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93)
2023(14413)
2022(11581)
2021(10549)
2020(8633)
2019(19658)
2018(19132)
2017(36270)
2016(19580)
2015(21779)
2014(21509)
2013(20557)
2012(18262)
2011(15919)
2010(15203)
2009(13506)
2008(12677)
2007(10465)
2006(8920)
2005(7509)
作者
(51734)
(43203)
(42604)
(40842)
(27356)
(20779)
(19637)
(16792)
(16672)
(14965)
(14743)
(14480)
(13631)
(13473)
(13151)
(12949)
(12810)
(12778)
(12446)
(12208)
(10322)
(10313)
(10296)
(10003)
(9679)
(9563)
(9357)
(9247)
(8581)
(8559)
学科
(80408)
经济(80326)
管理(54733)
(50716)
(40859)
企业(40859)
方法(35149)
数学(31554)
数学方法(31073)
中国(24038)
(22850)
地方(20568)
业经(18823)
(18786)
农业(15622)
(12988)
(12776)
环境(12760)
(12505)
贸易(12493)
理论(12075)
(12071)
(11942)
财务(11885)
财务管理(11856)
技术(11755)
企业财务(11208)
(11195)
(11058)
(10531)
机构
学院(257887)
大学(256932)
(103685)
管理(103511)
经济(101422)
理学(90409)
理学院(89450)
管理学(87767)
管理学院(87278)
研究(82256)
中国(60979)
(53496)
科学(50343)
(45363)
中心(39668)
(39332)
业大(38067)
(37926)
(37833)
财经(37060)
(35204)
师范(34860)
研究所(34824)
(33853)
北京(32125)
经济学(31977)
(31545)
农业(30557)
(30093)
经济学院(29035)
基金
项目(189543)
科学(151409)
研究(139601)
基金(138311)
(120015)
国家(119043)
科学基金(104631)
社会(90592)
社会科(85946)
社会科学(85924)
(75170)
基金项目(73876)
自然(67287)
自然科(65777)
自然科学(65766)
教育(64671)
自然科学基金(64514)
(62922)
编号(56288)
资助(54611)
成果(43216)
重点(42783)
(41814)
(41254)
(39944)
课题(38770)
国家社会(38103)
创新(37406)
科研(36300)
教育部(35867)
期刊
(106762)
经济(106762)
研究(71178)
中国(49284)
管理(36945)
学报(36058)
(35474)
科学(35138)
(34934)
大学(28762)
教育(28470)
学学(26982)
技术(25820)
农业(24011)
(19077)
金融(19077)
业经(18626)
财经(17038)
经济研究(16630)
问题(16179)
(14760)
(13376)
资源(13371)
技术经济(12416)
统计(12304)
(12287)
图书(12009)
(11965)
科技(11762)
现代(11720)
共检索到364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国敏  匡耀求  黄宁生  常向阳  姚三军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系统看作是由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2003-2012年间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耦合协调度为基准,对研究区城镇化质量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初步形成了良性耦合关系;人口与资源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子系统的发展,成为阻碍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蕴琳   赵鹏军  
利用人口、产业和环境三大维度相关的多源大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测定人口-产业-环境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环境协调度普遍较低,呈现明显的高值与低值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群内各地级市与不同城乡地域类型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主要受产业维度产业链串联共生度与环境维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人口与产业维度因子间相关性强且呈正相关,但二者与环境维度因子呈负相关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夯实南沙与珠三角西岸地区以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加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史慧敏  陈群  
长三角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重点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已进入绿色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构建绿色城镇化水平指标系统,选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三角绿色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内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以及各维度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2)在长三角绿色城镇化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属于高度耦合状态,但是其内部呈现“东强西弱”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制约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3)在对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一级指标关联度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排名依次为:绿色潜力>绿色协同>绿色公平>绿色效率>绿色质量>绿色增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史慧敏  陈群  
长三角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重点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已进入绿色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构建绿色城镇化水平指标系统,选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三角绿色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内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以及各维度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2)在长三角绿色城镇化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属于高度耦合状态,但是其内部呈现“东强西弱”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制约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3)在对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一级指标关联度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排名依次为:绿色潜力>绿色协同>绿色公平>绿色效率>绿色质量>绿色增长。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巍  钟晓阳  高景鑫  王磊  
建立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珠三角9市20062015年间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相关性和时空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规模与当前城市竞争力水平相适应,进而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施雪莹  刘欢  谭林胶  葛军莲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施雪莹  刘欢  谭林胶  葛军莲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志权   韩佳银  
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碳排放快速增长,以人为中心、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具有低碳发展潜力与优势。因此,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低碳发展二者间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基础较好且发展趋势向好,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以点带面的空间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耦合协调发展速度及类型阶段演变特征差异明显,东部城市发展速度超过西部城市,相对而言,新型城镇化滞后是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3)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交互关系显著,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而低碳驱动力和低碳压力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健  刘胜华  
本文选取珠三角地区九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耦合度、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九个城市的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从而对珠三角地区创新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发展速度上看,20092013年珠三角地区城市化速度快,但创新与城市化并未实现同步发展,城市创新能力发展进程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第二,从发展水平上看,20092013年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创新与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区域内两者耦合程度高,但协调发展水平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