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2)
2023(8085)
2022(7039)
2021(6617)
2020(5612)
2019(13037)
2018(12687)
2017(24987)
2016(13010)
2015(14366)
2014(13983)
2013(13430)
2012(11970)
2011(10489)
2010(9916)
2009(8728)
2008(7941)
2007(6216)
2006(4945)
2005(3792)
作者
(34016)
(28884)
(28360)
(26940)
(17985)
(13674)
(13030)
(11479)
(11031)
(9820)
(9814)
(9572)
(8837)
(8794)
(8721)
(8597)
(8546)
(8464)
(8227)
(8065)
(6881)
(6877)
(6733)
(6605)
(6554)
(6312)
(6074)
(5983)
(5712)
(5679)
学科
(55766)
经济(55720)
管理(37244)
(35449)
方法(29980)
(29756)
企业(29756)
数学(27380)
数学方法(27012)
(13482)
(13208)
中国(11749)
(11054)
业经(10805)
地方(9770)
土地(8989)
农业(8943)
(8915)
财务(8878)
财务管理(8859)
(8842)
贸易(8840)
(8586)
企业财务(8462)
技术(8205)
环境(8177)
(7714)
理论(7709)
(7529)
(6926)
机构
大学(172446)
学院(172307)
管理(72923)
(70597)
经济(69331)
理学(65055)
理学院(64367)
管理学(63127)
管理学院(62813)
研究(51182)
中国(37936)
(34562)
科学(32073)
(30350)
业大(27594)
(27504)
财经(25824)
中心(25347)
(23845)
(23468)
(23048)
经济学(22083)
研究所(21881)
农业(21878)
(21307)
师范(21053)
经济学院(20217)
北京(20164)
财经大学(19732)
(19518)
基金
项目(131396)
科学(105830)
基金(98773)
研究(93463)
(86558)
国家(85897)
科学基金(75669)
社会(61558)
社会科(58527)
社会科学(58511)
基金项目(53228)
(50919)
自然(50556)
自然科(49451)
自然科学(49440)
自然科学基金(48539)
教育(43717)
(43251)
资助(39229)
编号(36538)
(29708)
重点(29588)
(28300)
(27681)
成果(26660)
创新(26446)
国家社会(26244)
科研(26019)
教育部(25804)
人文(25222)
期刊
(65257)
经济(65257)
研究(41071)
中国(29638)
学报(26108)
科学(25877)
管理(25439)
(23550)
(23228)
大学(20498)
学学(19670)
技术(16307)
农业(16253)
教育(13561)
财经(12178)
业经(11474)
(10557)
金融(10557)
(10430)
经济研究(10387)
资源(9424)
问题(9180)
统计(8675)
(8522)
技术经济(8253)
(8146)
科技(8020)
(7988)
理论(7757)
商业(7414)
共检索到226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孟祥旭  梅昀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原理探讨新形势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思路,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广西柳城县为例,通过对基本区划单元的耦合关系评价,得到土地开发利用指数和土地保护指数在空间上的组合,并据此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使各区划单元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得到较好的匹配。研究结论:分区方案及结果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引导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洁瑕  陈佑启  姚艳敏  石淑芹  
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内涵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案,以综合区分区域的功能特点。在回顾以往土地利用区划的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界定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即在区域土地资源背景调查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功能评价,分析其现状、趋势及分异规律,进而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分区;然后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即采用"3S"技术和列联表互斥矩阵分类方法,依据土地利用功能内涵及分区原则,在土地资源利用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与土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进行区域的划分。最后,以吉林省为例,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表明,该方案实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刘琼  陶宇  欧维新  
土地是支撑乡村发展的资源载体,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实现乡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利用199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及东中西乡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果显示:时间上,1995~2015年全国乡村土地利用社会与生态功能降低,其中社会功能缘于空间承载和就业支撑的持续弱化,生态功能缘于环境净化功能持续弱化;空间上,东中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优弱势差异,具体指东部的就业支撑、环境净化,中部的经济产出、空间承载和西部的食物供给等相较其他地域空间同一功能呈现相对弱势;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转型呈现权衡关系,子功能两组(即“食物供给、经济产出、民生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组与“空间承载、就业支撑和环境净化”功能组)呈现组内协同、组间权衡关系;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在初级协调阶段,整体上向更高耦合协调程度递进式演化。可通过采用多功能协同转型提升模式,具体可选择动力内生型、环境友好型等路径全面发展中国乡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冶   郭祖彬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进行生态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差异化管理策略,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滦河流域为例,在乡镇尺度上评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和匹配关系,量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供需特征,基于Z-score标准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需比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采用象限法进行生态分区,并模拟2030年不同土地利用发展情景下的分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明显,林地和草地具有较高的供给量,供需关系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较高,供需关系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流域供需关系整体呈现供大于求,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各地类中,林地的供需盈余最大且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建设用地和耕地的供需亏损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3)将流域划分为4个生态分区,情景模拟表明,合理的生态保护有助于生态系统供需盈余的提升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盲目的经济发展将加剧人地矛盾和供需亏损;4)充分考虑各分区自然社会特征,提出差异化分区发展策略和生态保护措施,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协调状态,为滦河流域生态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娟东  赵景峰  吴建树  
新时期,土地利用的属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能同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而这两种效益的交互耦合进一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本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设计了分别测度这两种效益的指标体系,用熵值赋权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利用中这两种效益的系数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系数。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均较好的上海市;第二类地区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第三类是生态环境较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第四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建设更为落后的地区;第五类是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但社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晨晓  孟庆香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专题图叠加法,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划分出5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和20个功能亚区。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框架下,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可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罗舒雯  谭永忠  牟永铭  王庆日  
