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4)
2023(9595)
2022(8346)
2021(8105)
2020(6743)
2019(15760)
2018(15534)
2017(29913)
2016(15822)
2015(17778)
2014(17584)
2013(16857)
2012(15220)
2011(13273)
2010(12860)
2009(11336)
2008(10900)
2007(9415)
2006(7847)
2005(6810)
作者
(40726)
(33729)
(33611)
(32243)
(21550)
(16198)
(15548)
(13185)
(13107)
(12065)
(11727)
(11376)
(10593)
(10579)
(10414)
(10265)
(10056)
(9990)
(9854)
(9705)
(8199)
(8077)
(7901)
(7825)
(7706)
(7621)
(7453)
(7357)
(6735)
(6578)
学科
(56739)
经济(56667)
管理(47408)
(43869)
(37855)
企业(37855)
方法(30794)
数学(27142)
数学方法(26779)
(20465)
银行(20319)
(19272)
(18986)
(17627)
中国(14809)
(14475)
(13505)
金融(13503)
业经(13043)
(12138)
财务(12099)
财务管理(12055)
企业财务(11459)
(11320)
制度(11304)
(10824)
贸易(10812)
理论(10666)
(10562)
业务(10229)
机构
学院(204527)
大学(203289)
管理(85477)
(82786)
经济(81042)
理学(73834)
理学院(73146)
管理学(71949)
管理学院(71556)
研究(57647)
中国(53329)
(41119)
(40811)
财经(33141)
科学(32973)
(31104)
中心(30888)
(30373)
(29182)
业大(27707)
(25942)
经济学(25886)
财经大学(25225)
(25085)
北京(24561)
(24492)
师范(24223)
(23648)
经济学院(23599)
研究所(23317)
基金
项目(141838)
科学(113538)
研究(105667)
基金(105126)
(90036)
国家(89268)
科学基金(79356)
社会(67872)
社会科(64424)
社会科学(64410)
基金项目(56279)
(55036)
自然(51874)
自然科(50772)
自然科学(50763)
教育(50287)
自然科学基金(49875)
(45898)
编号(43359)
资助(42535)
成果(33265)
(32192)
重点(31381)
(30389)
(28986)
教育部(28614)
课题(28516)
国家社会(28320)
人文(28318)
创新(28289)
期刊
(82931)
经济(82931)
研究(58512)
中国(38463)
(34341)
(33511)
金融(33511)
管理(31692)
学报(26693)
科学(25896)
(24404)
大学(21868)
教育(21533)
学学(20690)
技术(20110)
财经(16394)
农业(14901)
业经(14069)
(13912)
经济研究(12587)
理论(11384)
财会(11051)
问题(10997)
实践(10588)
(10588)
技术经济(9610)
图书(9129)
商业(9067)
(9051)
统计(8851)
共检索到300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义华  罗学宏  易思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点内容,也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在梳理当前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理论和方法,探讨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这一课题。通过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在分析总结被监管当局取消任职资格的高管人员失败原因基础上,构建基于监管者视角的银行高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提出改进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二斌  
在当前货币信贷政策稳健和影子银行体系膨胀等形势下,基层银行高管人员相关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问题凸显,动摇了银行审慎经营的基础,滋生了不规范经营行为,造成了损害客户利益、危害银行安全、败坏行业风气、降低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本文在深入分析基层银行高管人员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影响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监管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对基层银行高管人员持续监管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惠玲  
银行高管人员被认为是新设银行成败的首要因素,国际监管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在对高管市场准入审查方面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而我国在高管的市场准入监管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立法、变“时点”监管为持续监管以及构建良好外部环境等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忠清  
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准入、退出及履职的监管,不仅是提高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监管部门从源头上促进银行依法合规经营、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目前对银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还需进一步完善。文章从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福建银监局的创新监管方式,提出提高任职资格监管有效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银监会提出的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监管理念的实现。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宏生  
人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风险。当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银行机构高管人员的监管,对于防范操作风险和案件发生,提高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构建对银行机构高管人员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法规体系,实现人本监管;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加强行为监管;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机制约束;四是提高档案管理科技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胡庆康   徐云程  
如何进行有效的银行监管,自银行系统产生以来一直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各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银行监管问题,甚至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因银行监管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慧  
内容提要:传统的单一机构监管体系已经无法适应银行业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变化的需要。并表监管是各国监管领域的一种重要监管理念和方法,日益成为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当局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文章试图从并表监管的基本内涵、银行集团风险特征及并表监管的理论追溯、并表监管关注的主要风险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我国并表监管的完善与发展。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孙伍琴  汪婷  
该文从监管政策、监管机构和监管法律等角度剖析了我国现行的外资银行监管体系不完善的一面,并在借鉴典型国家外资银行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体制的新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正刚  李仁兵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的操作模式,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措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鹰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宏观经济正在从旧的增长路径向新的稳态均衡增长路径变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由高速步入"中低速",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微刺激"与防风险并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改革发展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张启阳  王立元  
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其正负程度如何,将取决于我国"金融深化"的水平与速度、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经济的参与度以及我国中央银行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程度。针对我国目前外资银行监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应构造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以金融系统中的各种自律性组织为辅的、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磊  
后WTO时期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更加自由和便利,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也给外资银行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内外资银行有别的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的客观需要,宜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高效的外资银行监管机制。应以审慎性原则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为目标,以WTO规则为基准,完善外资银行监管模式;还需依据《巴塞尔协定》明确规定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框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戚拥军  彭必源  
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职消费纯粹是高管人员在浪费公司的剩余资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认为,该观点完全忽视了在职消费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显赫身份等积极作用。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职消费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一般是间接的,通常很难准确计量,因而被忽略;而其给公司"浪费的资源"(即在职消费的成本)却可以准确计量。但是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只有全面考察某项在职消费的相关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评价该项在职消费是否对公司有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