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9)
- 2023(17165)
- 2022(14831)
- 2021(13660)
- 2020(11471)
- 2019(26311)
- 2018(25995)
- 2017(50003)
- 2016(27182)
- 2015(30598)
- 2014(30672)
- 2013(30007)
- 2012(27726)
- 2011(25259)
- 2010(25176)
- 2009(22804)
- 2008(21671)
- 2007(18844)
- 2006(16681)
- 2005(14382)
- 学科
- 济(123257)
- 经济(123121)
- 管理(76686)
- 业(68292)
- 企(56565)
- 企业(56565)
- 方法(51605)
- 数学(45148)
- 数学方法(44570)
- 中国(30896)
- 农(28136)
- 学(27884)
- 地方(27402)
- 财(26519)
- 业经(24447)
- 制(19773)
- 理论(18963)
- 农业(18960)
- 环境(17883)
- 贸(17614)
- 贸易(17606)
- 和(17545)
- 易(16959)
- 务(16051)
- 财务(15969)
- 财务管理(15930)
- 融(15867)
- 金融(15859)
- 技术(15846)
- 地方经济(15713)
- 机构
- 大学(388408)
- 学院(386078)
- 济(157465)
- 经济(154019)
- 管理(149353)
- 研究(134955)
- 理学(129620)
- 理学院(128127)
- 管理学(125594)
- 管理学院(124927)
- 中国(97292)
- 科学(85552)
- 京(82895)
- 财(69103)
- 所(68278)
- 农(66350)
- 研究所(62624)
- 业大(60449)
- 中心(60211)
- 江(56246)
- 财经(55848)
- 农业(52181)
- 北京(51790)
- 范(51040)
- 经(50845)
- 师范(50430)
- 院(49711)
- 经济学(48058)
- 州(45140)
- 经济学院(42943)
- 基金
- 项目(269865)
- 科学(211246)
- 基金(195590)
- 研究(192182)
- 家(172499)
- 国家(171139)
- 科学基金(146141)
- 社会(121088)
- 社会科(114658)
- 社会科学(114625)
- 省(105601)
- 基金项目(103610)
- 自然(96840)
- 自然科(94587)
- 自然科学(94557)
- 自然科学基金(92807)
- 划(89353)
- 教育(88599)
- 资助(81078)
- 编号(77018)
- 成果(61661)
- 重点(60869)
- 部(58798)
- 发(57696)
- 创(55327)
- 课题(53747)
- 科研(51959)
- 创新(51775)
- 教育部(50114)
- 国家社会(49910)
- 期刊
- 济(173495)
- 经济(173495)
- 研究(114045)
- 中国(71745)
- 学报(66434)
- 科学(59789)
- 农(59218)
- 管理(55527)
- 财(52090)
- 大学(49909)
- 学学(47355)
- 教育(41108)
- 农业(40652)
- 技术(34814)
- 融(29354)
- 金融(29354)
- 经济研究(28539)
- 财经(27618)
- 业经(26647)
- 经(23762)
- 问题(23427)
- 业(20529)
- 技术经济(19334)
- 图书(18657)
- 版(18561)
- 科技(18385)
- 统计(17935)
- 理论(17505)
- 业大(17156)
- 现代(16935)
共检索到563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莎莎 裴金平
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52—2010年福建城市体系中各地级市的数据,对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重心 锡尔系数 空间差异 福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彬学 张伟 马继刚
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城市体系的经济规模等级特征分析,推广了规模等级分形理论的应用领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经济数据为载体,分别从分部门的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和第一无标度区3个角度计算了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的分维,验证了分形理论在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城市体系中的经济规模等级呈现较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的有力工具;(2)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各经济社会部门的规模等级特征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垄断性较强;(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规模等级层次明显;(4)以无标度区为基础可以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划分为核心经济区和经济发展边缘区...