研究目的:以栅格为基本土地单元,在多准则评价基础上开展县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方法: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MCDA)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研究结果:龙泉市的优化开发区面积约为12 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面积约为33 km~2,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的周边区域;适度开发区面积约为345 km~2,主要分布在适宜开发区的周边区域,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的安仁镇、查田镇和小梅镇;重点保护区面积约为117 km~2,主要分布在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特别保护区面积约为62 km~2,主要分布在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分布区及地质灾害分布区;其余区域为适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冉再琪   孔雪松   文高辉   白紫月  
[目的] 探究土地“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低碳导向下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构建“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长效发展机制。[方法] 首先,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武汉城市圈“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其次,运用直接/间接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关系并划分协同发展区。[结果]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规律,土地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格局。(2)研究期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生产-生活功能同向性,生态功能异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3)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协同划分为4类协同发展分区:生态低碳保障区、生产高碳控制区、生活高碳引导区和双生高碳优化区。[结论] 未来武汉城市圈“三生”发展应根据分区发展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完善行业要素投入配置机制,遵循生态宜居化建设原则,减控“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堪宏  朱宏伟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婷   龚健   高静   潘越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汪樱  李江风  
为解决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对于生态效益缺乏考虑或者研究不深的问题,运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核算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ArcGIS频数自然断裂点法划分生态功能重要性级别,编制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布图,结合研究区自然资源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专题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多因素叠置分区模型,将木鱼镇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即森林重点保护区、特色农业生产生活区、结果显示木鱼镇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实际相符。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以及粮、茶、果,旅游城镇与工业发展区;探索和确定了各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冠英  张建新  刘培学  王小丹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的依据之一,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模型和相应指标体系,利用1999—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南京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2)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α一直处于19.16°~70.65°之间,即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近几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居高不下,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爽  朱永明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功能价值最大化对自然发展情景、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及生态保育功能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优化,得到保定市2026年土地利用合理结构与布局。[方法]利用MOP模型优化各情景土地利用结构、FLUS模型优化各情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各情景功能协调性。[结果]各情景下草地面积都减少,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都增长。除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外,耕地面积都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土地利用功能总价值最高,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最低;各情景下建设用地都以外延式增长;林地都以外延式及填充式在山地丘陵地区扩张;农业生产功能优先、经济发展功能优先及生态保育功能优先情景的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度高于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下功能间关系最协调。[结论]在现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下,未来保定市土地利用功能将严重失调,需严格落实耕地及生态用地保护政策、推动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及价值最大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德一  张树文  吕学军  董立峰  
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区,把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四项主功能,并进一步细分成资源供给、景观维护、生态防护、环境净化、经济增长、人口承载、居住生活和文化休闲等8项子功能;然后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选择指标,研究了197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各指标的空间化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各土地利用功能的识别,在千米格网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热点进行了监测,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消涨关系,实现了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化、定量化和动态化研究,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蒲金芳  王亚楠  张蚌蚌  卢龙辉  张凤荣  王数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平增速高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格局特征各异;2)万年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耦合关系明显,耦合度和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发生演变,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关联性;3)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主要类型由相互阻碍型转变为促进与阻碍并存型,这与土地利用多功能增速低于乡村发展水平有关。最后,根据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相互作用的3种耦合作用类型,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