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54)
- 2023(20457)
- 2022(17598)
- 2021(16404)
- 2020(13729)
- 2019(31522)
- 2018(31217)
- 2017(60102)
- 2016(32403)
- 2015(36462)
- 2014(36470)
- 2013(35857)
- 2012(33171)
- 2011(30099)
- 2010(30523)
- 2009(27999)
- 2008(27120)
- 2007(23922)
- 2006(21220)
- 2005(19040)
- 学科
- 济(145593)
- 经济(145428)
- 管理(91908)
- 业(86170)
- 企(70294)
- 企业(70294)
- 方法(59035)
- 数学(51352)
- 数学方法(50549)
- 中国(38308)
- 农(37804)
- 地方(34687)
- 财(32339)
- 业经(31358)
- 学(31120)
- 制(26514)
- 农业(25473)
- 贸(22692)
- 贸易(22675)
- 环境(22640)
- 理论(22471)
- 易(21871)
- 和(21158)
- 银(21036)
- 融(20988)
- 银行(20986)
- 金融(20985)
- 行(20135)
- 技术(20098)
- 务(19545)
- 机构
- 大学(460342)
- 学院(460125)
- 济(188202)
- 经济(184115)
- 管理(177906)
- 研究(159080)
- 理学(153102)
- 理学院(151311)
- 管理学(148360)
- 管理学院(147526)
- 中国(119533)
- 京(98976)
- 科学(98135)
- 财(85495)
- 所(80195)
- 农(74054)
- 研究所(72772)
- 中心(72163)
- 江(69081)
- 财经(67651)
- 业大(67344)
- 北京(63090)
- 范(62833)
- 师范(62218)
- 经(61353)
- 院(58395)
- 农业(57194)
- 经济学(56912)
- 州(55816)
- 经济学院(50832)
- 基金
- 项目(310336)
- 科学(243942)
- 研究(227116)
- 基金(223760)
- 家(194927)
- 国家(193293)
- 科学基金(166018)
- 社会(142953)
- 社会科(135328)
- 社会科学(135292)
- 省(121863)
- 基金项目(118042)
- 自然(107607)
- 自然科(105032)
- 自然科学(105009)
- 教育(104885)
- 自然科学基金(103094)
- 划(102283)
- 资助(92903)
- 编号(92892)
- 成果(75202)
- 重点(70168)
- 发(68778)
- 部(67918)
- 课题(64665)
- 创(63633)
- 创新(59430)
- 科研(58857)
- 国家社会(58525)
- 教育部(58249)
- 期刊
- 济(215629)
- 经济(215629)
- 研究(138190)
- 中国(93097)
- 学报(71244)
- 农(67449)
- 管理(66966)
- 科学(66909)
- 财(65130)
- 大学(54697)
- 教育(53418)
- 学学(51368)
- 农业(46253)
- 技术(42948)
- 融(41289)
- 金融(41289)
- 业经(35107)
- 经济研究(34418)
- 财经(33261)
- 经(28592)
- 问题(27625)
- 业(23871)
- 图书(23632)
- 技术经济(23388)
- 统计(22148)
- 资源(21847)
- 科技(21427)
- 版(21028)
- 理论(20756)
- 现代(20484)
共检索到691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志仪 杨皓然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度指标体系(即生态经济结构、生态经济效益、生态安全三大模块层要素和24项具体指标),结合结构熵权—模糊推理法对各类指标权重进行确定,进而计算省域各地区三大模块指标要素值,再通过建立模糊推理系统进行综合测评。同时以青海省为例对其2009年各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度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生态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结构熵权—模糊推理法 青海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陆威文 张璞 苟廷佳
能源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是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全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传统资源,减少环境破坏,不仅可以达到预防能源危机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创新、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对改善经济构成、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巨大价值。
关键词:
新能源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晓鹏 丁生喜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青海省2000-200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环境压力很大,而造成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落后,城镇化水平低。结合青海省发展现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助于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爱儒
文章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及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根据青海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对青海省各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的经济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钰 任建兰 崔昊 唐桂敏
针对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对区域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以及发展手段与措施等进行重新设计,以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三方面要求的发展,即三维结构下的区域发展,提出三维结构下的8种区域发展模式类型。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山东省17地市发展模式实证分析,17地市以经济—社会双滞后型发展模式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模式为主。三维结构下的区域发展模式类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对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丽萍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章认为,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发展特色经济,不仅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农牧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长期和艰巨的创新性实践,应该不断认识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
西部 农牧区 特色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蔡巨乐
关于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省人民政府秘书长蔡巨乐青海省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基本涵义是:把沿兰青、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一线的东起民和、西至格尔木的海东、西宁、柴达木三大经济区,作为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进而带动环青海湖的海南、海北两个藏族自治州...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丹丹
本文以北京市、河北省与黑龙江省等13省市作为样本,选择人均GDP、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主要聚类因子,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各聚类因子的统计数据,采用传递闭包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将样本分为三类比较合理,三类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造成省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区位因素、人力资本因素、自然禀赋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丹丹
本文以北京市、河北省与黑龙江省等13省市作为样本,选择人均GDP、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主要聚类因子,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各聚类因子的统计数据,采用传递闭包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将样本分为三类比较合理,三类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造成省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区位因素、人力资本因素、自然禀赋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泉
青海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的“生态源” ,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已经超越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 ,文章以青海为例分析评价了该省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制约因素 ,认为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提出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生态化等体系层面构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构想、政策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
不发达地区 产业经济 生态化发展 青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爱儒
文章通过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借助Eviews软件,对旅游业总收入与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青海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并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实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得宁 王小梅
文章以特定的立地空间为研究主体,围绕"促进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主题,基于实地调研数据,立足现状,就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认识及行动滞后、发展空间有限、乡村产业化水平提升难、技术保障能力不强、多渠道融资方式缺乏、自主品牌少且知名度低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对策: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新政探索林地适宜性开发路径,主抓落实与构建先行先试理念及创新机制体制并行推进、建立科技特派员机制定期入驻"科技小院",重启基层"扇形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产业发展联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林下经济发展 青海 困境 对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袁卫民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也是青海乃至全国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之一。为此,必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特点,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资源集约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整体规划,着力打造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各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青海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典范,积累经验。同时,也为全国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柴达木地区 循环经济 主导产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和平 杨宗之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体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地评价森林生态安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部地区2005年、2010年、2015年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评价期内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状况且提升稳健,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北部省份(山西、河南)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佳,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森林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南部省份(湖南、江西)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有待提升。[结论]评价期内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提升较为缓慢,且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别;河南、湖北、安徽3省承受了较大的森林生态安全压力;单位GDP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普遍偏低,成为阻碍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响应的主要因素。中部6省森林生态安全提升重点应在于减轻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森林的营造、管护力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岳立 高新才 张钦智
通过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定性描述,构建了甘肃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搜集2008年甘肃省及全国的相关各指标的数据,分别计算出了全国及甘肃省、东中西部的资源系统指数、环境系统指数、经济社会系统指数及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结果显示:虽然甘肃省循环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依旧比较低。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熵值法 指标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