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9)
- 2023(11987)
- 2022(9863)
- 2021(9337)
- 2020(7925)
- 2019(18381)
- 2018(18178)
- 2017(34502)
- 2016(19067)
- 2015(21764)
- 2014(21595)
- 2013(20305)
- 2012(18070)
- 2011(16023)
- 2010(15839)
- 2009(13582)
- 2008(12924)
- 2007(10941)
- 2006(8906)
- 2005(7547)
- 学科
- 济(67826)
- 经济(67764)
- 业(51110)
- 管理(50249)
- 企(40585)
- 企业(40585)
- 方法(38327)
- 数学(34961)
- 数学方法(34303)
- 中国(22308)
- 农(18225)
- 财(16989)
- 理论(15541)
- 业经(14504)
- 技术(12401)
- 制(12017)
- 农业(12015)
- 贸(11888)
- 贸易(11882)
- 务(11651)
- 易(11605)
- 财务(11597)
- 财务管理(11571)
- 银(11328)
- 银行(11300)
- 教学(11156)
- 险(11109)
- 保险(11017)
- 企业财务(10965)
- 学(10892)
- 机构
- 学院(250269)
- 大学(245587)
- 管理(99989)
- 济(96032)
- 经济(94002)
- 理学(87516)
- 理学院(86649)
- 管理学(84722)
- 管理学院(84270)
- 研究(72940)
- 中国(56170)
- 京(49513)
- 财(44255)
- 科学(44226)
- 农(37943)
- 业大(37508)
- 江(36471)
- 财经(36245)
- 中心(35757)
- 所(33970)
- 经(33271)
- 范(33047)
- 师范(32695)
- 技术(32357)
- 研究所(31292)
- 北京(30089)
- 农业(29879)
- 经济学(29696)
- 州(28419)
- 财经大学(27483)
- 基金
- 项目(178602)
- 科学(142560)
- 研究(132984)
- 基金(128965)
- 家(111480)
- 国家(110540)
- 科学基金(97129)
- 社会(82871)
- 社会科(78599)
- 社会科学(78577)
- 省(72251)
- 基金项目(68177)
- 教育(67728)
- 自然(63825)
- 自然科(62481)
- 自然科学(62468)
- 自然科学基金(61336)
- 划(60904)
- 编号(55810)
- 资助(53385)
- 成果(42360)
- 重点(40712)
- 部(40204)
- 课题(39360)
- 创(38506)
- 发(37636)
- 创新(35817)
- 教育部(35546)
- 科研(34687)
- 大学(34442)
- 期刊
- 济(91390)
- 经济(91390)
- 研究(66844)
- 中国(50195)
- 教育(41125)
- 学报(35763)
- 管理(35761)
- 财(34090)
- 科学(33185)
- 农(32770)
- 技术(31559)
- 大学(28824)
- 学学(27200)
- 农业(22671)
- 融(22234)
- 金融(22234)
- 职业(17726)
- 财经(17146)
- 业经(15730)
- 经济研究(15038)
- 经(14649)
- 统计(13184)
- 业(12620)
- 技术教育(12509)
- 职业技术(12509)
- 职业技术教育(12509)
- 策(12208)
- 技术经济(12170)
- 问题(11685)
- 版(11386)
共检索到347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沈洁颖
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保险人才培养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传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与行业企业互动少、课程设置脱离岗位实际等问题,只有立足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构建基于职业素质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及相关制度保障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
保险 职业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沛民
工程专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初论王沛民围绕面向21世纪的工程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正在进行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试图由专业言及专业人才,继而讨论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一、专业和专业人才“专业”二字在汉语里是个涵义极其丰富的多义词。顾名思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冷志明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专业教育,而毕业后又必定要从事于某一职业。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除需要特定的专业素质外,均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素质。这就有一个问题,这些职业素质应该或者说可以从哪里得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经过专门机构的职业培训再上岗就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向兰
随着人工智能和金融综合经营的应用推广,高职金融类教育应该面向培养能够适应综合经营环境和胜任客户维护营销一体化的综合型服务人才。文章以保险职业学院为例,调研发现高职金融类教育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课程发展不均衡、学生自我发展自信不足等问题,并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况敏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社会信息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的档案教育应以职业需求的变化为出发点,以档案职业的变化为导向,着眼于提升档案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积极探索档案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路径。
关键词:
职业导向 高职教育 档案 人才培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于天罡
本文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现存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阐述了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人才素质教育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俊 李荣斌 汪烨 王廷军
作为新升本科地方院校,上海电机学院提出"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文章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工程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工程素质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途径培养技术本科生的工程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
技术本科 人才 培养模式 工程素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夏文先 姚多忠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素质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教育各要素间的贯通,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素质本位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俊 魏访
紧贴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特定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依托湖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优势,深化产学合作,总结出一套"一条主线,两证一体,三方融合,四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构建基于通信行业岗位群的项目式课程体系,推进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室、实训室、车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
职业技能 通信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明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面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急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从职业院校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思路及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杨振刚 陈建国
目前国内许多IE专业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探索新型的I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重点。基于华南农业大学IE专业的现状,参考香港相关大学IE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港式思路的IE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创新。所提新模式应用到华南农业大学的IE人才培养中,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总体良好。
关键词:
工业工程 培养模式 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孟洪武 李广平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在高职办学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其集团的有效运转有力诠释着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集团创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文章以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浅谈"一体两翼"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为主体,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为两翼。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教集团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瑛 何辉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阐释、介绍"工学融合工作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定位、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分析"工学融合工作室"实现校企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产教真正互促融合等创新点。以期把"工学融合工作室"打造成工程造价能力训练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和校企创新平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曲生
高职高专作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高等职业教育阵地,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责任,需要通过优化结构,明晰定位,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科院校和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和"盲区"。由于文科专业投入少,可以大班额上课,成本低,效益好,办学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