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40)
2023(19904)
2022(17037)
2021(15857)
2020(13090)
2019(30127)
2018(29572)
2017(56972)
2016(30842)
2015(34403)
2014(34155)
2013(33341)
2012(30919)
2011(27823)
2010(28081)
2009(25696)
2008(25036)
2007(22206)
2006(19631)
2005(17394)
作者
(86533)
(72111)
(71269)
(67839)
(45991)
(34353)
(32545)
(28178)
(27388)
(25802)
(24381)
(24278)
(22940)
(22709)
(22183)
(22136)
(21489)
(21193)
(20662)
(20593)
(17883)
(17630)
(17460)
(16576)
(16049)
(16028)
(16008)
(15956)
(14369)
(14256)
学科
(124339)
经济(124214)
管理(95279)
(93556)
(79098)
企业(79098)
方法(53205)
数学(45274)
数学方法(44662)
中国(36066)
(34832)
(34280)
业经(30122)
地方(28898)
(24981)
技术(23774)
(23702)
农业(23490)
(22657)
财务(22575)
财务管理(22531)
(22192)
贸易(22171)
理论(21509)
企业财务(21496)
(21472)
(20246)
银行(20198)
(19938)
环境(19406)
机构
学院(430037)
大学(429324)
(173033)
管理(172636)
经济(169254)
理学(148833)
理学院(147233)
管理学(144737)
管理学院(143933)
研究(142806)
中国(108960)
(91403)
科学(86323)
(81308)
(70131)
(66095)
中心(65515)
(64338)
财经(64086)
研究所(63341)
业大(61252)
(58363)
(57977)
北京(57841)
师范(57438)
(52613)
(52114)
农业(51131)
经济学(51062)
财经大学(47689)
基金
项目(290180)
科学(229968)
研究(215991)
基金(209978)
(181561)
国家(179945)
科学基金(156278)
社会(136312)
社会科(129140)
社会科学(129112)
(114023)
基金项目(110826)
自然(100850)
教育(100479)
自然科(98549)
自然科学(98528)
自然科学基金(96756)
(95519)
编号(88796)
资助(85961)
成果(72381)
重点(64721)
(64220)
(64120)
(62804)
课题(61414)
创新(58066)
国家社会(55589)
教育部(55505)
项目编号(54926)
期刊
(193537)
经济(193537)
研究(128768)
中国(86608)
管理(67264)
(63327)
学报(62781)
(60192)
科学(59904)
教育(54064)
大学(49038)
学学(45838)
农业(41616)
(40929)
金融(40929)
技术(39901)
业经(33366)
财经(31054)
经济研究(30338)
(26585)
问题(24761)
图书(22555)
(22249)
技术经济(21319)
科技(21155)
理论(19985)
现代(19687)
商业(19472)
(19180)
(19070)
共检索到644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琳   刘锡禄   陈志军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企业难凭一己之力获得成长,携手各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成为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不二选择。现有价值共创研究多集中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体企业或平台企业,忽略了处于更加复杂决策情境下的集团子公司。本文采用探索式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子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组织印记如何触发价值共创的决策逻辑。研究发现,在“拓荒牛”阶段,在集团战略指导且子公司资源禀赋劣势的印记触发下,子公司通过创业拼凑策略进行价值共创;在“独角兽”阶段,在集团战略布局且子公司资源禀赋优势的印记触发下,子公司则通过精益创业策略进行价值共创。同时,本文重新阐释了效果和因果两种决策逻辑,认为创业拼凑是效果逻辑指导下的价值共创策略,精益创业是因果逻辑指导下的价值共创策略,并从组织印记方面深化了对子公司价值共创决策逻辑的理解,对指导子公司创新价值共创模式、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具有一定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依芳  王昶  周文辉  
在创业和战略研究领域,关于高成长企业如何在动荡竞争环境下通过不断调整策略扩大规模并维持快速增长这一问题,学者们具有不同的洞见。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成长过程视角,探索高成长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互动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主导逻辑转变、追求独特成长模式的过程。结果发现:(1)机会窗口和成长压力驱动企业高成长,其主导逻辑经历从爆品逻辑、平台逻辑到生态逻辑的演化过程;(2)高成长企业成长过程中,历经个体、组织和生态间价值共创,具体表现为从交互式价值共创到赋能式价值共创最终转变为开放式价值共创;(3)基于“认知—行为”逻辑,高成长企业主导逻辑、价值共创方式与成长轨迹存在适配关系,爆品逻辑依靠交互式价值共创突破资源约束,平台逻辑通过赋能式价值共创激活冗余资源,生态逻辑利用开放式价值共创摆脱资源依赖。结论有助于拓展高成长企业发展理论,促进高成长过程中企业认知与行为匹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文辉  杨苗  王鹏程  王昶  
