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6)
- 2023(13356)
- 2022(11323)
- 2021(10950)
- 2020(9381)
- 2019(21923)
- 2018(21537)
- 2017(41259)
- 2016(21997)
- 2015(24903)
- 2014(24740)
- 2013(24576)
- 2012(22378)
- 2011(20117)
- 2010(19684)
- 2009(18155)
- 2008(17890)
- 2007(15645)
- 2006(13071)
- 2005(11657)
- 学科
- 济(92855)
- 经济(92755)
- 业(60629)
- 管理(59365)
- 企(46886)
- 企业(46886)
- 方法(46398)
- 数学(41968)
- 数学方法(41479)
- 农(27039)
- 中国(26677)
- 财(24454)
- 贸(19087)
- 贸易(19081)
- 易(18665)
- 农业(18432)
- 学(18071)
- 业经(17916)
- 制(16598)
- 地方(16110)
- 务(15189)
- 财务(15145)
- 财务管理(15111)
- 企业财务(14395)
- 银(14170)
- 银行(14144)
- 融(13662)
- 金融(13659)
- 行(13505)
- 和(13098)
- 机构
- 大学(313209)
- 学院(311169)
- 济(135326)
- 经济(132887)
- 管理(120691)
- 研究(106183)
- 理学(105212)
- 理学院(104043)
- 管理学(102247)
- 管理学院(101656)
- 中国(80839)
- 京(64860)
- 科学(63846)
- 财(59856)
- 农(52750)
- 所(52727)
- 中心(49496)
- 财经(48770)
- 研究所(48356)
- 业大(46355)
- 经(44624)
- 江(43609)
- 经济学(43338)
- 农业(41603)
- 北京(40423)
- 范(39747)
- 师范(39341)
- 经济学院(39268)
- 院(38099)
- 财经大学(36565)
- 基金
- 项目(214524)
- 科学(170182)
- 基金(159799)
- 研究(154109)
- 家(140087)
- 国家(138983)
- 科学基金(119268)
- 社会(100524)
- 社会科(95436)
- 社会科学(95413)
- 基金项目(84207)
- 省(81154)
- 自然(77251)
- 自然科(75515)
- 自然科学(75491)
- 自然科学基金(74200)
- 教育(71315)
- 划(69449)
- 资助(66038)
- 编号(60402)
- 部(49171)
- 重点(48573)
- 成果(48515)
- 发(45803)
- 创(44472)
- 国家社会(43064)
- 教育部(42366)
- 科研(41997)
- 创新(41764)
- 课题(41203)
共检索到443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永和 蒋永穆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城镇贫困问题凸显,这种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根源于体制转型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脆弱性不断提高。脆弱性不同于贫困,脆弱性指的是陷入贫困或者陷入更深贫困的可能性或者概率,它包括风险冲击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个方面。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风险冲击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和收入增长缓慢等因素导致的抵御风险能力的下降,是低收入人群脆弱性提高的原因。预防贫困的发生是成本最低的反贫困政策,降低脆弱性着眼于防治贫困的发生,可以有效地克服贫困陷阱带来的困扰,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脆弱性 贫困 风险 冲击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庆田 王瑞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扶贫工作重点由贫困治理转向贫困预防,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相对贫困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而普惠金融对于缓解城镇家庭相对贫困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渗透度、使用度、满意度三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各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然后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前瞻性指标贫困脆弱性对城镇家庭未来贫困可能性进行测算,最后运用实证模型分析普惠金融对城镇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城镇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这种影响可通过普惠金融支持家庭加大教育投入、开展创业活动两条途径发挥作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应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在贫困预防中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贫困脆弱性识别机制,将城镇低收入家庭纳入金融扶贫体系中;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脆弱家庭的教育投入与创业活动,提高收入水平和资本积累;三是提升金融对城镇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的支持,缓解区域间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万里洋 吴和成 卢维学
基于中国居民两轮微观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构建期望贫困概率模型测量城市家庭贫困脆弱性,并从全国、地区、家庭维度进行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国际减贫的边际效应有所下降,城市慢性贫困持续好转,而暂时性贫困却有加剧迹象;相对贫困日益突出,且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严峻,黑龙江贫困形势出现恶化,河南、湖南隐形贫困覆盖面最广,河南、湖北、湖南及重庆则是贫困高发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贫困脆弱性年轻家庭化趋势明显,户主性别已退化为贫困脆弱性的非影响因素,而婚姻、孩子抚养问题成为扰动家庭稳定主要风险;个体教育的投入已无法形成抑制效应,只有均衡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才是减少贫困脆弱性的有效手段。从有效性识别来看,全国相对贫困线适用于慢性贫困脆弱性,地区相对贫困线适合暂时性贫困脆弱性,而高脆弱性识别则能助力精准脱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伯驰 曹景林
文章选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计算和分析京津冀地区贫困脆弱性耦合协调度,同时结合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指标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空间维度看,京津冀地区贫困脆弱性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河北省各市的贫困脆弱性程度要远高于北京和天津;从时间维度看,京津冀地区贫困脆弱性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对贫困脆弱性的贡献更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荣 张志国
利用1993~2009年CHNS的6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采用统计分析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的整体变动趋势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整体脆弱程度呈不断下降趋势;贫困脆弱状态是一种暂时性贫困脆弱状态,并且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脱离贫困脆弱和进入贫困脆弱均呈现状态依赖性,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进入和脱离贫困脆弱;贫困脆弱群体的不同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脆弱群体的阶层有所差别,非贫困脆群体的不同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
关键词:
农村家庭 贫困脆弱性 动态演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广华 刘飞 章元
利用1995~2005年山西、山东两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在国内首次尝试从资产视角来综合研究贫困脆弱性、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问题,并在区分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随机性贫困和结构性贫困。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静态的角度看,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决定;而从长期、动态的视角看,农户是否陷入或脱离贫困则取决于结构性因素,时间越长,结构性因素越重要。从资产的角度看,中国农户应该积累更多的生产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降低其贫困脆弱性。
