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51)
- 2023(7914)
- 2022(6805)
- 2021(6703)
- 2020(5568)
- 2019(13002)
- 2018(12664)
- 2017(24139)
- 2016(12912)
- 2015(14872)
- 2014(14489)
- 2013(13375)
- 2012(11742)
- 2011(10390)
- 2010(9891)
- 2009(8250)
- 2008(7355)
- 2007(6022)
- 2006(4739)
- 2005(3786)
- 学科
- 济(45135)
- 经济(45082)
- 管理(36243)
- 业(32163)
- 企(27253)
- 企业(27253)
- 方法(25599)
- 数学(23286)
- 数学方法(22893)
- 中国(12581)
- 财(11770)
- 农(11261)
- 业经(10098)
- 贸(9011)
- 贸易(9003)
- 理论(8928)
- 教育(8871)
- 易(8755)
- 技术(8165)
- 地方(8013)
- 务(7843)
- 财务(7807)
- 财务管理(7789)
- 农业(7479)
- 企业财务(7395)
- 教学(7159)
- 和(6910)
- 制(6785)
- 学(6659)
- 环境(6335)
- 机构
- 大学(164128)
- 学院(158412)
- 管理(67662)
- 济(62555)
- 经济(61358)
- 理学(60181)
- 理学院(59553)
- 管理学(58332)
- 管理学院(58018)
- 研究(44185)
- 京(32268)
- 中国(31501)
- 财(27596)
- 科学(25589)
- 范(23067)
- 财经(23067)
- 中心(23055)
- 师范(22870)
- 江(22237)
- 业大(22077)
- 经(21410)
- 经济学(19507)
- 农(19398)
- 北京(19259)
- 师范大学(18540)
- 所(18209)
- 经济学院(17830)
- 财经大学(17757)
- 州(17747)
- 经济管理(17484)
- 基金
- 项目(119704)
- 科学(97506)
- 研究(90851)
- 基金(88808)
- 家(75401)
- 国家(74782)
- 科学基金(67448)
- 社会(59298)
- 社会科(56210)
- 社会科学(56197)
- 基金项目(47782)
- 省(46983)
- 教育(45539)
- 自然(43532)
- 自然科(42660)
- 自然科学(42651)
- 自然科学基金(41884)
- 划(39647)
- 编号(37214)
- 资助(35031)
- 成果(29113)
- 部(27665)
- 重点(26524)
- 创(26501)
- 大学(25982)
- 课题(25020)
- 教育部(25009)
- 国家社会(24619)
- 人文(24588)
- 创新(24413)
共检索到221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国军
网络社群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空间,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强化了德育工作的渗透性。可以基于网络社群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活园区德育工作,其思路为建设网络德育队伍,做好典型案例分析,关注网络社群舆情,建立分析引导机制,营造健康园区环境,对接虚拟与现实,开发网络社群新功能,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德育;其途径为完善生活园德育工作制度、组建生活园区德育工作队伍、研究生活园区网络德育典型案例、培养园区网络社群平台意见领袖。
关键词:
大学生活园区 网络社群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引琼 唐琳 戴玮宏
简要阐述网络德育和网络德育生态内涵,依据生态学协同进化、群体动力、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整体效应理论,初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重要主客体及其关系、系统内外部信息产生及其交流模式、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生态优化模式,并提出了在保持生态系统主体丰富性的基础上,建立重要主客体的转换和错位发展机制;在保证信息等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信息等交流共享模式;加强监督与统筹协调,大力增强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艳春
现今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德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领大学生正确择业。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应通过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载体、加强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体制管理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
德育 就业指导 择业观 职业生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炎清 李太平
答辩时间2011年5月大学生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时间之外进行的活动,是课堂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专业性、临时性、整体性等特点。大学生活动是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若虹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网络平台也被应用到了教学中,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应用网络平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要想让网络平台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及时找到解决对策,对此提出应增强师生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健全网络平台监管体系、合理选择网络平台、积极更新传统观念等。
关键词:
网络平台 大学生思政教育 互联网+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余剑耀
在分析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德育工作要结合学校的各项工作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从实际出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文显
大学生活是广大师生在校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范式、联动模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宏观样态,通俗地说,就是校风校貌、校园文明。大学生活是人生中非常宝贵和最为丰富的生活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实际演练。现代大学生活既包括广大师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包括广大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雁
现代大学生活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现代社会大学与社会互动日渐密切的状态下,大学为完成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而系统构筑的主体的生活方式和作用于主体的环境氛围。它与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精神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框架,其主题是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民主性、创新性、先进性、开放性、和谐性是现代大学生活的主要特性。
关键词:
现代大学生活 内涵 主题 特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士恒
网络把大世界变成了小舞台,它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知识摄取方式,也引起了东西文化大冲撞。文化前卫、思想激进的大学生理所当然也就成了网络海洋中的勇敢冲浪者,汹涌的网络浪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斑驳陆离的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了解和掌握网络工具、净化和利用网络环境、营造和创建德育阵地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淑芳 戚业国
答辩时间2013年9月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作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渗入领域之广和影响程度之深,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高度"知本"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根本的因素。人的创新素养发展成为当代新课题。这种趋势也影响了大学对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在国内大学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的实际情况怎样?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方面分别有哪些,有待进一步考察和
关键词:
创新素养 社会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谈钟明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多面影响。一方面有效消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隔阂,减少了因为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使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应从网络社交平台入手,探究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网络社交平台 大学生 人际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胡玉宁 丁明 伊鹏
大学生网络虚拟社群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文章选取某高校团属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平台的虚拟社群聊天内容为数据源,运用ROSTCM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了虚拟社群社会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和成员参与角色,总结归纳出网络社群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社群功能完善、内容丰富和运行管理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洪斌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刘节是一位擅长先秦史、思想史和史学史的名家,同时也是一个风骨奇崛、坚守理性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1923年至1926年,刘节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接受近四年的哲学教育,大学阶段的社会活动、学术训练及著译作品等情况,在刘节研究中还属于比较薄弱的部分,而且夹杂不少谬误,一些重要的史事仍隐没于迷雾之中。刘节走进"十里洋场",适逢国共合作、鼓吹国民革命之际,他一度为激进的社会政治学说所吸引,阅读革命期刊,加入国民党,却没有参加此后的"五卅运动",而是成为一场校园学潮"驱江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从满怀革命激情的知识青年,转向潜心治学的职业史家,经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暂时化解了内心世界的认同危机。《儒家贵学考》《性相两轮论》《实证哲学概述》是他在沪上完成的著译作品,可以视作其最初治学的路标。青年时代浸淫于欧洲启蒙思想、实证主义哲学,以及对于学术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治史活动及思想演变埋下重要的伏笔。这主要体现在:既为学术,也为理念的治学宗旨;兼具考据求实与哲学思辨的治史风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丁得果
信息化时代微课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凸显弱化的德育问题,借鉴运用微课教育的功能及价值,构建网络德育工作体系,力求探讨信息技术与育人过程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育人效果。
关键词:
微课 职业院校 数字化校园 网络德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铁杰 章靖平
面对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冲击,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即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丰富校园网络内容、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增强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德育 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