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5)
- 2023(13572)
- 2022(11935)
- 2021(11149)
- 2020(9289)
- 2019(21418)
- 2018(21050)
- 2017(40871)
- 2016(22136)
- 2015(24727)
- 2014(24545)
- 2013(23906)
- 2012(21533)
- 2011(19173)
- 2010(18593)
- 2009(16555)
- 2008(15672)
- 2007(13111)
- 2006(11016)
- 2005(9024)
- 学科
- 济(87597)
- 经济(87508)
- 管理(61675)
- 业(57511)
- 企(47933)
- 企业(47933)
- 方法(43488)
- 数学(38564)
- 数学方法(38038)
- 农(22089)
- 中国(20760)
- 财(20520)
- 地方(19902)
- 学(19148)
- 业经(18644)
- 农业(15062)
- 贸(14528)
- 贸易(14524)
- 环境(14179)
- 易(14061)
- 理论(13928)
- 和(13854)
- 技术(13653)
- 务(13563)
- 财务(13495)
- 财务管理(13468)
- 企业财务(12762)
- 制(12647)
- 划(11924)
- 地方经济(11127)
- 机构
- 大学(302844)
- 学院(301855)
- 管理(123786)
- 济(116207)
- 经济(113756)
- 理学(109379)
- 理学院(108203)
- 管理学(106152)
- 管理学院(105621)
- 研究(97352)
- 中国(69194)
- 科学(63653)
- 京(62661)
- 财(49875)
- 农(48427)
- 业大(47776)
- 所(47550)
- 中心(44503)
- 研究所(44284)
- 财经(41823)
- 江(41238)
- 范(39906)
- 师范(39448)
- 北京(38478)
- 经(38318)
- 农业(38160)
- 院(36832)
- 经济学(34627)
- 州(33809)
- 技术(32277)
- 基金
- 项目(224455)
- 科学(176395)
- 基金(163044)
- 研究(161372)
- 家(143318)
- 国家(142171)
- 科学基金(122335)
- 社会(101021)
- 社会科(95743)
- 社会科学(95718)
- 省(88154)
- 基金项目(87437)
- 自然(81510)
- 自然科(79593)
- 自然科学(79575)
- 自然科学基金(78095)
- 划(74627)
- 教育(74208)
- 资助(66758)
- 编号(65498)
- 成果(50740)
- 重点(50430)
- 部(48923)
- 发(48066)
- 创(46912)
- 课题(44302)
- 创新(43803)
- 科研(43703)
- 教育部(41742)
- 大学(41613)
- 期刊
- 济(115774)
- 经济(115774)
- 研究(80896)
- 学报(50513)
- 中国(48418)
- 科学(45935)
- 管理(42636)
- 农(42113)
- 大学(38123)
- 财(36419)
- 学学(36174)
- 教育(31585)
- 农业(29883)
- 技术(26776)
- 业经(19982)
- 融(19422)
- 金融(19422)
- 财经(19048)
- 经济研究(18364)
- 经(16152)
- 科技(15637)
- 图书(15444)
- 问题(15193)
- 业(14763)
- 资源(14365)
- 理论(14346)
- 版(14220)
- 技术经济(13996)
- 实践(13388)
- 践(13388)
共检索到407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有俊 曾笑薇 吴文秀 凌炜琪 招春旭 李渊 颜云榕
日龄结构,生长率和生长模型等是渔业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能为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基于秋季东印度洋海域鸢乌贼的耳石轮纹,研究了鸢乌贼的日龄结构,生长率和生长模型的差异。结果显示,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范围为66~223 mm,中型群胴长范围为90~223 mm,微型群胴长范围为66~139 mm。东印度洋中型群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0~99d;微型群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0~79d。中型群鸢乌贼寿命大于微型群,雌性寿命高于雄性。东印度洋鸢乌贼赤道附近海域的日龄较低,纬度较高海域的日龄较高。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绝对生长率范围为0.39~2.16 mm/d,瞬时生长率为0.35%~1.78%;体重绝对生长率为0.54~7.70 g/d,瞬时生长率为1.20%~5.20%。东印度洋鸢乌贼的绝对生长率随日龄增大而升高,雌性生长率高于雄性。使用日龄-胴长数据拟合生长模型并计算每个模型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赤池信息量准则结果显示,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与日龄关系的最适模型为线性模型。本研究发现东印度洋雌性鸢乌贼在胴长、日龄与生长率方面都大于雄性,中型群鸢乌贼在胴长、日龄与生长率方面都大于微型群。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日龄结构 生长率 生长模型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钟俊生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黵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炎 王丛丛 刘必林 林龙山 李渊
为了解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种群遗传结构,更好地对鸢乌贼渔业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测定了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南海北部和南部4个鸢乌贼群体共120尾个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基因,分别对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展开研究。结果显示,4个群体总的核苷酸多样性与单倍型多样性为0.273 32和0.981,其中南海北部海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0.989,南海南部海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为0.306 60。构建的单倍型网状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东印度洋和南海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54.90%来自于组群间;群体间的F_(st)(F-statistics)分析表明,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群体F_(st)值为0.085 88,南海北部和南部群体F_(st)值为0.025 36,表明南海两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东印度洋两个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东印度洋赤道两侧频繁的洋流活动可能是导致赤道南北群体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而东印度洋与南海之间的地理隔离则导致两个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综上所述,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群体是两个独立的群体,在渔业管理上也应视为两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有俊 张丽姿 刘毅 曾笑微 招春旭 李渊 颜云榕
内壳是头足类生长信息的载体,对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9—10月在东印度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研究鸢乌贼内壳长度与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及鸢乌贼不同胴长组、不同群体、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特性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鸢乌贼内壳长度与胴长呈线性关系R~(2)=0.980,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R=0.954,胴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R=0.952。鸢乌贼生长率呈随胴长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生长率差异显著(P=0.0000.05)。分析认为,内壳长度与体质量的拟合度高于胴长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所以内壳长度更适合作为分析生长关系的指标。本研究中高胴长组鸢乌贼的生长率大于低胴长组。中型群鸢乌贼的在种内竞争中优于微型群,所以中型群的生长率更高。中型群雄性鸢乌贼的早熟现象导致其生长率低于雌性。微型群鸢乌贼的生长速率范围较窄和较低,使得其性别间的生长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鸢乌贼内壳可作为生长方面的研究材料,且发现鸢乌贼不同胴长组、不同群体、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有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生长率 内壳 生长纹 东印度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渔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103个鸢乌贼角质颚和60枚耳石样本,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鸢乌贼胴长、体重和日龄建立了关系。结果显示,角质颚长度与胴长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体重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角质颚各部长度随着鸢乌贼日龄增加逐步增大,上、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较快,喙部和翼部生长较慢;上颚头盖和脊突较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快;上颚翼部呈幂函数生长,上、下颚其余各部均呈线性生长。
