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98)
- 2023(16797)
- 2022(14144)
- 2021(12977)
- 2020(10716)
- 2019(24503)
- 2018(24099)
- 2017(46140)
- 2016(24710)
- 2015(27442)
- 2014(27139)
- 2013(26836)
- 2012(25028)
- 2011(22648)
- 2010(22556)
- 2009(20433)
- 2008(19359)
- 2007(16777)
- 2006(15057)
- 2005(13255)
- 学科
- 济(122636)
- 经济(122451)
- 管理(62848)
- 业(60491)
- 企(46756)
- 企业(46756)
- 方法(45577)
- 数学(38504)
- 数学方法(38048)
- 地方(32185)
- 农(31873)
- 中国(31580)
- 业经(26728)
- 学(24026)
- 财(22260)
- 农业(21998)
- 环境(17869)
- 地方经济(17787)
- 制(17769)
- 贸(17753)
- 贸易(17739)
- 理论(17085)
- 易(17041)
- 和(17019)
- 发(16019)
- 融(15418)
- 金融(15414)
- 银(15090)
- 技术(15059)
- 银行(15053)
- 机构
- 学院(345323)
- 大学(342347)
- 济(147927)
- 经济(145073)
- 管理(130973)
- 研究(123408)
- 理学(112414)
- 理学院(110987)
- 管理学(109056)
- 管理学院(108382)
- 中国(92630)
- 科学(75273)
- 京(73685)
- 财(64002)
- 所(61627)
- 农(58454)
- 中心(56760)
- 研究所(56084)
- 江(54987)
- 财经(50955)
- 业大(50802)
- 范(48821)
- 师范(48320)
- 经(46230)
- 北京(45940)
- 经济学(45604)
- 农业(45324)
- 院(44942)
- 州(41831)
- 经济学院(40769)
- 基金
- 项目(234995)
- 科学(186082)
- 研究(171821)
- 基金(170401)
- 家(148901)
- 国家(147623)
- 科学基金(126933)
- 社会(112237)
- 社会科(105561)
- 社会科学(105531)
- 省(92660)
- 基金项目(90809)
- 自然(80974)
- 自然科(79028)
- 自然科学(79014)
- 教育(78068)
- 划(77735)
- 自然科学基金(77603)
- 编号(69034)
- 资助(68636)
- 发(55823)
- 成果(54496)
- 重点(53363)
- 部(51435)
- 创(48523)
- 课题(48051)
- 国家社会(46466)
- 创新(45373)
- 科研(44706)
- 发展(44469)
- 期刊
- 济(171263)
- 经济(171263)
- 研究(101914)
- 中国(72951)
- 农(53437)
- 学报(52018)
- 科学(50979)
- 财(48594)
- 管理(48224)
- 大学(39924)
- 学学(37578)
- 农业(36703)
- 教育(36037)
- 技术(31508)
- 融(30547)
- 金融(30547)
- 业经(28108)
- 经济研究(27295)
- 财经(25282)
- 问题(22463)
- 经(22006)
- 资源(19324)
- 业(19190)
- 技术经济(17618)
- 贸(16049)
- 统计(16005)
- 图书(15978)
- 世界(15807)
- 版(15534)
- 商业(15456)
共检索到524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超正 陈丹玲 靳亚亚 杨钢桥 张寒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及其转型过程划分入手,采用最小二乘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识别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人口严重外流期(2000~2010年)”和“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与人口持续回流期(2010~2018年)”两大转型过程。(2)就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而言,2000~2018年以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显著缩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为主。就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而言,2000~2010年以耕地和林地相互转化,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以及水域向湿地转化为主;2010~2018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以及湿地向水域转化为主。(3)2000~2010年仅地形位指数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而2010~2018年地形位指数、人均GDP变化、总人口变化以及距主要公路距离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空间地域分异规律,让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过程相适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天赐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事业、第三产业和农业在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翠薇 濮励杰 孟爱云 黄贤金 周寅康
土地利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广西江州区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竞争为主,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内容;建设用地低效、缓慢增长,农村居民点增长面积占较大比重;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逐渐增加。以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增长,收入和消费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农地快速非农化,江州区在土地利用中,必须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相伟
一、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阶段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距离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期限只有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数据显示,到2007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72.9%,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芮 朱光辉 王国刚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芮 朱光辉 王国刚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业侨
土地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海南建省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分析表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园地的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开发政策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由于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建设用地规模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变化,房地产热之后主要经历了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的过程。针对海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理念与对策。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 海南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苗 李长健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发展综合化、高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第四梯度城市应打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圈的地理联结;第五梯度城市应遵循市场机制,使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自然等要素协调、均衡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苗 李长健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佰林 杨庆媛 鲁春阳 孙丕苓 宗会明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明文
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具有刘易斯转折区间的鲜明特征,并符合库兹涅茨转折点到来的基本要素。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类型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应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春丽
世界银行关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2009年调整为人均GNI(国民总收入)12195美元。由于GNI与GDP差别不大,我国习惯将人均GDP1万美元作为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发达阶段的标准。2007年以来,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人均GDP先后达到1万美元,今后将有更多城市进入这一阶段。研究发达经济体和世界城市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继续稳步发展的经验,对于北京、上海等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他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一鸣
经过持续多年的发展,"十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市场需求变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参与全球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开放条件下的重新组合,市场化、国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闪闪 赵言文
以浙江省为例,根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和农业科技进步是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政治经济政策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引导,也是不可忽略的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陈文言
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投入对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展,而且也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改变。长江流域大规模工业化实践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跨部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决定长江干流土地资源投入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地区工业化,而不是城市化发展本身。换言之,在长江干流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远小于广大农村地区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进行地区工业生产、特别是农村地区工业生产的空间重组似应成为长江流域未来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长江干流 结构转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