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15)
2023(15763)
2022(13576)
2021(12964)
2020(10759)
2019(25061)
2018(24545)
2017(46917)
2016(25216)
2015(28680)
2014(28155)
2013(27757)
2012(25315)
2011(22870)
2010(22323)
2009(20282)
2008(19468)
2007(16294)
2006(14036)
2005(11957)
作者
(70909)
(59534)
(58489)
(55866)
(37591)
(28373)
(26782)
(23468)
(22496)
(20655)
(20142)
(20035)
(18668)
(18493)
(18265)
(18047)
(17633)
(17527)
(16909)
(16688)
(14436)
(14412)
(14110)
(13366)
(13176)
(13160)
(12764)
(12747)
(11849)
(11621)
学科
(102483)
经济(102377)
管理(72493)
(67956)
(55492)
企业(55492)
方法(50042)
数学(44285)
数学方法(43717)
中国(28134)
(27410)
(24337)
业经(21913)
(21468)
(19539)
贸易(19530)
(19063)
农业(18445)
地方(18318)
(16856)
环境(16831)
(16478)
理论(16043)
技术(16015)
(15558)
财务(15484)
财务管理(15455)
企业财务(14659)
(14146)
(13914)
机构
大学(356316)
学院(353200)
(146121)
管理(143607)
经济(143341)
理学(125815)
理学院(124480)
管理学(122305)
管理学院(121689)
研究(119377)
中国(88695)
(75751)
科学(74077)
(62366)
(58528)
(56869)
研究所(54157)
中心(53816)
业大(53777)
财经(51829)
北京(47698)
(47620)
(47350)
(46261)
师范(45837)
农业(44760)
经济学(44594)
(43650)
经济学院(40376)
财经大学(39081)
基金
项目(253739)
科学(200832)
基金(187145)
研究(184134)
(164043)
国家(162779)
科学基金(140262)
社会(117524)
社会科(111513)
社会科学(111485)
基金项目(99272)
(95908)
自然(91804)
自然科(89636)
自然科学(89615)
自然科学基金(88021)
教育(84180)
(81885)
资助(77075)
编号(73972)
成果(58181)
(56999)
重点(56512)
(53709)
(52742)
课题(49829)
国家社会(49563)
创新(49315)
教育部(48996)
科研(48661)
期刊
(147876)
经济(147876)
研究(99773)
中国(63394)
学报(56309)
科学(52985)
管理(50749)
(50410)
(45382)
大学(42911)
学学(40174)
教育(36537)
农业(36049)
技术(30839)
经济研究(24604)
(24558)
金融(24558)
财经(24521)
业经(23508)
(21058)
(19755)
问题(19514)
图书(19100)
资源(18231)
技术经济(17132)
科技(16980)
理论(16231)
(15871)
(15436)
世界(15109)
共检索到495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爱民  封志明  阎丽珍  于格  
论文首先在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约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为重点,对主产区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大豆生产的资源、环境等其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大豆主产区未来大豆最大可能生产规模进行了预测;在分析大豆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潜力基础上,研究提出了2020年之前中国大豆的最大可能生产能力在2800×104~3400×104t左右。但由于中国大豆生产和大豆加工存在严重的空间布局错位,应实施“南进北出”的大豆贸易战略;东北平原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大豆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但该地区也是玉米主产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必然带来玉米种植面积的下降,也将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百明  周小萍  
该文在分析1996年~2003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认为,我国耕地的流失呈加剧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变化率之间相关性较强,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粮食总产量变化率和粮食单产变化率之间相关性很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分析了2003年粮食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的原因,认为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文杰  冯中朝  
采用C-D生产函数,测度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其实质就表现在耕地流失上: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降低。详细剖析了耕地流失的途径,鉴于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开发的难度极大,得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途径,只能是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最后提出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遥  梁颖  赵晶  孔祥斌  刘小刚  张宝芳  
对于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国内外多集中于评价其刚性损失,而缺乏对于其隐性损失的评价方法。本项研究利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及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以2008年北京市大兴区农户调研样点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粮食生产能力的隐性损失。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比较效益可导致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耕地利用强度的降低。其中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通过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计算,耕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可通过粮食作物的单产差异计算。同时在大兴区的实例研究中发现,测算样点潜力值呈现出区域分布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耕地隐性生产能力损失越大,其粮食生产潜力也越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亚恒  张利  张俊梅  刘华宾  
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是土地利用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合理确定区域耕地资源可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数量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前提下,以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非农可转量测算模型(MMCLNT),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应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以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耕地非农可转量是一数值区间,其数值取决于非农转化耕地的质量;②应用该模型得到2020年卢龙县耕地非农可转量取值范围为851.87~1 547.86 hm2。以粮食生产能力为切入点的区域耕地非农转化定量分析,为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慧敏  张凤荣  鞠正山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依据 1 991~ 2 0 0 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 ,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 ,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 ,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 1 991~ 2 0 0 1年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 ,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 634.87万吨 ,占 2 0 0 1年粮食总产量的 5 .1 %。因此 ,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 ,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慧   赵一夫  
以大豆、玉米为代表的饲料原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品种,而提高自给率面临有限耕地资源约束下大豆和玉米争地矛盾突出的问题,破解争地矛盾急需探索二者的兼容发展模式。我国近期在“开源”和“节流”两端同时发力,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在“开源”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和扩大粮豆轮作试点(东北地区)是代表性举措;在“节流”端,推广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是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专家测产测算结果和试点情况看,这三项举措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生产生态效益。从实施情况看,要想大面积推广取得预期效果,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是,如何从优化补贴政策设计、提供农机农艺融合解决方案、强化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等方面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关联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佳   赵荣荣   王盼盼  
基于敏感度模型和GIS可视化方法,使用2005—2020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统计数据,分析辽宁省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发现:(1)2005—2020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下降。(2)2020年,辽宁省各耕地多功能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现显著差异,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各功能存在不同响应关系。(3)2005—2020年,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降低,耕地生产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升高,耕地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降低,敏感区数量有波动且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应进一步提升辽宁省耕地多功能优化配置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力娜  运向杰  张凤荣  徐艳  
本文以华北平原的曲周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挖损耕地复垦前后生产能力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挖损地块与对照地块相比,二者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差别。这主要是因为曲周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这里土层深厚,且在县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变化不大,各土层保水保肥能力相当,只是底层土壤未熟化,如果能保证水肥和农业管理投入,挖损耕地生产能力会很快恢复。建议复垦工作须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挖损耕地不超过一定深度且不影响影响耕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恢复耕种,不需用专门的复垦工艺进行挖损耕地的复垦或培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