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66)
2023(19273)
2022(16310)
2021(15325)
2020(12916)
2019(29746)
2018(29325)
2017(56455)
2016(30388)
2015(34080)
2014(33643)
2013(33351)
2012(30405)
2011(27284)
2010(27064)
2009(25261)
2008(24989)
2007(21948)
2006(19238)
2005(17432)
作者
(86070)
(71884)
(71148)
(67950)
(45624)
(34072)
(32385)
(28025)
(27246)
(25529)
(24419)
(24336)
(22823)
(22711)
(22070)
(21929)
(21537)
(21045)
(20586)
(20539)
(17785)
(17525)
(17204)
(16333)
(15975)
(15941)
(15805)
(15701)
(14332)
(14045)
学科
(127319)
经济(127147)
(105518)
管理(100814)
(92913)
企业(92913)
方法(58216)
数学(48167)
数学方法(47582)
(39008)
(37470)
业经(35249)
中国(33643)
(28176)
(26543)
财务(26465)
财务管理(26421)
农业(25516)
企业财务(25081)
(23738)
贸易(23726)
(23347)
(23139)
技术(22243)
(21876)
地方(21848)
理论(21822)
(20626)
(20103)
(19423)
机构
大学(435254)
学院(434965)
(181857)
经济(178307)
管理(175416)
理学(151555)
理学院(149977)
管理学(147560)
管理学院(146754)
研究(142949)
中国(110608)
(92373)
科学(85583)
(85505)
(70212)
(69110)
财经(68301)
中心(64679)
研究所(63636)
(63148)
业大(62704)
(62315)
北京(58284)
经济学(55423)
(54159)
农业(53974)
师范(53654)
(52130)
财经大学(50834)
(50359)
基金
项目(293191)
科学(233053)
基金(216122)
研究(215778)
(187178)
国家(185644)
科学基金(161437)
社会(138719)
社会科(131596)
社会科学(131563)
基金项目(114018)
(112217)
自然(104254)
自然科(101899)
自然科学(101876)
自然科学基金(100091)
教育(98555)
(93998)
资助(89109)
编号(86695)
成果(69861)
(65723)
重点(65015)
(62198)
(61739)
课题(58933)
国家社会(57831)
创新(57703)
教育部(56963)
(56201)
期刊
(200133)
经济(200133)
研究(129353)
中国(80947)
(68366)
管理(68199)
学报(64798)
(63722)
科学(61734)
大学(50647)
学学(47817)
农业(43965)
教育(42939)
技术(38853)
(37869)
金融(37869)
财经(34228)
业经(33243)
经济研究(32085)
(29406)
问题(26052)
(24614)
技术经济(22636)
(20477)
现代(20325)
理论(20074)
科技(20033)
图书(19994)
(19883)
世界(19729)
共检索到639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辛晓睿  曾刚  
基于网络范式分析创新合作与知识交互的主体特征和空间结构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尚有留白。文章以我国2015年320部国产影片生产制作的企业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GIS等工具,刻画中国电影制片整体网络的主体特征、空间结构和6大城市子网络。研究发现:我国电影制片网络的核心主体是国有和私营企业并重;空间结构以北京为显著单核,上海、香港、杭州等为外围关键节点,在东部三大城市群形成制片合作三角;子网络中,北京基于丰富的地方交互和频繁的跨区域合作,成为我国最有潜力发展为全球性电影生产基地的子网络,上海、杭州、深圳等是以北京为主要合作者的外向型网络,香港则是相对独立的电影制片内生型网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琦  胡斌  庄清  
依托创新网络理论研究范式,基于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特色构建创意网络研究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2~2019年间中国电影产业主体节点关系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创意网络内生结构呈现出小世界与无标度拓扑特征,整体格局嬗变呈现多极化、去中心化趋势;注重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平台微观节点彰显核心影响力与协同性,"跨界型、资源型、连通型、协同型"核心桥梁节点在不同创意子网络中更具竞争优势地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为构建数字内容发展新生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文嫮  陈诗语  
以国产电影第一出品企业的所有制类型为依据,选取2003—2017年国有、民营制片企业出品的450部电影为样本,分别构建了国有、民营制片企业生产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对比了两者的结构差异,运用计量模型测度了制片企业在两类所有制生产网络中的位置对其票房的影响。研究发现:(1)"民营网络"规模大、密度高、更开放、中心势和结构洞限制度更低,整体结构优于"国有网络"。(2)国有企业中影集团在两类生产网络中均占据核心地位,依然深刻影响产业发展。(3)在"国有网络"里的中心度和在"民营网络"里的结构洞占有量对制片企业票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嵌入"国有网络"里的制片企业,若增加与民营企业的联系,将对它的票房绩效有正向推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文嫮  张强国  
基于2003—2015年占据当年票房70%以上的国产电影所参与企业的关系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的节点权力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电影企业网络权力获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电影产业网络节点的递推中心度基尼系数为0. 5955,权力分布高度不均衡,呈现出"核心-边缘"格局。国有企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占据整个网络权力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组织运营。少数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系密切的民营垂直一体化制片公司和后期制作公司也获取了较高的网络权力。回归结果还显示,稀缺性产业资源、社会规则、产业链分工协作方式均对电影企业的网络权力获取有显著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夏卫国  张旭  侯光明  
归纳总结电影院线系统整合的两大类整合模式的基础上,基于院线系统整合目标与原则,研究设计了院线整合的政策保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隽旎   孙琦   龚姝颖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常常需要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产品信息。因此,消费者需要借助能够简化概括产品信息的“代理变量”来对产品信息进行处理,从而简化购买决策行为。产品排名是消费者最常用的简化产品比较和评估过程的信息,消费者经常会在购买前参考产品排名,以支持自己的购买决策。本文以电影市场为例,使用2010年至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周票房数据,运用刻画消费者电影需求的离散选择模型,定量研究了电影首映周票房排名对消费者电影需求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来说,本文在三个方面对于现有文献进行了扩展:首先,本文将产品排名的需求效应分解为“感知质量效应”和“信息扩散效应”,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本文研究了产品排名的需求效应在不同电影中异质性。最后,本文研究了排名信息对于整体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首映周的票房收入排名越高,会导致更好的质量感知和更积极的信息扩散,从而导致更高的总票房收入。但是,排名效应的主要渠道是感知质量效应而不是信息扩散效应。第二,本文发现首映周票房排名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国外电影和由大型电影公司发行的电影,排名对中国本土电影和小公司发行的电影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后,首映周票房排名对电影市场整体有市场扩张效应,但是扩张效应主要来自首周票房排名很高的电影,而非所有电影都能从排名信息中获益。本文的研究扩展了现有对产品排名效应的研究,并对电影行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苏秋  
