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9)
2023(18337)
2022(15285)
2021(14227)
2020(12179)
2019(27966)
2018(27258)
2017(51786)
2016(27894)
2015(31261)
2014(30719)
2013(30573)
2012(28111)
2011(25194)
2010(25084)
2009(23409)
2008(22047)
2007(19228)
2006(16403)
2005(14546)
作者
(80819)
(67681)
(67242)
(64099)
(42616)
(32816)
(30689)
(26454)
(25807)
(23795)
(22940)
(22766)
(21290)
(21268)
(21178)
(20875)
(20495)
(19937)
(19471)
(19358)
(16695)
(16532)
(16401)
(15388)
(15348)
(14984)
(14893)
(14748)
(13587)
(13458)
学科
(111886)
经济(111775)
管理(75948)
(74632)
(60522)
企业(60522)
方法(52669)
数学(47386)
数学方法(46844)
中国(34968)
(30916)
(30616)
(29275)
金融(29272)
(27643)
银行(27573)
(26509)
业经(23985)
(23710)
贸易(23695)
(23651)
(23141)
(22923)
地方(22908)
农业(20671)
(20248)
财务(20197)
财务管理(20152)
企业财务(19153)
环境(17177)
机构
大学(391332)
学院(390059)
(163864)
经济(160732)
管理(147910)
研究(133915)
理学(128690)
理学院(127246)
管理学(124973)
管理学院(124277)
中国(108464)
科学(83199)
(81882)
(73527)
(73371)
(67514)
中心(64520)
业大(62432)
研究所(62177)
财经(59802)
农业(58541)
(56191)
(54560)
经济学(51988)
北京(50834)
(48548)
(48136)
师范(47876)
经济学院(47203)
(45173)
基金
项目(270722)
科学(212637)
基金(199211)
研究(190052)
(176706)
国家(175300)
科学基金(149426)
社会(122378)
社会科(116207)
社会科学(116175)
基金项目(105694)
(105020)
自然(98820)
自然科(96619)
自然科学(96587)
自然科学基金(94907)
(89291)
教育(87175)
资助(81648)
编号(73958)
重点(61680)
(59914)
成果(58699)
(58299)
(56806)
科研(53319)
创新(53311)
国家社会(51887)
课题(51132)
计划(51058)
期刊
(166875)
经济(166875)
研究(109539)
中国(71432)
学报(68556)
(65439)
科学(60598)
(57110)
大学(51270)
管理(51165)
(49379)
金融(49379)
学学(48830)
农业(43258)
教育(33170)
技术(31822)
财经(29404)
经济研究(28382)
业经(26310)
(25285)
(23816)
问题(22599)
(19972)
(19949)
统计(18415)
技术经济(18357)
理论(17864)
科技(17679)
国际(17667)
业大(17360)
共检索到565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惠晓峰  杨川  刘斯旸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给中国带来了严峻考验,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此次危机向我国金融体系蔓延?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传染具有波及效应、净传染效应、免疫效应与寄生效应;其中外债市场膨胀、通货膨胀压力与外贸依存度是导致金融危机国际传播的主要因素。在全球金融环境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施行适度紧缩的利率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支出政策能有效抑制金融体系进一步恶化的进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晔  
文章首先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联系与本质区别,发现次贷危机对欧美经济和汇率仅有短暂影响;其次通过对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欧美国家相关系数在欧债危机发生前已经回归到非危机阶段;第三用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美国对欧债危机的金融传染影响较小。最后得到欧债危机金融传染是不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的结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堪  
本文采用非参数-MLE估计方法估计了四个时变Copula函数模型,研究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前后中国与美国、英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问题,通过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和变点检测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之间相关结构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间不存在明显的危机传染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蒋志平  田益祥  杜学锋  
考虑金融市场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波动聚类和非对称性特征,引入了更符合市场真实情形的DCC-T-Copula和BB7-Copula两类多元条件相关模型,分别从一般相关性和极值相关性角度,对中国A股与欧洲、美国和香港金融市场间常规传染和极值传染效应的动态特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相比于次贷危机,欧美金融市场在欧债危机期间对中国A股的传染效应呈现出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并且这种传染效应在欧债危机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A股市场自次贷危机后加快了与香港市场融合的进度,欧美市场对A股的风险传染更多地是通过香港市场来传导。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薛熠  何茵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资产市场泡沫破灭和市场流动性的缺乏重创了美国经济。本文利用美国的实际资产回报率和广义货币供给量这两个指标,按照Lumsdaine andPrasad(2003)的方法创建了一个衡量金融危机"共同因素"的单变量指标;并在测度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主要指标的真实值和假设没有危机时的预测值差距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考察了美国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的实证研究基于1992年1月至2009年6月的月度数据,结果显示:(1)我国的进口和出口因美国危机受到显著、持续并重大的负面影响,危机的深化加剧了我国进口和出口的下降;(2)美国的危机使我国的财政和货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杨  张宗新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关于金融市场通过信贷渠道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放大效应的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有三个重要的假设:资产负债表状况是企业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在经济衰退时期比其它时期对于企业支出更具解释力;金融加速器影响小企业的可能性大于大企业。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中国经济,金融加速器"小冲击、大波动"的特点在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又对金融加速器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严丹屏  徐长生  
