
(23815)
问题(21134)
统计(18917)
(17516)
理论(17151)
技术经济(17008)
(16968)
(16606)
商业(16281)
(15698)
实践(15405)
共检索到494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伯驰   吕光明  
现有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研究存在缺乏理论基础、操作相对机械、结果不够精准等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将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为经济收入较高且足够稳定的非脆弱群体,然后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脆弱性估计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确定中等收入群体脆弱性水平的上下限标准,进而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后剖析家庭进入和退出中等收入群体的微观驱动因素并研判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第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可以设定为1%和10%的脆弱性水平所对应的家庭人均持久性收入,2014年和2016年对应的比重分别为29.82%和32.71%,而且城乡和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和东部地区趋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二,人力资本、职业特征、家庭负担、收入结构是驱动家庭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要达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求,2016—2035年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增长率至少应达到3%和5%。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栋  刘文璋  
后扶贫时代背景下,将低收入家庭中特殊困难人员以“单人户”的形式纳入低保制度覆盖范围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探索。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构建了“制度结构—个体差异—治理策略”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反事实结果,分析了低保制度对低收入群体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低保制度对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备显著的缓解作用;其减贫效应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农村大于城市,西部大于东、中部地区。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应逐步扩大低收入群体以“单人户”入保的制度覆盖面,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应将贫困脆弱性纳入到现行低收入家庭贫困预警机制之中,提升对该群体整体致贫风险的动态监测能力;应考虑城乡与区域之间低保制度对低收入群体贫困脆弱性缓解作用的差异性,确保低保制度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均衡兜底的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龙莹  
本文采用相对分布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数据库(CHNS)1988—2010年居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对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进行分解。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中,"经济增长效应"大于"收入分配效应",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分布曲线平移产生的效应大于收入分配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分布形状变化产生的效应,同时,"收入分配效应"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另一方面,向下相对极化指数大于向上相对极化指数,且向下相对极化指数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说明从长期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提高,而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原本的中等收入群体向下落入低收入区间的比重大于向上成为高收入群体的比重,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启发  王侠英  蒋翠侠  
为深入揭示安徽省城乡居民贫困脆弱性特征,在构建城乡居民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灰色关联法,以安徽省1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别对其城镇和乡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对安徽省城镇和乡村居民贫困脆弱性影响均最大;安徽省城镇和乡村居民贫困脆弱性均存在地区分布的特点,北部地区城乡居民贫困脆弱性高于南部地区。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给出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启发  王侠英  蒋翠侠  
为深入揭示安徽省城乡居民贫困脆弱性特征,在构建城乡居民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灰色关联法,以安徽省1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别对其城镇和乡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对安徽省城镇和乡村居民贫困脆弱性影响均最大;安徽省城镇和乡村居民贫困脆弱性均存在地区分布的特点,北部地区城乡居民贫困脆弱性高于南部地区。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给出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章奇  何帆  刘明兴  
近年来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文献中屡见不鲜。本文认为金融自由化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一个独立效应,与此同时,金融自由化政策是否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协调一致也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换言之,金融自由化作为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仅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也会显著地影响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经验证据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何利  
不确定性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企业柔性理财能够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本文从脆弱性视角分析企业柔性理财,并提出基于脆弱性分析框架的柔性理财分析模型,以及相应的柔性理财策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华  伍志文  
进入2004年,金融改革明显提速。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否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稳定。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修娜  万海远  李实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卫东   孙超   何丽  
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促使大量农民工参加灵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即工资收入水平下降和工作中断概率上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效应迫使很多农民工转行参加新型灵活就业,一方面导致农民工就业的“去技能化”,降低了其工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增大了农民工健康风险,提升了其工作中断概率。以上两方面因素均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劳动就业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等,是保证农民工稳定获得较高收入进而改善其就业状况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卫东   孙超   何丽  
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促使大量农民工参加灵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即工资收入水平下降和工作中断概率上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效应迫使很多农民工转行参加新型灵活就业,一方面导致农民工就业的“去技能化”,降低了其工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增大了农民工健康风险,提升了其工作中断概率。以上两方面因素均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劳动就业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等,是保证农民工稳定获得较高收入进而改善其就业状况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秦升泽  李谷成  
[目的]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期追踪数据,运用VEP法测算了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然后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及中介效应机制。[结果]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比东部地区高;精准扶贫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户贫困脆弱性,政策效应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愈发显著;实证估计结果通过了连续型DID法与PSM-DID法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脆弱性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对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大于对非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中介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方式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结论]在贫困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应保持帮扶政策持续稳定,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识别贫困户和制定扶贫政策时,需关注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农户,提升其应对外界风险冲击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形成多方面减贫合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德勇  方文恪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1986~2008年银行的脆弱性指数线,争取对银行体系存在的脆弱性风险进行测度量化,找出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来源。本文得出的结论认为我国银行体系主要面临的脆弱性是银行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并证明了1986~2008年的脆弱性变化趋势图和定性分析相吻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敏  谭德凯  
基于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统计部门的数据,结合十年来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和全球经济形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的指标进行了选择,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法做出了定量的测度。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其中流动性风险逐渐减少,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不断波动。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防止突然的流动性反转、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工具的操作水平以合理配置外汇资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青荣  
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初级人力资本存量占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缺乏弹性,而中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和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拉动作用不仅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且短期效应也十分明显。初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中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和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从调整人力资本结构视角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