本文研究了中国电影产业在非系统性风险影响下的实际投资与其预期投资收益的匹配关系。根据Thomas(2014)的建模思想,构建简化的匹配模型,找到电影产业非系统性风险对其预期收益的同向影响关系。实证证明,电影产业投资所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现有金融手段完全分散,高非系统性风险要求高预期投资收益。因此,影片的非系统性风险往往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非系统性风险在影片的生产定价中应当被重视。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侯光明  
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进而设立中国电影的中心议题与标识性概念。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北京电影学院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建构是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在产业发展上、在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锐  王森林  许泱  
基于252部电影的数据,文章讨论口碑、关注度、宣传方式、导演、男女主角、电影档期等因素与电影票房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口碑显著地促进票房的增长,但随着票房不断增加,口碑对票房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关注度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但其促进作用低于口碑;现代宣传方式对电影票房的促进作用高于传统宣传方式;明星导演和明星演员显著提高电影票房,其中,导演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大于男主角,男主角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大于女主角;档期显著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档期越热门,对票房的促进作用越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博  高红岩  
文章对2008—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234部影片进行分析,通过考察资本投入和创意投入对票房收入的影响,测量了影片作为单个项目的效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度了影片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且对不同影片类型、主要制片方所属地区以及不同所有制制片企业的影片效率进行比较。同时,探索了企业间的联合制片以及联合发行行为对于影片效率的影响。结论表明:(1)中国电影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均值约为66%,距离最佳产出效率尚存在约34%的提升空间;(2)不同影片类型内,奇幻和动画片具有相对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剧情片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中国内地(大陆)制片企业出品的影片效率相对高于港台制片企业以及联合出品的影片;私营制片企业出品的影片效率高于国有制片企业出品的影片效率;(3)企业的联合制片和联合发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联合制片行为对影片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联合发行行为对于影片效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汤志江  杨柳  
产业竞争力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和产业之间力量的消长而变化,但它是一种本质上的能力,不是在表象上显而易见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作为产业生产要素的种种资源。因此,产业竞争力是一种商业化能力而不是科学发明能力。应该说,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由于其产品或服务上的特异性或成本优势而形成的占有市场、获得利润的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业的运营机制从"计划"到"市场"转变,历经市场意识冲击"统购包销"的尝试改革阶段、探索市场化运营的明确方向阶段、在开放中艰难发展的改革阵痛阶段、加入世界竞争格局之后全面产业化的深化改革阶段以及"法制、数字与‘互联网+’"多元并进的"新纪元"阶段,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产业化"的创新和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样本,四川电影业体制改革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中国电影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借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在振兴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中,不断培育优化产业环境,整合本土资源优势,不断进行供给侧改革,拓展全产业链和完善监管体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妤彬  
2002年开始的电影市场改革有力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并没有改变我国电影制片业结构失衡的现状。如何在开放型经济中构建以大型国有综合性电影集团为主体,中小型混合所有制电影集团共生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始终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国国有电影制片业的未来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力量为推动,优化电影产业结构;以产品价值为前提,制定多元化的制片策略;以"范围经济"为基点,重视电影的品牌创新;以"合理进出"为保障,完善电影市场的退出机制。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胡智锋  
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进而设立中国电影的中心议题与标识性概念。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北京电影学院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建构是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在产业发展上、在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昌南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链纵向分离结构下,低质量的电影在电影制作、发行商与放映商的票房收入分账制博弈中更具有优势,导致偷票房现象。该问题会使电影边际质量收益与边际质量成本偏离利润最大化条件,从而整个电影市场产品质量恶化,劣质电影驱逐优质电影,最终电影行业出现柠檬效应。因此,需要重构电影产业纵向结构,重塑纵向控制方式、提升技术监督手段,构建监管偷票房市场化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