本文通过对韩都与芬尼的纵向案例研究,试图破解战略创业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源冗余"两难困境。研究发现:战略创业是一个基于员工与顾客赋能的价值共创过程。试点阶段企业通过结构赋能营造了员工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利益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利用,取得了新业务机会与制度创新优势;在复制阶段企业通过领导赋能巩固了团队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借助事业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优化,获得了新市场机会与跨界创新优势;在进化阶段,企业通过心理赋能与顾客赋能优化了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通过命运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资源开放,有效地突破了创业"资源约束"的瓶颈,实现了新组合机会与生态创新优势。本文结论对于企业如何通过赋能促进价值共创进而推动战略创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文辉  杨苗  王鹏程  王昶  
本文通过对韩都与芬尼的纵向案例研究,试图破解战略创业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源冗余"两难困境。研究发现:战略创业是一个基于员工与顾客赋能的价值共创过程。试点阶段企业通过结构赋能营造了员工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利益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利用,取得了新业务机会与制度创新优势;在复制阶段企业通过领导赋能巩固了团队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借助事业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优化,获得了新市场机会与跨界创新优势;在进化阶段,企业通过心理赋能与顾客赋能优化了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通过命运共享机制设计促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钟振东  唐守廉  Pierre Vialle  
对价值共同创造进行深入研究,在原有服务主导逻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分析了企业和顾客在价值共创中的新角色,探讨了顾客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提出了一个价值共创概念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洪浩  王重鸣  
以往警觉研究主要聚焦创业者个体对机会的识别与发现,然而在公司创业情境下,对一个组织如何警觉地注意到内外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线索,并及时采取行动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基于组织学习4I模型理论,通过对一家时尚连锁新零售企业的系列变革与创业决策事件的案例研究发现:(1)组织警觉的产生过程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多源注意、跨层释义和整合判断;(2)不同过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组织制度、领导成员互动等多个动力因素支持。基于案例分析,文章提出了公司创业决策中的组织警觉产生模型,该模型对中国企业发现转型升级与二次创业机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世权  王丹  武立东  
针对理论上关于母子公司关系网络作用于子公司创业的内在机理尚缺乏更细致的解释的现实,基于海信集团的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本文对此进行了案例剖析。研究认为,在母子公司关系网络内,子公司的网络嵌入性对子公司创业有重要的影响;联合价值创造和价值攫取在网络嵌入性对子公司创业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子公司自主权在子公司网络嵌入性对子公司创业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在此之上,构建了母子公司关系网络影响子公司创业内在机理的理论模型,并指出未来理论研究应重点关注"母子公司关系网络内外部环境作用于子公司创业的内在机理"、"母子公司关系网络规模对子公司创业的影响"与"基于双层治理理念的母子公司关系网络治理机制设计"三方面内...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红军   张哲   王欣  
在社会期望和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情境下,数字平台企业如何回应这些变化并开展社会价值创造,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美团实施的社会价值共创项目“青山计划”为研究对象,采用“条件—行动策略—影响”的逻辑轴线,探究了数字平台企业通过边界跨越与协同创新实现新生态边界建设和社会价值规模化共创共享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平台企业对其“商业性”与“准公共性”组织身份认知的“张力”和边界跨越者的推动,构成了数字平台企业从“0”到“1”开展社会价值共创的原始动力。第二,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过程是基于“动态环境条件—边界跨越者—动态能力—边界跨越—协同创新—社会价值共创共益”的跨层次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边界跨越和协同创新是实现社会价值共创的关键机制。第三,边界跨越与协同创新之间的螺旋式交互作为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行为的“放大器”,最终推动社会价值共创突破规模化瓶颈,实现平台中观层面价值共创行为的宏观社会影响。第四,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模式呈现出动态演变性,由“公益式”社会价值共创模式到“共享价值式”社会价值共创模式,再到“共益式”社会价值共创模式,不断迭代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琼  杜义飞  陈兴春  王琪琦  
