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9)
- 2023(12989)
- 2022(10668)
- 2021(10112)
- 2020(8427)
- 2019(19334)
- 2018(18803)
- 2017(35824)
- 2016(18775)
- 2015(20938)
- 2014(20665)
- 2013(20456)
- 2012(18511)
- 2011(16594)
- 2010(15994)
- 2009(14488)
- 2008(13703)
- 2007(11428)
- 2006(9552)
- 2005(8275)
- 学科
- 济(81134)
- 经济(81058)
- 管理(54609)
- 业(50387)
- 方法(41090)
- 企(40353)
- 企业(40353)
- 数学(37392)
- 数学方法(36944)
- 中国(22322)
- 农(21031)
- 财(20019)
- 环境(16815)
- 贸(16405)
- 贸易(16399)
- 业经(16153)
- 易(16070)
- 学(15349)
- 农业(14195)
- 制(12845)
- 地方(12839)
- 务(12491)
- 财务(12454)
- 财务管理(12430)
- 和(12284)
- 企业财务(11923)
- 划(11824)
- 银(11721)
- 银行(11707)
- 技术(11666)
- 机构
- 大学(264476)
- 学院(263447)
- 济(118077)
- 经济(116213)
- 管理(105729)
- 理学(92936)
- 理学院(92003)
- 管理学(90509)
- 管理学院(90025)
- 研究(89838)
- 中国(68656)
- 京(54588)
- 科学(53441)
- 财(50874)
- 所(43198)
- 财经(42293)
- 中心(41200)
- 农(40906)
- 研究所(40007)
- 经(38976)
- 业大(38525)
- 经济学(37723)
- 江(34297)
- 经济学院(34163)
- 北京(34034)
- 院(33210)
- 范(32542)
- 师范(32216)
- 农业(32080)
- 财经大学(32019)
- 基金
- 项目(190686)
- 科学(153001)
- 基金(144069)
- 研究(136624)
- 家(126523)
- 国家(125607)
- 科学基金(108883)
- 社会(91435)
- 社会科(87039)
- 社会科学(87018)
- 基金项目(75822)
- 省(70862)
- 自然(70406)
- 自然科(68815)
- 自然科学(68797)
- 自然科学基金(67584)
- 教育(62032)
- 划(60810)
- 资助(58771)
- 编号(51619)
- 部(43827)
- 重点(43092)
- 发(40884)
- 国家社会(40015)
- 创(39911)
- 成果(39221)
- 教育部(37941)
- 创新(37484)
- 科研(37195)
- 人文(36570)
共检索到365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德明 何红渠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可持续性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而生态可持续性评价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准尺度。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ackernagel和Rees提出并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与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评价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以此来判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文章通过借鉴这一方法,评估了湖南省2004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消费水平,由此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赤字1.2082hm2,即区域生态消费水平处于不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和改善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钰乔 赵鑫 王兴 刘胜利 刘洋 张海林
为探究我国小麦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动态,分析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基于2005—2014年中国小麦生产的农资投入及产量数据,系统分析我国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净碳吸收量与可持续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小麦生产系统表现为碳汇,小麦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所造成的碳足迹最大,占总碳足迹的比例为55.25%64.77%。2005—2014年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的净碳吸收量逐年上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逐年降低,可持续性指数逐年升高。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净碳吸收量及可
关键词:
小麦 碳足迹 可持续性指数 气候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建坤 顾锦磊
房地产业是资源消耗多、排放量大的产业。引导房地产开发向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科学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生态足迹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的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容量,指出应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计算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改变了传统的以全球公顷为计量单位的分析思路。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江苏省房地产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严重"生态赤字"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建议,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房地产开发 国家公顷 生态赤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宇辉 彭希哲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加拿大学者Mathis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 ;然后对中国 2 0 0 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 1.4743 5hm2 ,而人均承载力只有 1.0 5 3 0 6hm2 ,生态赤字为 0 .42 12 9hm2 ,中国发展具有强不可持续...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可持续性度量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镭 刘立涛
