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95)
- 2023(13803)
- 2022(11695)
- 2021(11187)
- 2020(9400)
- 2019(22279)
- 2018(22007)
- 2017(41184)
- 2016(22375)
- 2015(25704)
- 2014(25687)
- 2013(25530)
- 2012(23889)
- 2011(21590)
- 2010(21279)
- 2009(19658)
- 2008(19565)
- 2007(17050)
- 2006(14423)
- 2005(13025)
- 学科
- 济(97340)
- 经济(97247)
- 管理(63454)
- 业(59010)
- 企(48166)
- 企业(48166)
- 方法(47591)
- 数学(42692)
- 数学方法(42130)
- 中国(27304)
- 财(24722)
- 农(24622)
- 学(21327)
- 贸(20008)
- 贸易(20001)
- 易(19539)
- 业经(18402)
- 制(17896)
- 环境(16810)
- 地方(16296)
- 农业(15828)
- 务(15492)
- 财务(15442)
- 财务管理(15400)
- 和(14893)
- 企业财务(14614)
- 银(14575)
- 银行(14532)
- 融(14286)
- 金融(14283)
- 机构
- 大学(325395)
- 学院(321566)
- 济(138893)
- 经济(136341)
- 管理(122989)
- 研究(112195)
- 理学(106511)
- 理学院(105312)
- 管理学(103306)
- 管理学院(102711)
- 中国(86005)
- 京(68935)
- 科学(68543)
- 财(61350)
- 所(56410)
- 农(54996)
- 中心(51983)
- 研究所(51601)
- 财经(49579)
- 业大(48651)
- 江(46032)
- 经(45275)
- 经济学(44059)
- 农业(43557)
- 北京(43425)
- 范(41278)
- 师范(40787)
- 院(40347)
- 经济学院(39743)
- 财经大学(36967)
- 基金
- 项目(217694)
- 科学(171814)
- 基金(161420)
- 研究(154642)
- 家(141855)
- 国家(140792)
- 科学基金(120487)
- 社会(99388)
- 社会科(94343)
- 社会科学(94318)
- 基金项目(84757)
- 省(82373)
- 自然(78997)
- 自然科(77210)
- 自然科学(77187)
- 自然科学基金(75826)
- 教育(71563)
- 划(70705)
- 资助(67575)
- 编号(60343)
- 重点(49659)
- 部(49499)
- 成果(48624)
- 发(46449)
- 创(44646)
- 科研(42850)
- 教育部(42369)
- 国家社会(42328)
- 创新(42049)
- 课题(41412)
共检索到472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朝先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史亚东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下,2004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十个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中、俄、印三国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高估,而美、日等其他国家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
关键词:
碳排放责任 生产者责任 消费者责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乌力吉图 王东亚
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法,探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分行业看,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排在前八位的产业部门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
本文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按6个产业部门、30个省市自治区和3种能源种类进行了三维驱动因素分解,发现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低,未来应该围绕生产部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碳减排政策设计,即通过转变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提高能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切实实行碳减排。
关键词:
碳排放 资本深化 能源生产率 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本文以2001-2012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相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不同的衡量行业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的综合指标,并且在模型中引入贸易渠道、FDI渠道等外部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溢出在减少污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际技术溢出、国内研发技术溢出以及技术吸收三个方面都降低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栋
本文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STIRPAT模型测算消费结构升级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时间段内,消费结构升级对二氧化碳减排有正向促进作用,消费结构升级会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引入能源效率的交乘项后,发现消费结构升级和能源效率提升的协同推进能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文章指出,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系统推进能源消费提质增效和消费结构转型,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均可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基于中国1960—2010年的时序数据,结合环境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定量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方程,采用ARDL法估计的结果表明,金融深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金融深化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碳排放主要由收入、能源消耗和贸易开放度决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家勇 吴承祯 洪伟 林君燕
相邻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以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2000~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 9,后减小到2007年的0.197 9,继续减小到2008年的-0.034 9,趋势分析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年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并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全国经济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 卢现祥
文章分析了公众和企业在二氧化碳减排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减碳治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计算整理了1997~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众以信访的形式参与环保对于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府与公众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对于碳减排的作用比较有限;另外,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与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均体现了倒U形关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居民家庭平均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
关键词:
公众参与治理 集体行动困境 二氧化碳减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楠楠
文章使用异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与CO2排放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样本中是否包含中国,收入、人口和能源密度对CO2排放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在样本中包含中国的情况下,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却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这一方面说明就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对于CO2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因素,其既可以通过工业化增大环境的压力,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减轻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城镇化对于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城镇化 面板数据 CO2排放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关键词:
西部 CO2排放量 驱动因素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