关键词:
分形 城市体系 经济规模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城市转型 城市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劳昕 王彦博 沈体雁
本文综合运用交通网络和经济网络来研究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的菱形城市网络基本骨架,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依次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相对而言,交通网络有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网络则有助于形成经济集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文
基于以连续、线性空间为特征的NEG城市体系模型,探讨对称双城市的城乡结构下,随着交易成本的变化,城乡空间经济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扩大人口总量会同时增加城乡人口,但城市人口增速更快,从而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越高则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越快,而农村人口则正好相反。在交易成本较高时,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降低,交易成本越高则降低得越快;而当交易成本较低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先提升后降低,此时存在最优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规模,最优规模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扩大。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的属性由“负担”转变为“资源”,这为城市的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交易成本的持续降低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青山 李名良
对中国中西部六省外出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价和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和名义工资均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能向大城市厂商索要更高的名义工资,以要求厂商根据大城市更高的房价对其名义工资进行补偿。这意味着高房价等聚集不经济效应阻止资本和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的市场功能在我国处于失灵的状态。这种"失灵的状态"阻碍着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发曾 张改素 丁志伟 刘静玉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而城市体系空间组织又是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依据空间组织的基本理论,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路径,结论如下:①通过规模实力、综合实力评价模型计算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空间组织等级,结合空间组织的均衡原则,确定以郑州为核心城市,洛阳、邯郸、信阳和商丘为区域中心城市,晋城、安阳、南阳、淮北为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②应用分形理论、圈层分析、缓冲区分析、城市相互作用模型等方法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具备以郑州为核心的圈层式、轴带状、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区的组织基础;③结合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和现实基础,提出中原经济区空间组织的"中心带动、圈层推动、轴带组织、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空间结构 组织 中原经济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裕凤 孙宇雯 阿娜力斯
研究目的: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廊道设计方法,开展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评价,研究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部能源经济区鄂尔多斯市、银川市、庆阳市等跨越3个省、自治区的10个城市。通过对西部能源经济区各城市的人口、产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别运用归纳演绎、图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平衡,处于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初期,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具有相似区位条件但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区在同类产业领域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2)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青山 李名良
对中国中西部六省外出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价和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和名义工资均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能向大城市厂商索要更高的名义工资,以要求厂商根据大城市更高的房价对其名义工资进行补偿。这意味着高房价等聚集不经济效应阻止资本和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的市场功能在我国处于失灵的状态。这种"失灵的状态"阻碍着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继琼
采用豪斯道夫(Hausdorff)分维模式,利用2002和2003年成渝经济区各等级城市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等6个指标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较为分散。除第一产业外,经济区内各城市在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等级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完善和优化成渝经济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雪峰 王桂新
以2000—2013年河南省17个城市市辖区的非农业产值为城市规模的特征量,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基尼模型和分形理论对河南省城市体系的经济规模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河南省城市体系呈现出首位型和位序-规模型的分布特征。首位城市郑州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经济迅速向首位城市集聚,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在经济规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郑州以下,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并不很大,这主要因为其它高位次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很突出,没有发展成和其高位次相对应的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相对比较发育。但城市经济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小城市,正在形成较为合理的经济规模等级结...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经济规模序列 空间分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谭策天 何文
本文在经典模型中纳入户籍歧视因素,构建具有连续经济空间、包含城乡区域的两部门、两要素的新经济地理学城市体系理论模型,对户籍歧视影响城市体系演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行理论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认为,户籍歧视直接降低了城市化率,并通过相同人口规模下更多城市的形成间接降低了城市化率;城市的原住民具有妨碍当地户籍开放的经济动力;居民对工业品的偏好程度上升或工业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会提高城市化率;如果居民的工业品偏好程度较高,则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增加会提高城市化率;除非居民的工业品偏好程度足够低,否则人口规模扩大或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会提高城市化率。研究最后用1992—2017年我国的实际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合理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力的保证,而且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条件,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并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城市体系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是"抓中间、促两头",即通过加强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区域性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不同类型要素资源的分层流动和落后地区的经济集中。同时,通过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互动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海燕
应用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模型,采集1998—2012年面板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属于双核首位分布型,成都和重庆双核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力偏弱,属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集聚发展时期,扩散效应不明显。提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要以高位序城市为核心发展各种形态的城市群体,引导成渝整合构建成渝城市群;促进城市规模晋级,弥补特大城市缺口和大城市的薄弱环节;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建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完整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市体系,并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成渝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