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5)
- 2023(12672)
- 2022(10803)
- 2021(9862)
- 2020(8290)
- 2019(18948)
- 2018(18433)
- 2017(36070)
- 2016(18989)
- 2015(20906)
- 2014(20481)
- 2013(20254)
- 2012(18475)
- 2011(16543)
- 2010(16294)
- 2009(14651)
- 2008(13556)
- 2007(11391)
- 2006(9906)
- 2005(8449)
- 学科
- 济(101054)
- 经济(100985)
- 管理(52616)
- 业(46333)
- 方法(38043)
- 企(36736)
- 企业(36736)
- 数学(34508)
- 数学方法(34052)
- 地方(26223)
- 农(23379)
- 中国(20405)
- 学(20341)
- 财(19028)
- 业经(18664)
- 环境(16846)
- 农业(15925)
- 地方经济(15437)
- 制(13598)
- 和(12301)
- 贸(12275)
- 贸易(12269)
- 易(11773)
- 经济学(11526)
- 划(11419)
- 务(11388)
- 财务(11339)
- 财务管理(11313)
- 体(11237)
- 产业(11162)
- 机构
- 学院(262067)
- 大学(259895)
- 济(118265)
- 经济(116126)
- 管理(103105)
- 理学(89619)
- 理学院(88628)
- 研究(88556)
- 管理学(87143)
- 管理学院(86650)
- 中国(65533)
- 京(53370)
- 科学(53300)
- 财(49514)
- 所(42377)
- 中心(41574)
- 农(40631)
- 财经(40488)
- 业大(39232)
- 研究所(38850)
- 江(38365)
- 经济学(37585)
- 经(36829)
- 经济学院(33660)
- 范(33555)
- 院(33426)
- 师范(33243)
- 北京(32702)
- 农业(30884)
- 财经大学(30053)
- 基金
- 项目(185895)
- 科学(147687)
- 基金(136225)
- 研究(135397)
- 家(118484)
- 国家(117578)
- 科学基金(102241)
- 社会(88847)
- 社会科(84304)
- 社会科学(84281)
- 省(74077)
- 基金项目(73029)
- 自然(65657)
- 自然科(63985)
- 自然科学(63972)
- 自然科学基金(62802)
- 教育(60825)
- 划(60589)
- 资助(55059)
- 编号(52917)
- 重点(41983)
- 发(41800)
- 部(40637)
- 成果(40143)
- 创(38453)
- 国家社会(37411)
- 课题(36230)
- 创新(36123)
- 科研(35722)
- 教育部(35223)
- 期刊
- 济(132195)
- 经济(132195)
- 研究(74788)
- 中国(46441)
- 财(38244)
- 学报(37966)
- 科学(37904)
- 管理(37036)
- 农(35886)
- 大学(30365)
- 学学(29200)
- 技术(24756)
- 农业(24139)
- 业经(21316)
- 经济研究(21282)
- 财经(20189)
- 融(19845)
- 金融(19845)
- 教育(19626)
- 问题(17821)
- 经(17571)
- 资源(14613)
- 技术经济(14298)
- 统计(13003)
- 业(12108)
- 科技(11822)
- 版(11806)
- 策(11778)
- 经济问题(11642)
- 现代(11480)
共检索到378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卓 李秀霞 徐龙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编制土地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RS和GIS的支持下,结合野外调查及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基于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2010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将分别增加4.50%、0.07%和1.14%,未利用土地、水域和草地将分别减少5.68%、0.01%和0.02%。预计这种优化结果不仅能满足2020年经济发展需求,而且能维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平衡,保障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汤洁 毛子龙 王晨野 徐小明 韩维峥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地采集的土样测试数据和1989年、2000年、2004年8月份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对吉林省通榆县旱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沙地、盐碱地、湿地等11种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在以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中,1989年~200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减少387.70×10~4t,2000年以后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秀霞 周也 张婷婷
文章根据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并利用BP神经网络对吉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预测,探讨影响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秀霞 周也 张婷婷
文章根据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并利用BP神经网络对吉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预测,探讨影响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赵新宇 郭欣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方式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导致了县域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一种较小尺度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有别于城市,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因此其产业结构变化具有独特的规律。以吉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数据,具体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各产业所发挥的作用,并揭示其产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成为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吉林省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洁瑕 陈佑启 姚艳敏 石淑芹
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内涵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案,以综合区分区域的功能特点。在回顾以往土地利用区划的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界定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即在区域土地资源背景调查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功能评价,分析其现状、趋势及分异规律,进而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分区;然后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即采用"3S"技术和列联表互斥矩阵分类方法,依据土地利用功能内涵及分区原则,在土地资源利用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与土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进行区域的划分。最后,以吉林省为例,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表明,该方案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仇蕾 钟雨纯 崔韵文
[目的]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 。[结论]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晓 高吉喜 王雪军 罗遵兰
本文运用吉林省1999年与2004年两期遥感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获取该省土地覆盖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通过构建生态状况动态变化评价模型,评价该省在1999年至2004年间生态状况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rkov链模型对未来该省土地覆盖格局和生态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吉林省1999年的综合生态贡献指数值为54.48;2004年为57.31,△E值为2.83,变化率R为5.19%,说明在1999年至2004年期间,吉林省综合生态状况指数在逐渐上升,生态状况质量明显好转;(2)吉林省未来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总体特征和生态状况的发展趋势是林地面积逐渐增加,而疏林地...
关键词:
土地覆盖 遥感判读 马尔柯夫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于明霞 高艺格
自金融生态环境概念提出以来,其对局部金融领域的评价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对吉林省金融发展状况的评价之中,选取年度经济生产总量及固定资产投资状况、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及金融深化指标和金融开放度、刑事案件的收结数量、商业银行产生的不良贷款率、政府的财政支出等指标,对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作了基本描述和分析,然后横向比较和分析了吉林省、辽宁省和江苏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卫 刘景双 孔凡娥
生态足迹模型偏重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估,缺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为探索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子,建立了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和能源消费的增加是该省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为策略变量,构建区域生态足迹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相对误差均低于4.3%。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吉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策略变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维持现行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生态足迹将增至2.99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35%;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升至3.53 hm2/人,年均增长率...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情景分析 预测 吉林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于明霞 高艺格
自金融生态环境概念提出以来,其对局部金融领域的评价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对吉林省金融发展状况的评价之中,选取年度经济生产总量及固定资产投资状况、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及金融深化指标和金融开放度、刑事案件的收结数量、商业银行产生的不良贷款率、政府的财政支出等指标,对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作了基本描述和分析,然后横向比较和分析了吉林省、辽宁省和江苏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丽艳
进入2012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现了新变化,总基调从"稳物价"转向了"稳增长",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做了预调和微调。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吉林省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探索符合省情的经济结构调整路径。通过做大做强工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和区域结构调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内外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
宏观调控政策 结构调整 吉林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彬彬
吉林省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间、产业间和不同类型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还要加强等。未来一段时期吉林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积极推进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突出创新驱动。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 吉林省 对策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晓 张建平
产业结构转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演变的基础过程,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反映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各地区现有产业结构的水平和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地区间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以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保障产业结构调整高效运行。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菊 刘继秀 房春生
温室气体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工作目标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高碳排放区,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以2005年和2010年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及主要排放来源,提出控制能源产业碳排放量过快增长、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和碳汇项目等节能减排的经济对策。
关键词:
温室气体减排 东北地区 吉林省 绿色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