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4)
- 2023(15288)
- 2022(13272)
- 2021(12595)
- 2020(10489)
- 2019(24486)
- 2018(23978)
- 2017(46116)
- 2016(24555)
- 2015(27864)
- 2014(27477)
- 2013(26946)
- 2012(24335)
- 2011(21855)
- 2010(21225)
- 2009(19171)
- 2008(18199)
- 2007(15163)
- 2006(12921)
- 2005(10981)
- 学科
- 济(100351)
- 经济(100245)
- 管理(67309)
- 业(63730)
- 企(51994)
- 企业(51994)
- 方法(49244)
- 数学(43972)
- 数学方法(43424)
- 中国(28488)
- 农(26048)
- 财(23586)
- 业经(20787)
- 学(20310)
- 贸(19398)
- 贸易(19389)
- 地方(19002)
- 易(18888)
- 农业(17326)
- 制(15817)
- 环境(15767)
- 和(15266)
- 技术(14810)
- 理论(14740)
- 务(14656)
- 财务(14586)
- 财务管理(14557)
- 企业财务(13804)
- 银(13601)
- 银行(13565)
- 机构
- 大学(343462)
- 学院(339943)
- 济(141749)
- 经济(139050)
- 管理(137782)
- 理学(121151)
- 理学院(119821)
- 管理学(117617)
- 管理学院(117013)
- 研究(114995)
- 中国(84964)
- 京(72605)
- 科学(70736)
- 财(60619)
- 所(55640)
- 农(51941)
- 中心(51636)
- 研究所(51469)
- 业大(50509)
- 财经(50379)
- 经(46335)
- 北京(45673)
- 江(45293)
- 范(44735)
- 师范(44339)
- 经济学(43776)
- 院(42668)
- 农业(40662)
- 经济学院(39635)
- 财经大学(38043)
- 基金
- 项目(245661)
- 科学(194930)
- 基金(181946)
- 研究(177933)
- 家(159021)
- 国家(157813)
- 科学基金(136580)
- 社会(114382)
- 社会科(108608)
- 社会科学(108582)
- 基金项目(96739)
- 省(92490)
- 自然(89466)
- 自然科(87462)
- 自然科学(87441)
- 自然科学基金(85860)
- 教育(81331)
- 划(79017)
- 资助(75151)
- 编号(70757)
- 成果(55544)
- 部(55146)
- 重点(54662)
- 发(51748)
- 创(50815)
- 国家社会(48168)
- 课题(47855)
- 教育部(47565)
- 创新(47536)
- 科研(47299)
- 期刊
- 济(143415)
- 经济(143415)
- 研究(98080)
- 中国(57760)
- 学报(52783)
- 科学(50221)
- 管理(48517)
- 农(46236)
- 财(43720)
- 大学(40719)
- 学学(38392)
- 教育(33456)
- 农业(32830)
- 技术(29276)
- 融(24325)
- 金融(24325)
- 经济研究(24316)
- 财经(23696)
- 业经(22508)
- 经(20302)
- 问题(19077)
- 业(17255)
- 图书(16950)
- 技术经济(16263)
- 科技(16131)
- 资源(15869)
- 理论(15619)
- 统计(15371)
- 贸(15157)
- 版(15109)
共检索到474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车伟
本文以国际劳工组织有关标准为依据 ,比较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关于失业率的定义 ,探讨了失业率的含义和测度失业的困难 ,讨论了中国的失业统计和城镇失业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 0 0 0年中国城镇失业率高达 8.2 7%。鉴于中国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可用于国际比较的调查失业率 ,文章在最后分析了这一普查失业率数字是否高估或低估了中国城镇真实的失业水平。
关键词:
失业率 劳动参与 劳动力市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人口迁移在三大人口变动中最活跃,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然而,文章通过对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迁移强度分布、人口迁移流分布的考察,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分布具有明显的顽健性。胡焕庸线历时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频繁的人口迁移仍未能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影响其稳定性。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第一自然;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第一自然的决定作用密切相关。只要第一自然不变化,中国的人口分布及胡焕庸线就会保持高度稳定,人口迁移分布也不太可能失去顽健性而导致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的改变。
关键词:
顽健性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美玲 封志明
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为工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2000年之人口分布,并在GIS支持下,直观显示了中国2000年人口密度图。研究表明,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仍保持东密西疏,东南部人口密中有疏,西北部人口疏中有密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91.19%,占国土面积的32.24%;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只有8.81%,面积占67.76%;在GIS工具帮助下,清楚界定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地区等若干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人口密集地区。研究认为,196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关键词:
GIS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胡焕庸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天勇
对于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到底是多少 ,各界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作者认为 ,应当按照过去 2 0多年中国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这个较为稳定的系数来推算 ,比较科学和客观 ,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应在 55%水平上。按此推算 ,城镇失业人口加 60 0万长期在家没有工作的职工 ,中国 2 0 0 2年的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 1 2 44% ,为 3 43 7万人。实际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曲线呈下滑趋势。中国如果按真实城镇失业率计算 ,2 0 0 3年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是 4490万人 ,而不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的 2 40 0万。中国未来 1 8年中 ,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将是 2 0 0 3—...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实 邓曲恒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后期,城镇失业下岗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见《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对失业人员的正确界定与甄别无疑是研究失业问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出失业人员规模以及相应的失业率,也才能把握失业人员的各项特征以及行为模式,从而为降低失业率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国官方的失业统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着偏误,导致了对失业的低估,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和严重程度。同样,针对官方认定的失业人员而得出的有关政策建议无疑也会存在误导。这一点已被许多学者所指出,也被统计部门所意识到。如果坚持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判断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翔搏
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民生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难以反映真实的就业状况。为此,本文引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人口因素作为参数构建模型,测算我国1990—2014年实际城镇失业率,进而检验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与已有文献数据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模型测得的数据是准确的,能够较好地衡量我国城镇真实的就业情况,可以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翔搏
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民生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难以反映真实的就业状况。为此,本文引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人口因素作为参数构建模型,测算我国1990—2014年实际城镇失业率,进而检验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与已有文献数据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模型测得的数据是准确的,能够较好地衡量我国城镇真实的就业情况,可以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秀丽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