在更加动态和复杂的背景下,持续性变革取向的价值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一家国有组织20年政企分离转型的过程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持续性变革的动力来源及过程机制。结合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研究发现小社会逻辑和市场逻辑是组织政企分离过程中最突出的两种制度逻辑。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与持续性变革状态转换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1)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市场逻辑迅速提升对内部小社会逻辑产生挤压,两种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显性化促使组织从"解冻"状态进入"冻结"状态,随后转向"再平衡"的变革状态;(2)组织内部小社会逻辑的回顾使得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性逐渐减弱,兼容性逐渐凸显,推动组织由"再平衡"状态转向"解冻"状态;(3)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的不断转换为组织持续性变革提供情景动力。研究结合组织内外部因素对持续性变革的驱动情景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组织变革理论研究,同时为当前背景下企业变革和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立  吴绪亮  
本文分析了纵向限制的内涵和主要类型,通过整合并扩展近期关于纵向限制行为的理论研究,重点考察了纵向限制的私人和社会福利效应。本文提供了一个针对纵向限制行为的“动机→条件→效应”三阶段经济分析框架,借此甄别在何种情况下何种纵向限制的“恶性”效应会超过“良性”福利效应(或相反),以期为中国的反垄断立法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李明  
社区团购因其经济便利并具有社交属性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商品同质、行业准入门槛低使得行业发展受限。文章在服务主导逻辑以及价值共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社区团购平台价值共创机制,并提出价值共创的途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武立东  黄海昕  
本文以企业集团网络环境下的子公司主导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公司主导行为与网络嵌入的关系,为企业集团网络环境中子公司主导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企业集团的正式组织结构嵌入在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网络之中的观点。网络环境下子公司的主导行为可以分为内部主导行为和外部主导行为,而服从理性原则的子公司不会无限制增加对企业集团网络的嵌入程度;网络嵌入为实施内部主导行为创造条件;实施外部主导行为的子公司基于理性原则要降低网络嵌入。最后,通过分析海信集团的实际运作对命题进行初步例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晓  梁学成  张新成  赵媛  
非遗进景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化现象。文章以多案例研究打开了非遗进景区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识别了多主体价值共创的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1)非遗进景区是由目的地政府、景区管理方、非遗传承人和游客构成的服务生态系统,各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行为过程-价值表现的逻辑不同,非遗进景区价值共创呈现出多主体耦合性、非线性网络性、非对称性和公共价值性的特征;(2)四方行为主体分别作为环境塑造者、价值编排者、文化输出者和文化体验者,在多主体价值共创中发挥独特的作用;(3)非遗进景区多主体价值共创机制表现为在主体间的多重互动、服务交换和资源整合中,价值共创程度取决于场景体验性和产品创新性两个因素,以高场景体验性和高产品创新性达到共振型价值共创才能最终实现主体价值和公共价值。研究结果为推动非遗进景区及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尔加  庞玲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通过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可以保持并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对于集团公司来说,由于集团公司效益一体化,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较外部同行业公司之间更为紧密。因此,对集团内子公司技术创新的评价必须能体现集团公司的特点,反映集团子公司之间效益的相互影响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孟庆南  
随着世界经济重组的浪潮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集团如何对其集团成员进行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企业集团面临的重要议题。为了引导子公司的经营行为,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确保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绩效评价管理。目前已有文献对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总的来说,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