本文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能源决策的完整性、能源供给安全、能源消费的可持续性以及能源技术与教育4个方面构建中国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出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所处阶段及其薄弱环节。研究认为:①中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能源价格快速攀升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是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关键挑战,制订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需从能源安全供给、经济竞争力以及环境可持续性3个角度入手,协调好3者之间的关系,促进3者共同发展;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发现,中国现阶段能源政策处在由非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的过渡阶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 张安录
以“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为依据,分类核算“消费-产出”生态足迹账户,改进生态可持续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1)“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呈波动递减的态势,具有明显的时序和地域差异性;(2)粮食主产区耕地供给、需求和产出水平均较高,而长江下游经济发达或上游欠发达地区相反;(3)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依托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比较优势,除上海和浙江经济活跃地区不可持续加剧,其余省份生态可持续程度持续向好,但耕地均处于超载利用状态,生态压力较大。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警惕因产量增加带来的可持续假象,注重和防范因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的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伟庆 郝翠 李洪远 鞠美庭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天津市1998—2007年能值流量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并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在与其他地区比较的基础上,定量描述了天津市生态经济格局和发展状态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2007年总能值用量中有89%是不可更新资源,实际人口为其承载人口的1.56倍,超过了402万;近10年中,天津市能值自给率从0.70下降到0.45,能值产出率从3.69下降到2.37,环境负荷率从1998年的4.33上升到2007年的14.45,可持续发展指数从1998年的0.85下降到2007年的0.16。系统高度依赖于反馈能值的投入,区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天津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对提高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琳琪 陈源泉
利用能值理论和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北京郊区农户常规种植、企业常规种植和企业有机种植3种大棚蔬菜的生态经济可持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能值评价方面,企业有机种植模式能值年总投入为6.81×10~(16)sej/hm~2,低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1.19×10~(17)sej/hm~2)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8.53×10~(16)sej/hm~2);能值投资率为44.20,分别是农户常规种植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的2.41和3.81;环境负载率为2.14,低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3.76)与企业常规种植模式(6.29);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8,高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的0.28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的0.19。在经济方面,企业有机种植模式的利润(1.45×10~6元/hm~2)高于农户常规种植模式(3.34×10~5元/hm~2)和企业常规种植模式(负利润)。综合能值与经济2个方面,企业有机种植模式是京郊大棚蔬菜的3种模式中生态经济可持续性最优的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涛 宋沂邈
在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环境管制成为约束燃煤发电污染排放的重要因素。基于能值理论并结合案例研究,分析了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和除尘三大环境治理系统以及整体的投入产出,并用改进的能值指标对燃煤电厂的环境治理系统以及整体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尽管环境治理系统将环境负荷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是环境治理过程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燃煤电厂整体环境负荷高而环境可持续性低。在与火电行业平均水平及环境管制目标要求进行比较后发现,虽然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达标,但是在环保技术的节能改进以及负产出的综合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该项研究对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以及火电行业的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怡 叶菁 刘岑薇 王义祥
为评价“葡萄-灵芝”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研究运用能值分析,从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3个角度比较分析“葡萄-灵芝”复合系统和葡萄单作系统的能值投入和能值产出。结果表明:“葡萄-灵芝(头部脱袋)”(模式C_1)和“葡萄-灵芝(全脱袋)”(模式C_2)2种复合系统与葡萄单作系统(模式M)相比,净能值产出率分别提高了31.48%、34.72%,能值投资率与产投比分别提高了0.95、0.90倍与0.31、0.35倍;能值自给率与环境负载率分别下降了47.42%、46.15%与57.98%、56.75%;可更新能值率与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提高了24.69%、24.03%和2.13、2.11倍。此外,模式C_1较模式C_2的净能值产出率低2.41%,可持续发展指数高0.46%。相比葡萄单作系统,“葡萄-灵芝”复合系统具有更强的经济活力与环境可持续性,在高水平高质量管理下的设施葡萄园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套作,更能体现生态果园复合模式良好的系统活力和发展潜能,虽然系统自我维持能力较弱,受经济社会影响波动较大,果菌复合模式的发展与生产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系统效率 可持续评价 复合系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斯蔼 汤洁 王娟 李海毅
针对吉林省大安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首次对大安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对指标法对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结果进行分级。研究表明,2001年大安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生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均生态赤字为0.56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