本文通过研究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国际性,从而在面临危机时,我们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或隔离危机的传递,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刚  潘浩敏  贾威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金融危机分布的空间集聚性和传染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路径是:地理区域位置、G7政治集团关系、贸易关系和资本项目开放度。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路径是:地理区域位置、贸易关系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度。并与Alvaro A.Novo对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传染路径的研究进行了比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飞鸣  
论文使用包括美国在内的28个经济体的股票指数的日收益率,进行相关系数及其费雪Z转换来检验美国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染效应;并运用单因素模型回归来验证纯传染效应的存在以及用经异方差调整后的相关系数对此纯传染效应进一步判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在本次危机中不仅存在金融危机传染效应,而且存在金融危机纯传染效应,而另外8个存在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经济体则不存在纯传染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超群  杨密  佘升翔  杨文昱  
本文利用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即DCC-MGARCH模型)对有关市场数据进行动态相关性分析,并紧密结合对经验事实的观察,探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世界主要商品市场——石油市场的动态变化机理,揭示危机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商品市场之间以及与实体经济之间,通过资本流动、信息传递以及投资者心理和预期变化来传导的动态传染机制,特别是危机对中国金融经济的影响机制和表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云林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探讨次贷危机引发和扩散中的利率风险问题。主要结论是:从长期利率角度看,对房市的"松"货币政策从2001年降息一直持续到2005年6月;过低的长期利率会过度挤压金融机构放贷的长期收益,进而增大金融体系的利率风险。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高利率、强美元导致的大量外资流入与混合调息抵押初始低利率相结合,共同推动了高风险次贷的发放;在高息和房价下跌条件下,大量混合调息抵押集中进入初次利率重置期,导致次贷违约状况的急速恶化。次贷危机扩散中,尽管联邦基金利率快速下降,但高风险的金融环境导致低利率对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刺激作用失效。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子平  高立宝  
本文采用分层条件Copula理论来研究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下的危机传染路径问题。在研究中采用t-GARCH(1,1)模型拟合各个金融市场的股指日收益率,以条件Copula分析两次危机下中国大陆股市与美国股市、英国股市、日本股市、台湾股市、香港股市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间的风险传染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将危机传染到香港股票市场,再由香港股票市场传染其他亚洲股票市场。而在欧债危机期间英国股票市场分别直接传染美国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再通过香港股票市场对其他亚洲股票市场传染。两次危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王丽丽  陈晓丽  
通过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产出损失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实证分析影响产出损失大小的因素,结果表明,本轮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金融危机发生前一国的初始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贸易结构、经常账户平衡状况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前的货币政策环境和经济增长状况是影响一国产出损失的主要因素;且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多种力量的制约和博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信  周晴  
从本轮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大而不倒"问题比危机之前显得更加严重,关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之前提条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系统性重要机构或"大而不倒"银行上面。文章认为,解决"大而不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涉及资本金、流动性管理、对手方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理论界对解决"大而不倒"问题是有分歧的。文章试图从多维视角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曹源芳  蔡则祥  
利用资本市场银行日收益率指标为金融风险的代理变量,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金融风险在中国国内各区域传染效应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家间存在传染效应一样,金融风险在中国国内各区域间也同样存在显著的传染效应。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也同时表明,各区域间金融风险传染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双向影响机制,在风险较为集中的时期,各区域之间的金融风险关系错综复杂,任何区域都是其他区域金融风险的Granger原因,此时金融风险在各区域间存在显著的交叉传染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