关键词:
角质颚 耳石 鸢乌贼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曲映红 陈新军 陈舜胜
以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的重量组成及可食部分(胴体、裙边和头足三部分)的基本成分,并测定去皮胴体不同温度下的加热失重。结果表明:印度洋鸢乌贼的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1.0%,可认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其胴体水分含量比一般柔鱼高,但蒸煮加热时保水能力较强;较太平洋鸢乌贼在体型、成分和加工性能上均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重量 成分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
关键词:
鸢乌贼 生物学特性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旭 陆化杰 童玉和 唐悦 刘维 刘凯 陈新军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被广泛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等。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测量了513枚鸢乌贼耳石外部形态参数(雌性276枚、雄性23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数据,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显示,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和翼区长(WL)可以作为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的特征参数与日龄、与胴长的生长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TSL、MW和LDL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与胴长的关系则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TSL、MW和LDL的绝对和瞬时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181~210 d分别达到峰值,因此,181~210 d可能是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拐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张旭 童玉和 唐悦 刘凯 刘维 陈新军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被广泛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等。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测量了513枚鸢乌贼耳石外部形态参数(雌性276枚、雄性23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数据,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显示,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和翼区长(WL)可以作为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的特征参数与日龄、与胴长的生长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TSL、MW和LDL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与胴长的关系则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TSL、MW和LDL的绝对和瞬时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181~210 d分别达到峰值,因此,181~210 d可能是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拐点。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陈新军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许莎莎 唐峰华 任慧敏 李治洪 何利军
通过测定东印度洋北部、赤道、南部3个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群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了东印度洋鸢乌贼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东印度洋鸢乌贼整体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h=0.939)和高核苷酸多样性(π=0.015)。3个鸢乌贼群体间的F_(st)值为0.661,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高,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可分为以东印度洋北部群体为主的谱系1(东印度洋北部谱系)和主要由东印度洋赤道与南部群体组成的谱系2(东印度洋南部谱系),且谱系2经历过群体扩张。东印度洋巨大的南北水文差异可能是鸢乌贼产生南北谱系分化的原因,在东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应考虑南北谱系的差异和特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赵懋林 刘凯 任品
为了解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根据2017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海域采集的1 002尾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17枚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分布。结果显示,南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6种微量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依次为Ca、Sr、Na、P、Si、K、Mg、Fe、Ba和B。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前10种元素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耳石部位间Si、K、Fe无显著差异,而Ca、Sr、Na、P、Mg、Ba、B则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的生境会导致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的不同,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也存在差异,但不同性别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利用微量元素分布特性鉴定头足类种群和研究洄游路线的可行性。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叶旭昌
根据2003年9-11月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探捕生产情况,分海区初步分析了海洋环境因子与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10月中下旬中心渔场分布在15°~16°N、61°E附近海域,平均日产均在5t以上。中心作业渔场处在冷水涡的边缘海域,其温盐结构如下:表温为27~29℃,盐度为35.96~36.03,0~100m的温度梯度为0.07℃/m,100~200m的温度梯度为0.04℃/m。100m的水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9.5~23℃、35.70~35.80。各海域的作业渔场,其最适表温不同。在2°N~14°N海域,高产量出现在表温26.4~27.0℃间海域;在14°N~18°N海域,高产量...
关键词:
鸢乌贼 渔场 海洋环境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华 张鑫浩 金岳 林方龙 陈新军
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是我国近海头足类渔业的重要物种,为研究中国枪乌贼的耳石和角质颚在其年龄鉴定中的应用,根据2016年4月南海北部陆架区采集的中国枪乌贼样本,对其耳石和上角质颚的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建立基于角质颚和耳石的日龄与胴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胴长与角质颚和耳石的日龄呈线性关系;耳石和角质颚生长纹相似,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但耳石的生长纹较上角质颚生长纹清晰,在耳石和角质颚上均发现有日轮和亚日轮,且都有标记轮,但耳石标记轮比角质颚标记轮多样。耳石轮纹和角质颚轮纹与胴长都呈线性相关关系。研究对比两者表明,角质颚微结构上生长纹会出现叠加沉积导致其轮纹数不完整,而且中国枪乌贼个体小,生长纹叠加多,更加难以观察,因此,耳石更适合作为中国枪乌贼的年龄鉴定的材料。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刘金立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 cm,优势胴长组为28-36 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 cm、30-36 cm和20-24 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