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9)
- 2023(14239)
- 2022(12011)
- 2021(11593)
- 2020(9326)
- 2019(21341)
- 2018(20797)
- 2017(39136)
- 2016(22225)
- 2015(25057)
- 2014(24969)
- 2013(23421)
- 2012(21424)
- 2011(19236)
- 2010(19355)
- 2009(16598)
- 2008(15859)
- 2007(13880)
- 2006(11928)
- 2005(10377)
- 学科
- 济(80064)
- 经济(79992)
- 管理(58536)
- 业(56946)
- 企(46881)
- 企业(46881)
- 方法(36437)
- 数学(32298)
- 数学方法(31756)
- 中国(26467)
- 农(23287)
- 教育(21961)
- 财(21305)
- 业经(18587)
- 理论(17113)
- 地方(16909)
- 技术(15682)
- 学(15606)
- 农业(15082)
- 制(14566)
- 贸(14474)
- 贸易(14469)
- 易(14117)
- 策(13703)
- 务(13290)
- 财务(13235)
- 财务管理(13211)
- 企业财务(12569)
- 产业(12372)
- 教学(11733)
- 机构
- 学院(294876)
- 大学(288349)
- 济(115574)
- 经济(113089)
- 管理(110730)
- 理学(96278)
- 研究(96240)
- 理学院(95240)
- 管理学(93466)
- 管理学院(92872)
- 中国(65580)
- 京(59942)
- 科学(55752)
- 财(53274)
- 范(46143)
- 师范(45816)
- 所(45631)
- 江(44649)
- 中心(44042)
- 财经(42635)
- 研究所(41524)
- 农(41223)
- 业大(39181)
- 经(38944)
- 技术(38927)
- 教育(38221)
- 北京(37382)
- 师范大学(36894)
- 院(35419)
- 州(35370)
- 基金
- 项目(198878)
- 科学(160114)
- 研究(155114)
- 基金(141638)
- 家(121276)
- 国家(120116)
- 科学基金(104605)
- 社会(96568)
- 社会科(91501)
- 社会科学(91482)
- 省(80661)
- 教育(80281)
- 基金项目(73723)
- 划(68736)
- 编号(65992)
- 自然(65719)
- 自然科(64228)
- 自然科学(64213)
- 自然科学基金(63072)
- 资助(57640)
- 成果(53965)
- 课题(48852)
- 重点(46047)
- 部(45936)
- 发(44847)
- 创(42711)
- 教育部(40660)
- 年(40275)
- 性(40219)
- 项目编号(39580)
- 期刊
- 济(120839)
- 经济(120839)
- 研究(90572)
- 教育(66206)
- 中国(62513)
- 管理(41546)
- 财(40795)
- 学报(38343)
- 科学(37272)
- 农(36826)
- 技术(34305)
- 大学(31807)
- 学学(28675)
- 农业(25552)
- 融(23922)
- 金融(23922)
- 职业(21586)
- 业经(20827)
- 财经(20740)
- 经济研究(19600)
- 经(18014)
- 问题(15806)
- 坛(15178)
- 论坛(15178)
- 技术教育(14371)
- 职业技术(14371)
- 职业技术教育(14371)
- 技术经济(13407)
- 业(13230)
- 科技(12989)
共检索到429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建国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作为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式的产业学院,不仅是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破局点,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着力点。然而,高职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面临功能定位不准、内部运行混乱、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等问题。面对时代变革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期,高职应加快构建以制度化、实体化为目标,以网式合作、主动供给为途径,以竞争性、激励性为手段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产教双向适应。
关键词:
产业学院 高职 适应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秋霞 陈晓乐 肖斌
揭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对纠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唯产业论、唯就业论等片面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生成理论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存在为适应性的逻辑起点、技能或技术存在依附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孕育期、萌芽期及发展期,演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历史、辩证生成逻辑,逐渐形成了人与技术统一的理性认知。坚持人的生命实践意义与技术的人本价值,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所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可雷 张棉好 许路涵
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增强适应性的内在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反映岗位中的技术实践活动。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阶段过于强调预设和控制学习者的活动,导致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碎片化的问题,应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厚植知行合一的课程范式、坚持动态演化的知识形成机理并且推动课程结构向完整的工作过程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要坚持工学结合,要通过梳理岗位的工作标准并且基于模块按照“还原”和整合融贯的方式再现工作过程,课程要通过“技术的使用”贯彻落实,并通过多主体、多专业的协同教学,共同将技术方案转化为“人工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晓东 张磊 陈立民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审视并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本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分析,梳理政策理路,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新发展格局对本科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新理念和新模式。面向国家技能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层面研究本科职业教育适应性,审视本科职业教育"探索起步—实践调整—资源整合—体系健全"的发展演进历程,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策略等维度探究发展逻辑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魏明