关键词:
贫困脆弱性 随机性贫困 结构性贫困 农户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曲一申
由于贫困持续期较长,当期贫困不能充分反映其不利地位的原因和后果,基于脆弱性的视角考察长期贫困与持续贫困非常必要。文章通过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状况及其阻断的财政教育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子代、父代的贫困脆弱性从1991年至2015年均呈现下降趋势;贫困脆弱性具有较强的城乡、地区异质性;贫困脆弱性具有代际传递特点;财政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缓解长期贫困,降低子代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该减贫效应对父代教育水平较低的子代影响作用更强;相对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减弱作用更明显。文章的发现有利于解决财政政策反贫困对象的瞄准问题,为财政政策缓解长期贫困的讨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海洋 韩晓
信息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度量了"家庭贫困脆弱性"指标,结合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助于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金融素养和强化信任机制来缓释风险冲击而实现,其中货币基金和投资业务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效应对于中部地区、物质禀赋更高、抚养比更低的家庭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也要着力关注部分群体面临的"数字劣势"问题,加强普及教育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得出的结论对于理解数字金融的发展效应以及减贫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贫困脆弱性 数字鸿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玉梅 丁凤霞
相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防治对我国2020年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框架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贫困脆弱性作为贫困防治的关键指标,更加关注农村人口的未来福利特征。文章以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宿迁为研究对象,探究相对贫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特征及务工对减缓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4 000元、6 000元和8 000元三条贫困线下,脆弱农户占总样本的比重分别为30.70%、43.57%和52.63%;参与务工显著降低总样本的脆弱性水平,且外出务工比本地务工在减缓贫困脆弱性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因此,扶贫政策应注重政策靶向目标的修正,将目标更多集中于未来贫困农户;进一步落实产业配套政策,推动就业扶贫,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从而实现脱贫可持续性;虽然外出务工更能减缓未来贫困,但在实践中既要考虑收入维度的益贫效率,也应关注支出型贫困问题。
关键词:
贫困脆弱性 就业扶贫 贫困防治 相对贫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子宁 郑伟 贾若 景鹏
医疗保险能否有效减少贫困,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基于资产度量个体的贫困脆弱性(即陷贫概率),实证分析医疗保险参保行为及其保障水平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医疗保险和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减贫效果都存在健康异质性,对健康状况差的群体有显著的减贫效果,而对健康状况好的群体减贫效果不显著。此外,本文证实了改善劳动供给是医疗保险减贫的重要中介渠道之一。
关键词:
医疗保险 贫困脆弱性 健康扶贫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伯驰 段志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减贫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居民贫困理应发挥出应有成效。文章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切入,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低保制度并没有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没有改变。根据不同贫困类型家庭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低保会提高在当期处于贫困状态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梳理背后的影响机制,发现获得低保救助的农村家庭会减少其劳动时间,也即存在显著的福利依赖效应,同时也会降低农村家庭的主观社会地位,削弱其向上流动的信心,此外还会减少从外部获得的私人转移支付数额,不利于未来贫困状况的改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超 李林木
长久以来,相关文献多集中于讨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当期贫困的影响,而忽视了远期效果。借助CFPS2012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城乡低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文中采取倾向值匹配(PSM)方法以尽可能消除样本选择偏误。基本结果表明:低保制度对贫困脆弱性并未产生明显的改善效果,反而有可能增加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对于城市和农村家庭都是成立的。本文认为,低保制度未降低贫困脆弱性至少有如下原因:一是制度执行中存在瞄准偏差;二是低保挤出了参保家庭的私人转移支付;三是低保降低了居民的工作意愿。机制分析支持了上述论断。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前瞻性视角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果进行再评估,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方针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超 李林木
长久以来,相关文献多集中于讨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当期贫困的影响,而忽视了远期效果。借助CFPS2012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城乡低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文中采取倾向值匹配(PSM)方法以尽可能消除样本选择偏误。基本结果表明:低保制度对贫困脆弱性并未产生明显的改善效果,反而有可能增加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对于城市和农村家庭都是成立的。本文认为,低保制度未降低贫困脆弱性至少有如下原因:一是制度执行中存在瞄准偏差;二是低保挤出了参保家庭的私人转移支付;三是低保降低了居民的工作意愿。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荣 张志国
本文利用1993—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农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将总体贫困脆弱分解为慢性贫困脆弱和暂时性贫困脆弱,同时考察贫困脆弱动态与家庭特征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程度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村家庭更多表现为慢性贫困脆弱;慢性贫困脆弱比重与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呈U型关系,与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暂时性贫困脆弱比重则相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丽 蔡超
本文从贫困脆弱性这一前瞻性视角出发,对公共产品供给与减贫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讨论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次序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公共产品的减贫效应不同,由强到弱的次序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教育、医疗、劳动市场培育、社会保障。最脆弱群体具有一定特殊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培育劳动市场,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能对最脆弱的家庭产生最大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