产业集群在演变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对专业性人力资源和特色专业建设的需求,成为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服务对象和基础依据。服务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作为顺应产业变化的创新型专业组织,以职业联系为纽带密切了专业与产业的关系,并具有依存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此,应根据集群组织的特点和具体需求,形成合理的专业地域、类型和层级结构,建立共享型、异质化的专业集群体系,并通过产业内的职业分析方法探索具体化的专业设置方向,切实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专业集群 建设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陆旻瑶 陆小荣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专业认证的实施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人才培养高标准推进的必然、技能人才国际化流动的必然和专业发展高水平实施的必然,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所向。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要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区分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权威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逻辑原则,在专业认证主体上要趋向多主体联动,在专业认证标准上要趋向中国化取向,在专业认证指标上要趋向科学化构建,在专业认证程序上要趋向标准化规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花鸥 曾庆琪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类型特性逐渐凸显,增强适应性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是衡量职业教育重要的质量标准,也是解决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层次矛盾的主要突破口。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它的适应性发展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并把握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实质内涵和理论逻辑,从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等层面寻求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构建,对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乃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晨 张雪翠 李晓娟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内部圈层和外部环境相互纠缠下的本质反映,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是类型化定位下进行中国式职业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从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对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种”适应性、“类”适应性、“个”适应性的综合呈现。逻辑上以人的完整性生成为目标、以深度的产教结构融合为导向、以类型化的中国式职业教育适应体系建构为归宿。因此,职业教育适应性建构应以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为参照,培养完整的人;丰富场域结构,建构深度融合的职教共同体;根植职业教育本体,孕育职业教育自主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理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和评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应包含: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支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优越性。其逻辑主线应把握: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发展基点;激活多元办学关键内核;拓展多维融合基本路径;提高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其实践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审视: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更新教育教学思维理念;聚焦制度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新格局;重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办学开放化;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温婉华 韩树林 张平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根据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在教育结构上要强化系统协同,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专业结构上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技术结构上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华 张燕 魏小华
适应性研究是新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和逻辑使然。从“职能—方法—本质”这三个层面看,职业教育在教育组织形式、基本育人逻辑和人的全面发展认知的适应性呈现出由表及里、循序递进的特征和规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归根结底是让职业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但职业教育同时又面临类型定位过程曲折、教育逻辑偏离和工具理性主义桎梏的困境,其适应性又表现出时代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历史和现实关照出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兼容并蓄,延伸职业教育的维度和视野;坚持特色引领,构建多元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坚持德技双修,融入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加鹏飞 高婷婷 梁伟豪
“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实践探索,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提高职业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的积极尝试。基于“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三坚持”“两提升”的内在逻辑,分析“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存在政策机制失范、多元主体协同失调、招考评价失准、课程体系衔接失序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优化策略,即建立明晰的政策框架、搭建政校企互联平台、创建统一的招考评价机制、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
“中高本”贯通培养 逻辑 困境 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捷 徐倩仪 李祥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对“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反应。从注意力视角着手研究,以《教育部工作要点》为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并借助NVivo12从政策主体、内容和工具三方面梳理职教政策注意力的变迁。结果显示,我国职教政策注意力分配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和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权利诉求。同时,从衍进过程中可看到职教政策所蕴含的科学、经济、人本和历史逻辑。因此,我们应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核心定位、生成多元主体协同力、回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等四个方面去优化职业教育政策注意力配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等菊 吕慈仙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价值追求,亦是一种“在地践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消解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间的“错位”“缺位”与“失位”,在服务技能型社会中产生“对位效益”。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布局为载体,以质量“适用性”理念为指引,以“第四代评估”的协商式手段为策略,围绕“三轴六面”,开展校本专业诊断、研判、优化与持续改进,拓展专业生命周期,提升其个适度、内适度与外适度,进而推动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 专业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